古人度夏有“凉”方
2020-07-02钟芳
文/钟芳
现在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时节,人们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躲在空调房内,享受着习习凉风与冰盘冷饮,丝毫不觉炎暑的酷热。可在千百年前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度过漫长苦夏的呢?
窖冰
窖冰亦称“藏冰”。我国北方夏日暑热,冬日结冰,故有于冬季藏纳冰块于冰窖以供来夏使用的风习,冰块既可以置于屋内降温,也可用于饮食。
《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凌阴就是冰窖,并且有专门掌管此事的官吏——凌人。后来还建有冰井,《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这种深挖窖广藏冰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清代的冰窖分三种:官冰窖(由官府建立和管理,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府第冰窖(由国库开支,专为有特权的王府用冰),商民冰窖(由商民设立,专门用于商业经营)。清代官方所藏的冰,每块约100公斤左右,而官冰窖藏冰最多时约为20.86万块,约为20万吨。可见,清代冰窖的储藏量是相当庞大的。
搬运工搬运冰块
冰鉴
冰食
在古时,冷饮被称作为“冰食”。如果是在宴饮时吃冰食,就会用到一种类似冰箱的容器——“冰鉴”。冰鉴用铜制成,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古代的冰食丰富多样。屈原曾在《楚辞·招魂》中称:“挫糟冻饮,酌清凉兮”,诗句中的“冻饮”是冰米酒。除冰米酒以外,战国时的冰食还有“柘浆”及“瑶浆”,柘浆是用甘蔗榨成的汁,瑶浆是用各种鲜水果榨汁加工后的糊状冷饮。冰食在宋代开始迅速发展,种类增多。北宋的冰食有冰糖、冰雪、冰圆子、冰镇酸梅汤,在南宋临安(杭州)街边还有出售风味独特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种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并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成为冰激凌的始祖。
元代以后,冷饮的品种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会在冰食中加入蜜糖和珍珠粉食用。明清时期,冷饮花样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冰碗,它是用鲜藕、杏仁、莲子、鲜果、白糖等制成,放入冰块冰镇,吃起来绝对爽口。
七轮扇
竹扇
“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凉友,是扇子的雅号,由称呼便可看出古人对扇子的情有独钟。古代扇子多是用竹编成的,随手拿来,一摇生风,让人清凉舒爽。
汉代的能工巧匠曾研制出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机械扇”,这种器械的拨风原理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一个轴上装上7个扇叶,轴心上拴绳索,仆人不断拉动轴心上的绳索,扇叶就被带动着旋转,产生一股股凉风。东晋葛洪《西京杂记》 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只有皇宫贵族才有福享用。
凉屋
凉屋
唐朝时还出现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民间的能工巧匠设计出一种木制器具,采用类似水车或者机械的方式引水上屋、喷淋房顶,再采用水循环的方法驱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冷气袭人。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水殿,既绿色又环保。
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独特的消暑建筑也有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汩汩井水,升腾潺潺凉气,确实是舒爽至极。
瓷枕
古人为了消暑,睡觉时还用瓷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就是一种青白釉瓷枕,它是古人夏日消暑的必备之物。这种瓷枕是中空的,下端有孔,可以透气,表面施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在炎热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凉快。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便是对瓷枕的赞美。
瓷枕
竹夫人
竹夫人
“竹夫人”也是古代夏季必备的一种消暑用具,可拥抱,可搁脚。它最早出现在唐朝,那时候叫“竹夹膝”,直到北宋才改名竹夫人,它还有个名字叫做“青奴”。
竹夫人系用打磨光滑的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长约1米左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因为竹夫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清凉惬意。
当然,古人的消夏方法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借鉴各种自然条件,发挥奇思妙想,在清凉中,把炎炎盛夏过得似乎比现代人更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