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学生主动性

2020-07-02季晶晶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趣味性解决问题情境

季晶晶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需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问题本身的趣味性的高低。二是出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学生一旦在认知上有了缺漏或不平衡,就会从心理上产生紧张和忧虑,从而促进其认知结构向平衡与和谐的方向转变。而这两方面,数学游戏兼而有之。说到游戏,人人都会眼前一亮,尤其是儿童。的确,游戏本身就是文娱活动的一种,它分为智力游戏和活动性游戏,前者是发展智力,后者是发展体力的。如果老师说“咱们来玩个游戏吧?”学生们一定会兴趣盎然,眼神中充满惊奇与期待。从本质上说,一个数学游戏就是一个数学问题,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形成新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发展。

数学课堂中的游戏要让学生以自由的精神参与其中,同时结合数学知识迎接游戏,不断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让学生在游戏后心情怡然,满足,极具成就感。所以,数学游戏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认为: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要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小学生以具体运算为主,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转变期。中年级的学生具体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此时的数学游戏要以具体可操作的内容为载体,让学生的思考不会过于抽象。另外,按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阶段,此时,学生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据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有坡度和层次,让学生体验由不断探究带来的成功的满足。

二、适度的挑战性

人天生具有追求成就、追求超越、接受挑战的动机,只要挑战的难度不是太高,通常会激发出求胜动机。小学数学游戏不能太难,太难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成功的机会,太简单又没有挑战性。因此,需注意难易度要适中,否则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的准绳是探索环节问题出示后,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背后的“玄机”,要有那么三、四个层次的思维探究深度。

三、趣味性

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首先得保证思考的趣味性。这里的趣味可以来自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也可以来自思考本身的娱乐性,竞争性。在设计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各种手段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以游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竞争性与合作性

竞争符合孩子的天性,也增加了学习的挑战性与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与兴趣。教学时任务的难度以及时间的有限性,探究空间的开放性等均会让孩子在有趣、紧张和渴求成功的心理学习,既喜欢独立思考、超越别人,又期待分享、交流,汲取别人思考的价值。竞争性和合作性均能在思考、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养成。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作为课堂游戏的组织者,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游戏的设计、实施是否切合实际、有效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方法。

(一)放手游戏,树立自信

杜威认为:儿童的所有学习都要涉及到“做”;只有通过“做”的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把数学游戏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做”的环境,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发对游戏结果、规则的主动思考,从而不断地生成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探索,逐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状态。学生能自己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今后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做准备,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并成长。

教师所做的就是放手让学生做游戏,只不过如何在做中安排一定的“序”,促使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方向,创造“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学生自我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我在创设问题情境后,以比赛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游戏“围长方形”中,我并没有直接给予学生围的方法,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有了围的方向,之后便放手让学生用不同道具、方法去试,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一一列举策略的优越性。

(二)巧设疑问,制造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有多种方法,而提问是最主要的方法。提问的目的是要能促进学生思考,而要促进思考必然问题和学生已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形成问题情境,这样的提问才有效。

数学游戏“抢先一步”:甲乙二人轮流向对面走棋子,只进不退,每次至少走1 格或者2 格,谁先堵住对方谁赢。

学生玩了一阵后,有人就迫不及待地说:“我找到方法啦!”“我找到秘诀啦!”

师:哦!你的秘诀是什么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我的秘诀是两人快要走到中间时,轮到我时,我就留下3 格。如果别人走1 格,我就走2 格。别人走2 格,我就走1 格。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

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了一下,学生们都明白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秘诀时,我有点疑问。你说“轮到我时,我就留下3 格。”你怎么就能保证你走1 格或2 格就留下3 格呢?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如果剩下4 格或5 格,而且轮到别人走,你就会(生:输了)。那怎么办呢?

学生陷入沉思……

师:我们怎么能找到方法呢?何不将棋盘缩小?让中间剩下7 格试试呢?

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在玩游戏中积累了初步的活动经验,能赢了对手,兴致很高,以为掌握了游戏的“秘诀”。然而,这只是这道数学问题的冰上一角。继续玩下去,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发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及时提追问:你怎么就能保证你走1 格或2 格就留下3 格呢?引发冲突,引起思考。当学生陷入沉思时,反问:何不将棋盘缩小?让中间剩下7 格试试呢?启发学生继续探索下去。老师的着眼点不只是游戏本身,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发现的体验,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感受特殊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利用比赛,引发思考

数学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极富竞争性。在双人游戏中,都要分出个高低上下。学生喜欢玩数学游戏,原因正在此。这也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因此,学生会主动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进行二人比赛、淘汰赛或小组竞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喜欢玩数学游戏,但游戏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玩”的浅层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游戏中的数学本质问题,创设认知失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领悟游戏的真正魅力,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真正情感。

猜你喜欢

趣味性解决问题情境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解决问题的设计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