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人心弦的家国情怀
——评电影《音乐家》

2020-07-02

新疆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音乐家

□ 柏 桦

电影《音乐家》海报

关于爱国主义,我们不需要刻板生硬、陈词滥调的政治说教,我们需要活泼生动、血肉丰满的艺术感召。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以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为人物原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电影《音乐家》无疑是一支庄重肃穆的爱国之歌,这部电影最为动人之处,就是主人公冼星海历尽磨难九死不悔,一心只想回到祖国,加入到中国人民的抗日队伍中去,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赤子之心。即使是深陷困境、回国无望,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垂危,音乐家冼星海也能超越苦难,以百折不挠、艰苦不屈的精神,成就音乐人生的千古绝唱!无论何时何地,这颗赤子之心都在为艺术、为祖国炽烈跳动!冼星海,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通过观影,观众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

电影《音乐家》的艺术性、思想性,可圈可点。创作(作曲)了大型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是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者,惟其如此,即便他已离开我们七十余载,他与他的音乐作品,依然让我们高山仰止、难以忘怀。电影《音乐家》讲述了二战期间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地颠沛流离、受到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无私帮助、与当地人民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冼星海悲怆、激昂的最后生命乐章。

从影片的艺术性来说,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音乐。

既然是一部人物传记片,既然主人公是一位音乐家,观赏这部电影,最大的享受便是无处不在、紧紧相随的动听音乐。阁楼上缠绵悱恻、令人柔肠百结的小提琴曲,诉说着思亲、思乡、思念祖国的款款深情,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影片的尾声部分,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胜利后在市政厅列宁塑像前举行的盛大音乐会,当《保卫黄河》《神圣之战》雄壮的旋律响起,歼灭法西斯的必胜信念在每一个人的眼里火焰一般熊熊燃烧,作曲家、乐队指挥冼星海不再是一个患有重症、身体虚弱的外国人,而是一位与哈萨克斯坦人民并肩战斗、指挥着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统帅与勇士!

正如《音乐家》编剧、文学翻译家哈依夏·塔巴热克所言:“音乐这种艺术,让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走在了一起。”①

电影《音乐家》的艺术性,还在于它极具历史感的、凝重的、油画般的一帧帧经典画面。

《音乐家》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军飞机对莫斯科进行狂轰滥炸、苏联卫国战争进入最激烈最艰苦的时期为历史背景,让主人公冼星海置身于烽烟滚滚的战争喧嚣与时代氛围中,令观影者对处于这个变幻莫测动荡年代主人公的命运、遭遇充满好奇、期待,这样的叙事策略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冼星海

一部好电影常常是拉开大幕就让人眼前一亮,笔者对《音乐家》的印象便是如此。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天空中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德军飞机,看到被火光、浓烟、枪炮声、飞机轰鸣声笼罩的大地,看到被密集的高空流弹袭击、无处藏身的多列火车,看到不怕牺牲、英勇抗击敌人的前苏联坦克部队、装甲车部队将士,看到惊慌失措夺路而逃的男女老少,看到一个漂亮的小男孩抬头仰望天空迷惑不解的清澈双眼……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笔者的眼球,类似的经典画面还有很多:

被敌机扫荡过的火车站废墟,冼星海一筹莫展地坐在小箱子上,为不能把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后期制作拷贝运送回国、回延安而心急如焚……

独自坐在覆满白雪的绿色长椅上的冼星海,双手交叉,眼神忧郁,雪花静静飘洒,就像他碎落一地的一片冰心(“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冼星海询问哈方士兵,知道前方就是中国,他立刻兴奋地向着祖国的方向奔跑,直到被一群荷枪实弹的举枪士兵团团围住(他们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冼星海用手指着仅有几步之遥的祖国,喃喃自语似地对那些士兵说:“那里就是中国,我的家就在那边……”他说出这些话时,喉结动了一下,咽下了浓得化不开的绵绵乡愁……隔着一道薄薄的铁丝网,故国的太阳正慢慢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北风呼号,残阳如血,黄昏剪影里,被一群士兵包围的冼星海显得那么瘦弱、渺小,这一幕,令人心酸。

接下来可以想象,沮丧、绝望地回到“家”里的冼星海将被如期而至的黑夜笼罩、吞噬,独自度过一个个没有祖国、没有亲人的漫漫长夜。

那些日子,冼星海天天来到中哈边境,守候在边境线上,默默眺望近在咫尺却又咫尺天涯的祖国,冬天来了,冼星海把手伸过铁丝网,抓起一把祖国的雪,紧紧地攥在手心里,牢牢地握成拳头,这一幕,令人心碎。

雪是冰冷的、虚幻的、容易融化的,但是我想,当祖国的雪握在冼星海手中的那一刻,他的心是温暖的、踏实的、宁静的。

阁楼上弯着腰如泣如诉地拉琴的冼星海、在弥漫着阳光的书桌前教房东达娜什的小女儿卡莉娅唱“吹起小喇叭”的冼星海、手拿女儿的照片泪流满面的冼星海,试图越过边境线铁丝网撞死的鸟儿、飘落在雪地上的枯叶、天空中回归的雁阵。这些画面也都很美,很动人,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从《音乐家》的思想性来说,它倡导、弘扬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艺术家不忘初心、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具有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思想力量。

影片的文学剧本应该说是写得比较成功的,主人公即便是胸有凌云壮志,也不会使用假大空的豪言壮语表达,《音乐家》人物台词、对白很生活化:“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延安这个地方”(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我的国家在打仗,我却被困在这里……”(回国抗战的热切渴望与归乡无望的心酸无奈),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指挥《黄河大合唱》时的一段告白:“下面一首乐曲,我曾经演奏过,我要献给我的祖国,我坚信,她在遥远的地方,一定能够听到!”

除了爱国主义这个主旨,电影《音乐家》表达的情感、传达的理念是多元化的、立体的、丰富的。影片努力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融入到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相结合的人性化叙述之中,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等地(主要是阿拉木图)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引领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反战的呼声,音乐的力量,超越国界的友谊。

据史料载②,1940 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袁牧之导演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入后期制作,袁牧之携负责为该片配乐的冼星海等人共赴莫斯科,准备在那里完成制作。11 月,冼星海西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转往莫斯科,后因莫斯科遭到德军轰炸而疏散到了阿拉木图,冼星海丢失身份,化名黄训,失去了党组织的保护。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给予冼星海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安排他住在自己的妹妹达娜什·拜卡达莫娃家中,冼星海在阿拉木图一住就是三年,与巴赫德让、达娜什和她六岁的女儿卡莉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新疆军阀盛世才的叛变(逮捕毛泽民、陈潭秋等人并将他们杀害,1943 年,曾是苏联共产党党员的盛世才彻底抛弃苏联,正式加入国民党),导致冼星海的回国之路被阻断,因为,盛世才与苏联方面关系的恶化,使得苏联对中哈边境的管理、控制变得相当严格,通往中国境内的交通完全中断……

一寸丹心,孤怀激烈。冼星海归国不得、思念亲人的苦闷心境,用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的《立春日感怀》一诗来诠释最合适不过:“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当我们的心灵之舟在音乐家、革命家冼星海建造的音乐之海上徜徉,有必要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中写下了这些不朽之作,电影《音乐家》填补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人生经历、创作经历的艺术空白。

滞留哈萨克斯坦期间,冼星海时常处于这样的困境:“自己的衣服、手表等拿去市场出卖还不够供给几个月生活,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困苦万分,但我仍不灰心丧志”③(冼星海《创作札记》,下同)。困苦万分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让冼星海放下手中的笔,他从未忘记肩上沉甸甸的用音乐抗击法西斯的重任,即便是病魔缠身,他也“大约从早上写到深夜我才停下笔”“我非常愤恨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此更用心写,在写作乐曲当中,我曾听过好几次警报……”他创作了《满江红》《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等一系列抗战作品,他在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的首页上写到:“这部交响是献给与爱好自由的英美人民结成同盟的苏联红军,他们正从‘黑色瘟疫’中把被奴役的国家和人类解放并拯救出来”,《满江红》则是受阿拉木图作曲家协会、哈萨克斯坦国家广播电台的委托而作。冼星海还与巴赫德让一道,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德》,这部乐曲在哈萨克斯坦广为流传。《阿曼盖尔德》公开首演时,冼星海与巴赫德让分别充当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在哈萨克斯坦传为佳话。

这位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音乐家从不相信病魔会那么快就夺去他宝贵的生命:“我的病在这里是可以治愈康复的,一旦医生允许我坐起来,我便马上拿起笔来继续写作。”“我多么希望再活三十年,我还有三十年创作计划需要完成啊!”(写至此,笔者忍不住扼腕长叹:聂耳22 岁写出《义勇军进行曲》,23 岁去世;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年仅34 岁,40 岁去世,他们如此才华横溢却又都英年早逝于异国他乡,令人欷歔。

电影《冼星海》剧照

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的一系列抗战作品,就像檄文与号角,激励、鼓舞着苏联人民为抗击德国法西斯而英勇奋战,这些作品,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音乐遗产与精神财富。在阿拉木图,有一条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可见,苏联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滞留哈萨克斯坦时,冼星海把对女儿的思念,寄托在房东达娜什的小女儿——聪明可爱的卡莉娅身上,与她建立了父女一般的真挚情感。冼星海去世多年后,长大成人的卡莉娅对当年的“阔克”(哈萨克语:亲人)依然念念不忘,影片中她与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相见的画面,十分感人。实际上,银幕外二人真实相见的场景,更加催人泪下:《音乐家》全球首映礼,83 岁的卡莉娅飞越千山万水与80 岁的冼妮娜相见在中国,她们亲如姐妹紧紧相拥。冼妮娜在讲述父亲的故事时忍不住哽咽失声,卡莉娅一边给冼妮娜擦眼泪,一边亲吻冼妮娜的脸颊以示安慰。卡莉娅也流着眼泪倾吐了积攒近80 年的心声:“冼星海先生就像我真正的父亲,他是唯一一个给我擦过眼泪的人,冼妮娜就是我的至亲,虽然距离遥远,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④这感人至深的一幕,与电影《音乐家》中的相关片段交相呼应,喻示着中哈人民的友谊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演员的出色表演也是《音乐家》成功的关键。《音乐家》男女主演的表演自然流畅,不事雕琢。有人说胡军不适合演音乐家、艺术家,因为他演的多是打打杀杀的硬汉,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试想,如果外表柔弱的冼星海没有一颗钢铁的心,没有硬汉特质,就不可能创作激荡心灵、震撼世界的《黄河大合唱》。出身音乐世家、具有一定音乐素养和多年表演经验的演员胡军抓住了冼星海外柔内刚的人物内核,较好地演绎了这位铁汉柔情音乐家坚韧、执着、内敛、隐忍的性格特质。胡军为了出演冼星海,在电影开拍前减重17斤⑤,体现了一个艺人应有的敬业精神。据说卡莉娅看完电影、看到胡军后连声说“像”,摸着胡军的脸说“冼星海爸爸回来了”⑥。袁泉扮演的冼星海夫人钱韵玲,戏份不多,但她温柔贤淑的形象也让人印象颇深。

电影《音乐家》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尊重历史,比如片中《黄河大合唱》公演那一段,一掠而过的镜头,回放时我注意到伴奏乐器有盘子、勺子、缸子、酒瓶、锅……据年已98 岁、参加过《黄河大合唱》首演的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合唱团成员李一非老人回忆,当时的演出条件非常简陋,很多伴奏乐器就是用汽油桶、茶缸等等生活用品充当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音乐家》树立的榜样力量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启迪激励作用,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电影《音乐家》无疑是一部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2019 年5 月28 日,《音乐家》陕西看片会现场,陕西多所高校大学生齐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令人倍感振奋;名满天下的青年钢琴家郎朗在力荐《音乐家》时饱含深情地说:“冼星海先生的精神和音乐是激励我前行的重要力量,我在世界各地无数次地演奏《黄河》,每一次演奏都是极其感动而难忘的经历。通过演奏冼星海先生的音乐,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沧桑历史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⑧。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看完电影后眼含热泪呼吁:“我们的银幕上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片子了,我希望大家尤其是年轻的孩子们一定要看看这部电影,看看我们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艺术家,要爱我们自己的国家,爱我们自己的民族和艺术”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黄河大合唱》,当我看到电影《音乐家》中西装革履、器宇轩昂的冼星海先生激情飞扬地指挥哈萨克斯坦人民演奏《黄河大合唱》,我不禁热泪盈眶,冼星海与他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属于抗战时期苦难的中国,属于光荣的父辈,也属于我们这一代,属于下一代。

电影《冼星海》剧照

电影《音乐家》是一部叙述风格平和、角色刻画细腻的人物传记片,虽然也有人批评它过于“中规中矩”,但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既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把主人公脸谱化,这就值得赞许。当然,影片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譬如片名,感觉像是一部介绍中外音乐家的系列片,毫无个性特色可言。又如,据史料载,1940 年5 月,袁牧之、冼星海一行启程去往哈萨克斯坦前,毛泽东邀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并叮嘱:“党中央决定派你们到苏联去完成这项任务,时间定为半年,完成任务之后马上回来,因为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你们去做。”⑩这段珍贵的史实未能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示,只是在冼星海夫妇离别时由钱韵玲之口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听说主席都要亲自去送你们”。

2013 年9 月7 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到:“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 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11;2017 年6 月8 日,中哈两国签署合作拍摄电影协议,《音乐家》成为启动项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在人文领域对接的重点合作项目;2018 年9 月7日,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在哈萨克斯坦提出5 周年商务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习近平主席通过视频表示祝贺;2019 年4 月13 日,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音乐家》作为开幕影片上映;6 月22 日,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音乐家》一举斩获组委会特别荣誉及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女演员两大奖项,成为传播中哈两国人民友谊的文化名片。

2019 年7 月5 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黄河儿女”——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 周年音乐会隆重举行,在90 分钟的演出时间里,台上台下群情昂扬,台上的艺术家、台下的观众如同奔腾激荡的黄河之水汇聚到一起,发出同一个声音:保卫黄河,爱我中华!

2020 年12 月15 日晚,武汉大学迎2020 新年·交响合唱音乐会上,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交响乐团、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海燕合唱团、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声乐团、武汉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常青合唱团倾力打造、联袂出演的中国交响名曲《黄河大合唱》。

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之后不久,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疫情使得武汉闭城,但是,武汉不是孤岛,《黄河大合唱》发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强音,全国人民与武汉一同唱响!

12 月29 日,2020 年新年前夕,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特别节目《黄河大合唱80 年》,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黄河大合唱》和它的作者(作曲)冼星海。

电影《音乐家》告诉我们:音乐既有超越时空、生死的力量,也有跨越国家、民族的力量,一位真正的音乐家,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不仅属于他的民族与国家,也属于全世界。

虽然音乐可以跨越国界,但音乐家不能没有祖国。冼星海年轻时代远渡重洋到巴黎学习古典音乐,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他毫不犹豫放弃学业回国参加抗战,音乐就是他的武器,他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就像一棵没有根的大树”(电影《音乐家》)。

1939 年3 月26 日至31 日,冼星海6 天6 夜不眠不休、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8 首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作品谱曲。1939 年4 月13 日,《黄河大合唱》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成为抗战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代表中华民族魂的经典音乐作品。2019 年是《黄河大合唱》诞生80 周年,“80 年前黄河咆哮,发出的是民族救亡图存之声,80 年后黄河咆哮,吹响的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号角”12,不管岁月之河如何流逝,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宝塔山下指挥《黄河大合唱》演出的壮丽场景,将永远留存在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历史画卷中,也将永远激励、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建设伟大的祖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注释:

①《众大咖倾情为《音乐家》打call,姜昆呼吁爱国也要爱国产电影》,卓然影业网,2019 年5 月16 日。

②《冼星海生命中的最后五年,一个不屈的音乐灵魂》,七云网,2919 年5 月21 日。

③冼星海:《创作札记》,《人民音乐》1955 年第8期。

④《音乐家》全球首映礼,冼星海两位“女儿”时隔二十年重逢,好看视频,2019 年5 月14 日。

⑤《关于5 月17 日即将首映的<音乐家>,你所不了解的幕后故事》,小熊聊聊剧,2019 年5 月16 日。

⑥《关于5 月17 日即将首映的<音乐家>,你所不了解的幕后故事》,小熊聊聊剧,2019 年5 月16 日。

⑦《经典咏流传》,李一非、解冰、瞿弦和、俞峰:把《黄河大合唱》唱给你听,2019 年4 月13 日。

⑧5 月17 日,《<音乐家>唱响<黄河大合唱>》,钱江晚报,2019 年4 月26 日。

⑨《众大咖倾情为《音乐家》打call,姜昆呼吁爱国也要爱国产电影》,卓然影业网,2019 年5 月16 日。

⑩《冼星海生命中的最后五年,一个不屈的音乐灵魂》,七云网,2919 年5 月21 日。

11《冼星海的丝路故事——习近平讲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4 月20 日,第05 版。

12《经典咏流传》,李一非、解冰、瞿弦和、俞峰:把《黄河大合唱》唱给你听,2019 年4 月13 日。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姚铜(音乐家)
春天的大合唱
大合唱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