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0-07-02谢承新
★谢承新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有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优良传统,这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党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革命要靠二杆子,枪杆子、笔杆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反复提醒全党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70多年来,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得到加强,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当时异常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反复告诫全党,“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
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党的宣传工作要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华民族中传播的奴化思想、封建主义的剥削思想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买办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人民革命战争的光荣传统。在高校教育中也发出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指示,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消除奴化的、买办的、封建的思想残余”。同时,党通过不定期地开展整党整风运动,严格整顿全党全军的作风,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清除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提高党员素养,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建立健全党的各级舆论媒体机构,严格禁止私人办新闻媒体,要求一些专业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必须接受党的统一领导,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顺利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余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依然存在。始终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思潮保持高度警惕的毛泽东强调指出:“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他们自由泛滥。”从1951年到1955年,党先后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了对封建主义文化毒素、资产阶级唯心思想的斗争,比如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4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随后,为了肃清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党内又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和对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演讲工作的通知》,指出:“这些思想斗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通过对我国知识分子所熟悉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来具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3月1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思想批判运动,扫除了文化界一些混乱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坚定了大家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论战”,论战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在党和国家关系上反对“老子党”和“指挥棒”的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等问题。这场论战,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回头看,中国反对苏共推行“老子党”“指挥棒”,将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层面的做法,是正确而且必要的;对赫鲁晓夫完全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阶级斗争、取消无产阶级专政等观点的批判,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团结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调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党领导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能力和自信。
“还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纠正极‘左’思潮。”“同时我们提出还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纠正极左就会变成‘纠正’马列主义,‘纠正’社会主义。”1985年,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再次提到了思想理论战线上的斗争问题。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并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社会上有极少数人打着“拨乱反正”的旗号,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散布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煽动一些青年人上街闹事。党内也有个别同志不但不承认这种思潮的危险,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某种程度的支持。为此,邓小平高瞻远瞩,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并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与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立的,使我们找到了判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界线的标准。1983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不少同志片面地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一讲思想斗争和严肃处理就是‘左’,只提反‘左’不提反右,这就走到软弱涣散的另一个极端。”“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对于造成思想混乱和精神污染的各种严重问题,必须采取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抓到底。”“马克思主义者要站出来说话。”
中共中央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文化也趁势开始污染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为了抵制精神污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1986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内容写进了决议中。邓小平在会上提出,反对精神污染,不仅这次要讲,还要讲十年二十年。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上述两个《决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详细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之后的历届党的领导集体,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赋予了更加广泛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党采取以反右防“左”为主,同时警惕以“左”反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思想方针,并从中汲取了深刻教训。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之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十五大,都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所有制崇拜”、姓“公”和姓“私”的问题上强调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通过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概念,提出公有制应当包括更大的范围,不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中所认定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部分,还包括混合所有制当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把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分开,非公有经济不仅仅是“补充”,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党在正式文件中对我们国家既成的经济理论做出的重大修正,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传统的公有制度,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上“所有制崇拜”、姓“公”姓“私”等问题的争论,理清了思想的混乱,深化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策略。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使得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大家庭分崩离析,社会主义阵营遭受惨重损失。但是,中国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却不断增强。欧美一些国家的保守势力和所谓的政治“精英”,日益把中国视为对其霸权利益的巨大挑战者和最大的潜在敌人,对华长期战略转向“围堵压制、分化瓦解、拉拢演变”,使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斗争形势。
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股“意识形态终结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狂潮,妄图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颠覆国家政权。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告诫全党要识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但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经常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这种斗争同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密切联系、相互交织。”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江泽民以“不变”应“万变”,他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立破并举”的积极举措,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妥善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不断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都要根据各自担负的职责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努力锻造意识形态领域的坚强堡垒。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会议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针对我国青少年和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西方一些国家把“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下一代的阴谋,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些文件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为了进一步纯正社会风气,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2006年3月,胡锦涛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成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呼之欲出。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进入新时代后,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严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右的势力越来越猖狂,矛头直指共产党、党的领袖和社会主义制度,甚至达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严重的挑战。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随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我们党领导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重要的思想指引。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新方略,是党的人民立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表达
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普遍的社会意识,人心必定依附于整个社会存在,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不能只堵不疏,不能防民之口,更不能置之不理,要堵疏并举,真正将人民放在心坎上,切切实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练好内功。因此,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始终。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2015年10月26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又提出了“坚持共享发展”的重要观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2016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始终牢记、大力坚持和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至党的十九大召开,“以人民为中心”已成为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立足点。“人心就是力量”“给民众更多的实惠”,成为党克服和解决人民在思想发展过程中关键性障碍的锐利武器。
——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外敌对势力加大了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图谋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也向多元多变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场,在意识形态领域竞相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和合法权。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面临巨大风险,亟须建构更加强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好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方向和目标,切实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会议通过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了公民的基本遵循。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聚,涵盖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此后,习近平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在此基础上,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努力方向。随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行动在中华大地全面铺开,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新的面貌。
——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点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指导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力度,有效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如何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实现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发挥革命精神的引领作用始终是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就是为了鼓舞干劲、弘扬正能量、调动积极性,着力解决党内和社会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精神力量在推进伟大事业过程中的作用。这也是新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
新征程上,环境越复杂、责任越重大、任务越艰巨,党就越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正确方向。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各级党委、各个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中国号”巨轮走好新航程凝魂聚力。
受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进入被互联网全面深度“渗透”的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传统现实场域向网络虚拟场域延伸,线下线上斗争相互交织,“明争暗斗”进入常态化……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较之传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能级更高。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做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形势分析研判,认真梳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自觉地、坚定地扛起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