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
2020-07-01李正君
李正君
摘 要: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培育综合型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育的根本要求。在智能信息时代的不同领域人才培育体系中,塑造具有深刻思考能力的人才以及借助计算机来解决问题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本次探究首先对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作用做了概述,又对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提出了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智能时代 计算机通识教育 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4(c)-0186-02
“通识教育”这一理念在我们国家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识教育说的是一种宽泛的、多维度的、非功利的基础概念、根本技能以及态度的教学,在21世纪,通识教育已经逐步变成了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当前,通识教育已经广泛引起了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持续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因为以往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而就阻碍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的有效落实。针对当前高等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探索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是重中之重。
1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作用
1.1 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现阶段,处于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以人为本,强化科学发展观是目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和教育所坚守的基本理念。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贯彻科学教育观念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社会持续进步的基本要求。
1.2 满足高校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内许多所高校之中,我们所重点强调的教育理念是培育学生在专业层面的原创思维和原创能力,进而再营造一定的条件,来塑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要坚守以道德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整体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培育战略,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树立独具特色的教育形象,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任脉”和文化修养的“督脉”,来达到“气血”充实、良性循环的效果,进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1.3 达到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经济发展势态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的道路,同时也需要“口径宽广、基础雄厚”的多元化人才,特别是对于计算机行业来说。所以,有必要走教育创新的发展之路,巩固并坚守科学教育理念,以“科学研究为核心”,塑造学生正确、合理解决专业问题所要具备的特殊技能,并以强化“科学素养”为辅助,培育全面均衡拓展的人才,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模式,即组织文化、创新理念、能力开发[1]。
1.4 学生发展性学习的需求
一个汲汲于知识的一隅、对专业以外的事物一无所知的人,如同井底之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它会由弱逐渐变强,持续进步且一直更新。在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外部环境影响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以往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将会被局限束缚,而学生克服这些局限并借助外界环境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就是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然而,这种综合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源自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课程的学习。因此,计算机专业学生主的学习过程是具有动态性和拓展性的。
2 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通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当中的核心观念,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受过教育的人们提供不同群体之间可以共有的知识以及价值理念,进而在此基础上,达到价值塑造、能力塑造、知识共享的“三位一体”模式。虽然在国内通识教育的初步开始阶段比较晚,但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通识教育现已变成国内高校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计算机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着无比关键的作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在诸多毕业生中有立锥之地,就需要突显出实际操作过程中优点。但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实践环节仍然只是口头意义上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通识教育缺少本土化纲领、教学内容比较滞后;大多数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时候,尚未调研和明确通识教育的改革和本校的发展情况是否相互匹配,就直接开始运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但很少关注实际的操作过程。这将造成原先实践性较强的知识会变成机械性的知识灌输,由于学生本身底子就比较薄弱,那么在掌握的过程中就会更难以理解,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课程的热情。目前的通识教育体系已经步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中,所以,在地方高校有效落实本土化的通识教学非常迫切,改革的执行效果也变得非常关键。
3 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策略
3.1 强化产教融合,开展计算机前沿技术系列讲座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工业技术的发展阶段是大大领先于各高校教学内容的。因此,高等院校要与行业当中的领先企业,共同举办有关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一些讲座,对推动供需侧结构要素和工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面整合有非常正面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依托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和其他前沿技术,每学期可以举办一系列与前沿技术有关的教学活动,邀请行业当中领先企业的精英人士来讲解,每个主题的讲解周期可划分为10周[2]。每个讲座的具体内容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宏观和特定层面,宏观方面需要由企业研发部的技术总监来讲解,从国际视野层面来讲解、介绍有关技术的拓展动态与发展前景;特定层面需要由企业高级架构师方面的专家来进行讲解,可以介绍一些关键技术以及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内容等。
3.2 MOOC/SPOC驱动地方高校通识教育改革
近几年以来,MOOC/SPOC等网络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学生可以通过MOOC/SPOC网络平台分享海量的免费课程。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高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用户在MOOC平台上通过视频课程学习、习题测试等过程,自主完成课程学习,并根据课程完成度获得相应的课程认证书;SPOC是指将MOOC的在线教学资源,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注册学生的一种课程教育,实现了MOOC和传统校园面授课堂教学的结合,能有效地弥补MOOC的短板[3]。构建MOOC/SPOC驱动的新型通识教育体系,网络平台上的海量优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服务于学生,也是教师快速提高的锦天绣地;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MOOC/SPOC资源,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培训,进一步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4]。
3.3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举一反三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就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要重视学生参加校内与校外实践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养成优良的自我认知习惯,增强创新能力与进取心,并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以实现提升专业能力的目标。在专业实践课程上,加强考核,争取每个学生都可以出色地通过每个环节的测评。结合校内和校外的资源,让学生付出实际的努力,并完成最终的目标。
3.4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首先,恰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对于创新和创业教育来说,学生对综合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是一个开端,更重要的是怎样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进而迎接市场的挑战,所以,高校应该积极拓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比如开展社会探访、企业实习等,借助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有其独立性,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在以往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还应采取具体的、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特别是案例教学方法,它借助许多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创新意识。
4 结语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的融合,通过独特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的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知识。然而,由于学生正处于新型科技持续发酵的时代,所以,高等院校应通过盯破通识教育的困境,界定人才的价值取向,努力培养不仅能掌握深厚专业技能而且又有高尚情操的综合型人才,使大学生充分调动本身的优点,找到自己在社会中发展方向,进而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贾丽娜.应用型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J].福建电脑,2015,31(10):67-68.
[2] 叶双,叶剑虹,蒋文贤.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7):414-415.
[3] 朱华德.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63.
[4] 黄海.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