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2020-07-01刘竹
刘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高校思政教育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从而较好地实现育人的功能。
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实现思政教育的资源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精神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些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哲理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实现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学校思政课的重要课程模块。落实这一要求,学校特别是高校应当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相应选修课的覆盖面。编写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材。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材,应当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传统文化的课堂与教材,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障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的机制创新。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思政教育体系,必须以合理的机制保障其有效性。學校应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科任老师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经费等。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组织专门的师资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同时,还应该研究制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的检测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和督导。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更要自觉承担起历史重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效果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