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区边界空间活力营造

2020-07-01朱斯坦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桃花边界活力

朱斯坦,李 洋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0 引言

马丁·海德格尔认为,边界不是某物的终止,而是某物再次开始出现。街区与建筑自身及其周边都有不可回避的边界,边界区域包含较多问题和可能性,是内与外众多因素汇集、交织和冲突的区域,同时存在着矛盾和共生。正因如此,边界空间的营造拥有更多设计元素,为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边界空间的活力会为街区带来更加丰富的空间层次性与体验感[1]。

1 边界空间

边界是指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形态、特性和功能的空间,空间相邻时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域。街区边界空间是城市中街区与其他领域的交接地区,是活动人群多样、交往行为发生频率最高、活力最旺盛的空间,具有交通、交往和过渡等诸多功能,存在于内部与外部空间以及公共与私密空间之中。边界空间作为承上启下的通道空间,具有线性空间的属性,虽然没有标志性建筑物或中央广场类似的核心空间概念,但是作为多功能集成的平面空间,拥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2 激发街区边界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

2.1 遵循以“人”为本的行为心理特征

2.1.1 边界效应

德克德·琼治提出,“人们在空旷的场所更加愿意选择区域的边缘,而不愿意选择区域的中间地带。”边界空间是多数人喜欢停留的场所,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发现与成长。在实际生活中,边界空间带来不仅是心理上的依靠与安全感,而且还能成为人们开展观察行为的视觉区域。

2.1.2 交往活动场所

边界空间带给使用人群的安全感,才能让一切活动具备开展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边界空间作为交往的场所,可以有效地让活动人群获取周围信息,消除戒备心理,能轻松地与外界互动。当活动人群相互进行视线交流时,还能获得对方的认同,满足人在活动过程中的对应心态,这种简单交往活动的发生促进了边界空间内的交流[3]。

2.1.3 拥抱自然

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节奏加快,让很多人在生活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希望暂离城市生活现状,走进自然,放松身心。借助于边界空间中景观环境设置,让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相对舒适,环拥在阳光、花草、山水之中,拥抱自然,这种自然气息浓郁的场所往往会延长人们的逗留时间。

2.1.4 融入生活

生活气息缺乏的边界空间会让人产生疏远感。人们三三两两侃侃而谈,迎面跑过的青年微笑着与人打招呼,耍酷的孩子在不远处玩着轮滑引来同伴喝彩。边界空间为散步、聊天、嬉戏等日常生活行为提供场所与条件,使平和慵懒的气氛弥漫开来,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也会让游客多一分驻足的理由。源于生活的空间体验,能让空间产生“温度”,让游客感受温暖。

2.2 依据开放式的原则

边界空间就如同家庭环境中的会客厅一样,可以容纳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交往性活动,多元开放的空间环境可以促进交流,在轻松的街区体验下表露出真实情感。封闭的边界由于对空间的消极影响已被诸多学者批判,因此,在边界空间的设计中,也应遵循开放式街区的设计原则,主要为两方面:(1)虚化空间边界,加强与自然环境、文化生活、周围建筑的协调,使得边界空间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整体感,形成多维化的空间模式,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提供保障基础;(2)空间服务无差异化,边界空间的设计应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确保能满足大众化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体验,提升边界空间的吸引力与活力。

2.3 交融多变的边界形态

边界形态通常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是一个实体的物理边界,可能是借助两种不同材质进行边界的界定,能够直接地划分区域,具有强烈的存在形式与线性关系。但是,这种生硬的边界形态忽略了人们的心理界限,只是拥有单一的感官界,没有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心理诉求,导致边界空间缺乏生机。设计者在进行边界设计时,不能过分追求直观整齐,要结合人们的心理与感官体验,借助间接的表述手法,让边界形态交融多变,在意识层面强调空间的存在。例如,借助错落有致的边界形态,增添边界空间的神秘色彩,利用变化的形态、线条缓解游客的疲劳感。设计师还可以依据边界与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对空间进行划分,丰富边界内容,提升边界空间的趣味性与活力[4]。

2.4 塑造场所精神

街区场所感的营造往往具备整体性与主题性,而边界空间因处于边缘位置的关系,往往成为被遗忘的“灰色区域”。边界空间位于特殊的交际区域,拥有多元化与复杂性的特征,在另一角度看来,也是营造空间活力的优越条件。设计师应用多维度的交通组织赋予空间复合化的功能,让边界空间升华为共享的活力空间,促使人们与空间互动,产生认同感与方向感,自然而然地塑造与人“心灵相通”的场所精神。

3 提升街区边界空间活力的设计方法

3.1 协调自然环境

在街区设计的实际场地环境中,山川、河流、田野等自然环境会影响到边界空间的营造,有些自然环境由于不具备改造利用的条件,而且对空间形态有较强的影响,可以将其发展作为引导设计的思路。街区边界空间可以借自然元素形成的边界,用作引导和过渡空间,进行协调的设计处理。例如苏州平江路,整体街区的边界形态自然与平江河边界吻合,建筑边界后退,与河水边界统一,维持建筑界面与水面统一的秩序性。平江河的景观属性引导空间的设计,在河面到建筑界面形成了尺度适宜的过渡空间,将自然景观的视觉感受最大化,使自然与空间和谐共生,提升了空间的品质。

3.2 空间多维融合

空间功能的多维融合能促进行为活动的多样化,两者协调发展,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边界空间中,声音、色彩、环境、设施、构筑物等都是影响多维化的元素,在空间复合化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组织模式、组合形态,注重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封闭空间的多重组合。边界空间与建筑空间、内外庭院空间的串联变化,不是简单采用墙体分隔,而是有意识地将其相互联系,促使空间之间相互流通联系,成为空间衔接与过渡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笔断意不断”的效果,利用空间的融合变换去引导使用人群开展各类行为活动,让空间作为“发动机”,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体验空间的乐趣。不仅如此,设计师还要重视打造边界空间完整的功能体系,把商业、文化、娱乐、休闲促成功能层级的复合化,推动边界空间的多元化利用[5]。

3.3 弱化边界

边界可以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这类元素可以是材质,也可以是颜色。划分明确的边界会伴随太过直观的元素表达,空间显得生硬死板,带给人们压抑的空间感受。因此,设计师进行边界时,应虚化显著的界线关系,模糊地表达边界界限,弱化边界的独立性,转移使用人群的注意力,“隐藏”空间范围,借周边环境之景,让空间感得以延伸,形成空间扩展外延的视觉体验。

3.4 复合界面关系

街区与城市的附属关系决定了街区边界通常以多建筑组合的形式呈现,有利于粉饰城市立面和节约街区用地。建筑的外立面与建筑间“缝隙”共同构成了边界空间的界面,建筑立面的实体与建筑间“缝隙”虚体是复合界面的构成要素。建筑群体以风格统一的连续立面形成明确的实体界面,借助肌理关系中虚体的“缝隙”空间划分界面关系,空间界面以实体与虚体相生复合界面存在,使空间交流融合,具有渗透性。而且建筑物不仅仅是空间的界面限定,也是行为可能性区间的界定,由此开展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形态。建筑间的“缝隙”空间也能促使行为交互场所的形成,为变化空间边界提供了可能性,方便人们出入空间,有利于内外空间的转换与交流,有效地提升了街区边界空间的活力。

4 设计实践

4.1 项目简介

4.1.1 项目背景

卓尔小镇·桃花驿项目位于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以西,邻武汉市,西侧紧邻京珠高速杨店高速出(入)口,北与S310省道(桃花驿大道)相连。场地东西长723 m,南北进深不规则,50~500 m不等,规划用地面积18公顷。北临刘砦水库,西接孝感市,与杨店镇接壤,处于桃花驿特色小镇核心位置。基地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桃花林和鱼塘、梯田、树木,以及少部分芦苇和建筑群落。其中,桃花林和梯田以及鱼塘为主要元素。基地内高差较大,高程最低点41.3 m,最高57.3 m。基地地势由东向西递减,由北向南递减,最大高差16 m。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与地形地貌丰富了设计的趣味素材。

4.1.2 文化背景

项目地处的杨店镇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原名斗山铺,因其境内连绵数十里的桃花和历史悠久的驿舍受到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厚爱,他们纷纷有感而发,为古斗山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大约1 000年前,苏东坡曾在此地留下“桃花香远驿,蔓草乱斜阳”的诗句,而后得名“桃花驿”。因此,“桃花”文化成为项目地域文化的特殊背景形态。

4.2 边界空间活力的塑造

4.2.1 方案概述

街区主入口选设在场地西北角,设立入口广场,作为街区起止点与空间节点。入口区与街区前端商业部分相邻,体验式商业区紧接入口区游客中心,主街区长400 m,各种特色商铺,与文化建筑结合形成连续的一条商业街。主街区南侧结合场地原有水系脉络,作为艺术创意街区。街区空间采用网络式布局,结合场地原有地形,将丰富的街巷空间展现其中,激活街巷空间。以原有水体为基础打造中心湖水景观,街区围绕中心水景展开布置,通过视线通廊主街与街巷聚集于一点,形成街区主广场。街区打造商业景观轴线,中心广场与水体景观成为街区景观焦点所在,如图1所示。

图1 卓尔小镇·桃花驿街区平面

项目场地内水系、中心池塘、桃林等自然因素构成了边界空间的自然边界,场地北侧的省道、场地西侧的一期工程形成了人为因素的边界限制。横向水系与省道构成边界横向作用因子,中心池塘、桃花与一期工程构成边界纵向作用因子,纵横向的边界作用力,使街区及内部节点空间的边界划分名确,提升边界空间的渗透作用,如图2所示。湖心广场作为中心节点,用广场空间塑造区域的空间性以及水街、桃花民宿区域的渗透性,由中心湖溪流向东西两侧过渡,如图3所示。省道作为街区北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建筑的退让关系与界面形态呼应,同时借助庭院关系、街巷分布进行空间渗透。街区边界通过街巷、庭院通透性体现出开放式街区空间特征,重视内外空间的转换与交流,形成虚实相生的边界关系。同时,借助界面的虚实对比处理,表达出界面的层次关系和组织序列,显现出亲切近人的界面尺度。同时充分利用场地外部自然景观要素,使得街区内部景观与场地外部自然景观要素(梯田、桃林)形成景观视线通廊,让街区融入自然,在视觉感受上得以延伸。

图2 边界纵横向作用力与作用因子

图3 节点空间分布与视线延伸

4.2.2 激发活力的策略应用

结合上述设计研究,卓尔小镇·桃花驿街区边界空间的活力塑造策略如下。

(1)场所感。

中心广场的布置与周围环境结合,以建筑布置为视觉起点向南延伸,形成顺应场地的放射性格局,借景于中心湖、梯田、桃林的景观,使中心广场的空间感延伸。水街顺应水系分布的线性关系,借助自然边界,融入休闲、商业、娱乐、休息等功能需求,强化街区节点边界空间的场所感。

(2)交互性。

设置丰富多样的节点空间,如中心广场、滨水平台、景观长廊、室外平台等,加强内外空间的交流,使节点空间成为景观兴趣点,可以丰富边界空间层次,带来新鲜感,缓解行进人群的感官疲劳,促使空间与行为活动产生交互,提升空间的活力,如图3所示。

(3)生活性。

强调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及灵活性,多维复合发展,满足使用人群的生活需求,让空间去适应社会生活习惯,产生亲切感与归属感。比如中心广场的大空间可以划分为几个互相联系贯通的小空间,分别组织不同的活动。又或不做划分,可以随意布置,将其改造成任何人们想要的形式。

(4)层次性。

空间朝向良好的景观面,设立景观视觉面,街区整体形成东西向多个线性形空间,中心广场空间为核心,作为两个相邻的线形空间中心,多个节点空间分散其中,形成“节点——路径——节点——路径”的序列关系。此外,结合外廊、室外平台、滨水平台等室内外空间形成“开放——半开放半封闭——封闭”的过渡关系,丰富边界空间的层次性,增加空间趣味,如图4所示。

(5)空间氛围。

现代城市街区空间氛围是多彩的,但是缺乏素雅,包含了太多的喧嚣与浮躁,缺乏认同感与亲切感。亲近自然的田园风光可以触发积淀在人心中的情感理想,以石材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作为边界空间的色彩来源,建筑界面的材质与颜色被赋予人文与审美意识。青褐色的石材与原木色的木材象征着朴素的性格,却又包含无限的情感,为边缘区域带来温馨感、自然感、亲切感,又能与周边自然环境中的桃花、湖水、梯田相呼应,共同烘托出充满鸟语花香的“山水”意境。街区边界的空间氛围,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利用视觉感官去追求内心的诉求,用自然表现力去追求当代背景下的场所表达,营造适宜、亲切、自然的空间氛围。

4.3 效果展示

卓尔小镇·桃花驿街区效果,如图5所示。

5 结语

街区边界空间的活力提升在于形成有机交融界面,创造空间变化多样、感知体验丰富、自然人文亲切、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场所。在进行街区边界空间设计时,要以人的行为心理特征为基本准则,结合周围环境特点,创造协调、延伸、流动的边界空间,营造和谐美好的空间环境,让街区边界空间“活”起来,满足人们需求。

图4 空间引导与渗透

图5 卓尔小镇·桃花驿街区效果

猜你喜欢

桃花边界活力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活力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桃花琐话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清明,又见桃花红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