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急性和慢性阑尾炎中的临床效果
2020-07-01陈旭聪
陈旭聪
阑尾炎属于临床常见疾病,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急性阑尾炎,二是慢性阑尾炎,常见的是急性阑尾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痛症状,同时伴随发热、胃肠道症状,这一疾病的出现通常与感染、梗阻等有关联[1-2]。慢性阑尾炎通常是因急性阑尾炎患者未彻底清除病灶或未及时清除病灶而导致,使得病情迁延不愈[3-4]。对于阑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多数外科医生多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但伴随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应用愈加广泛,但对于不同类型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5-6]。本文从2016 年6 月—2019 年12 月择取150 例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在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治疗中应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作如下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 年6 月—2019 年12 月择取150 例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患者,按照病症表现予以分组,75 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纳入急性组,其中男45 例,女30 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26 ~66 岁,平均(46.52±3.41)岁,病例择取体质量指数为20 ~25 kg/m2,平均(22.52±1.23)kg/m2;75 例慢性阑尾炎患者纳入慢性组,其中男46 例,女29 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27 ~67 岁,平均(46.62±3.39)岁,病例择取体质量指数为21 ~25 kg/m2,平均(22.39±1.40)kg/m2;对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可以作比较。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首先行全麻,选择仰卧位,在脐左侧缘位置做切口,通过气腹针进行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并将气腹压设置为12 ~14 mmHg,之后对患者体位予以调整,选择头低脚高位,抬高脚底部位,在脐缘下10 mm 处进行穿刺,作为观察孔,之后在耻骨和脐部之间连线的中点5 mm处进行穿刺,以此为副操作孔,另外在脐部水平线右侧直肌外侧缘10 mm 位置进行穿刺,以此为主操作孔,将腹腔镜置入,探查腹腔情况,之后按照盲肠三条结肠带方向,对阑尾具体位置进行确定,通过抓钳将阑尾夹住,对阑尾系膜进行游离处理,通过丝线结扎或钛夹夹闭阑尾残端,并用电凝血管钳对阑尾根部进行轻压,使其瘪陷,在与阑尾根部0.3 cm 的部位进行确定,对阑尾进行结扎处理,在0.5 cm 左右位置切除阑尾,并经脐下10 mm 套管,将标本袋置入,将阑尾取出,术后行头孢二代抗生素治疗。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h)术后首次进食时间(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急性组(n=75) 79.22±4.16 47.63±4.13 48.39±3.46 39.33±3.46 8.70±1.46慢性组(n=75) 54.35±4.85 34.33±4.46 35.05±3.83 30.15±3.69 5.49±1.07 t 值 33.708 18.949 22.383 15.717 15.358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率对比(例/%)
1.3 临床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2)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术后首次进食时间;(4)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5)住院时间;(6)并发症发生情况;(7)中转开腹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涉及到计量资料、计数两种资料,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和例(%)两种方式予以表达,分别采用t 检验和χ2检验,如果检验所得结果P <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慢性组手术时间比急性组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比急性组早,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比急性组早,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比急性组早,住院时间比急性组短,P <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及中转开腹率对比
两组肠梗阻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慢性组结肠损伤发生率、阑尾残端瘘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中转开腹率均低于急性组,P <0.05。见表2。
3 讨论
阑尾炎属于常见急腹症之一,由于阑尾本身解剖特点特殊,所以容易发生病变现象,阑尾是一个细长盲管,淋巴组织丰富,同时因有粪石残留其中,内含大量微生物,使得管腔发生阻塞现象,使得细菌反之,因此容易导致感染现象。对于阑尾炎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常用治疗方式,但开腹手术会造成严重创伤,手术操作会产生明显的应激性刺激,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现阶段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应用愈加广泛,此种术式不仅创伤小,而且利于术后恢复,受到医生以及患者的一致好评[7-8]。同时腹腔镜手术可以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出血量,使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与开腹手术相比优势明显,可以促进肠胃功能恢复,同时也促进身体状况恢复。但对于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两种不同类型的阑尾炎患者来说,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9-10]。本次研究中,对慢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患者均实施相同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急性组,慢性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首次排气、进食以及下床活动时间更短,住院时间也更短,同时多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中转开腹率均更低,可见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慢性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急性阑尾炎。这主要是因为急性阑尾炎患者通常伴随复杂情况,如阑尾穿孔、炎性粘连、盲肠水肿等症状,这也给手术操作增加了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另外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结扎术,特别是炎症急性期患者,因阑尾水肿,弹性差,夹闭期间容易发生阑尾割裂问题,导致阑尾残端瘘等并发症[11-12]。另外阑尾穿孔以及粘连等情况,会增加腹腔脓肿风险,加上调节体位会使小肠移动过度,使炎性渗出,所以更容易发生并发症,若术中发现此类情况需要及时予以评估并中转开腹,确保手术安全[13-15]。
相比于急性阑尾炎患者来说,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慢性阑尾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更佳,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排气、进食以及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中转开腹率,临床价值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