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周勇:化“危”为“机”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
2020-07-01周勇
受疫情影响,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是项目被迫推迟和停止。目前,由于国外疫情防控力度持续加大,许多位于“一带一路”的建筑工地、商场和工厂关闭停工,投资项目推迟,但固定运营成本等支出继续发生,企业经营压力增加。二是投资并购难度加大。受疫情影响,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收益预期平均下调35%,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平均下调20%。由此,金融和资本市场发生剧烈动荡,引发新一轮的资产价值重估,一些国家开始收紧投资并购审批流程。2019年,全球平均每月有1200例公开的跨境投资并购,今年2月仅有874例,3月更是大幅下降超过50%。三是供应链受到重大冲击。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限制性措施,人、财、物的正常流动受阻,人员复工延迟、原材料和物资运输不畅、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业务和项目正常运作。四是国际舆论环境形成干扰。疫情的全球蔓延正在改变国际互动模式,并产生一些对中国与“一带一路”的负面“噪音”。部分国家不断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扭曲事实,恶意抹黑,严重影响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国际舆论环境复杂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正在充分验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也让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目前,中国与1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疫情期间,“一带一路”沿线经贸活动虽然受到影响,但相比其他地区仍然比较活跃。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达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2%,高出中国外贸整体增速9.6个百分点,占比达31.4%。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一带一路”建设遇到一些暂时的、具体的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可控的,我们要坚定信心,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继续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应对疫情,化“危”为“机”,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的坚实桥梁和重要平台作用,发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真诚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应对疫情,积极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前部署和制定疫情防控方案,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防线。建议运用中国抗疫经验,加大包括必要的卫生医疗设备、检测试剂、应急物资和专业人员等在内的技术合作交流力度,建立应急联络和沟通机制,分享相关防控和诊疗技术,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要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抗疫故事,为“一带一路”正名,争取国际舆论话语权。
二是加强供应链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受疫情影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同,一些国家关键细分环节供应商数量少、可替代性差,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要发挥中国“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优势,加强与相关国家贸易协作关系,加强信息沟通,掌握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一国一策”、靶向服务,促进“一带一路”供应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有效衔接。设立中欧班列抗疫专项补贴,全力保障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确保亚欧国际贸易与物流大通道的安全畅通,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三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受疫情冲击,“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债务率进一步提高,国际收支平衡与债务可持续性受到影响,导致相关国家经济运行与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建议发挥“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在国际经贸金融往来中的桥梁作用,推广中国金融机构在抗击疫情、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秀做法和经验,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行“抗击疫情专题债券”,以各国金融机构认购的方式,联合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力量,为受疫情影响的各国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不因资金流动性问题影响各国企业的良性运营,避免相关国家出现金融危机、债务危机。
四是加强企业帮扶。建议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减免政策对企业的帮扶作用,针对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疫情形势的国家、不同产业,设置阶梯型的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减免优惠政策,降低出口需求回落和进口中间品供应不足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五是加强科技赋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要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开展“云展会”“云招商”“云对接”“云采购”,在法律文书送达、电子签章、远程监管等方面实现突破,提高线上线下交互性和跨境作业效率,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