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0-07-01邓明阳
邓明阳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引言
十三五期间,科技飞速发展,由于教材陈旧、技术过时、技能生疏,传统教育培养的单一性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欲培养技术骨干掌握新技能、补充新知识和技术更新引入,却难寻门路。[1]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产学研协同合作教育模式,改革现有的再教育模式,重点突出产学研三方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育人和再教育分级的思想,将现有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快速普及推广,实现学校、研究所、后市场企业、毕业生和员工等多方的互利双赢,扎实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践提供人才保障。[2]
1 产学研协同教育理论基础
1.1 产学研多方合作的动因分析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政府等几方面力量各成体系,[3]当下工业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教育,各主体深度合作的驱动力如下:(1)科研院所需要将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2)企业工厂需要引进新技术,培养科技力量和技术骨干;(3)高校需要对接科研院所和企业工厂,将新技术普及,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4)政府制定政策、制度,提供保障。[4]由此可见,产学研三方深度融合是科技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发展需要、高校人才培养和政府政策等五个关键因素综合作用驱动其发展的。
1.2 产学研协同教育的本质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利用这五个因素的互动作用,构建“生产-教学-研究”为主体的协同培养机制,高校成为研究与生产的纽带,协同教育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基于协同理论和产学研三方对关键稀缺性资源的需求与依赖,充分利用三方的资源互补效应和利益协同效应,整合产学研系统各方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5][6]实质上,产学研协同教育育人模式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说就是“教育”与“再教育”相互促进的迭代式发展。
2 “教学-实习-再教育”协同育人教育模式的提出
在产学研三方发展需求驱动下进行合作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企业需求的现状分析,提出“教学-实习-再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之上的延续,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的良好途径,为实现技能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供了途径;同时,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支撑和补充。
2.1 传统“教学-实习模式”
传统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到企业实习,毕业后到企业跟随指导师傅实习,慢慢消化理解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一般来说,毕业生进入企业的成就大小取决于企业师傅的造诣高低和原有基础。无法通过再教育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理论水平。
2.2 “产学研协同教育”模式
本着重点研究三方协同育人模式,以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及时更新和应用普及为落脚点,在产学研深化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学研协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协同育人”是一种教学改革,日常教学中,增加对教学大纲的及时修订,更新教学内容;在实习中,注重以企业所需为导向,培养在校生技能的提升;在教师培养中,注重对科研院所新技术的学习和吸收,编写使用的教学大纲,同时选派实习老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学习最新行业技能;在企业返校的“再教育”过程中,注重新知识的普及,新技能的培训。高校真正的成为科研院所和企业交互的技术技能孵化器。[7]提出“教学-实习-再教育”三段式培养,创建“三级再教育”的全新协同合作育人模式,该模式的思想、运行模式及实施方案见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整体方案
2.3 “教学-实习-再教育”三段式协同育人模式
“教学-实习-再教育”三段式协同育人模式中的再教育采用“温故知新”三阶进级式教育模式,按技术技能的科技含量,将其划分为基础型、产业化型、创新型三个梯度,依据企业人才培养对象分为新员工、技术技能更新人群和技术领军人群三大类,相应的再教育模式有如下三个层次,如图2所示。
图2 “温故知新”三阶进级式再教育模式
2.3.1 Ⅰ级再教育
Ⅰ级教育是“新员工岗前技能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企业刚录用的新员工,包括毕业生和刚参加工作的人员。培训形式:按照企业需求针对性为其单独开班,安排专业性强技能提升快的开班教学;也可以为多企业同一岗位开设基础普及及技能提升班,设置统一的再教育课程,作为毕业生过渡的最佳培训教育。Ⅰ类协同教育目标:培养应用基础型人才,实现新员工的顺利转型过渡到工作中。
本模式打破了企业传统培训模式,能够指导员工尽快进入岗位,利用集中培训,节约企业资源,如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员工和企业竞争力;利于企业新生力量紧跟行业步伐,夯实企业发展后备力量和人才储备。[8]
2.3.2 Ⅱ级再教育
Ⅱ级教育是“技术技能更新教育”,培训对象主要面对企业中有技术技能更新需要的人群;具有“制造厂一次教学,学校多次普及,应用到地方企业”的优势,即先进技术生产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一次培训后,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对地方应用型企业进行产业化成熟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培训。Ⅱ类协同教育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骨干人才,提高企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前,派企业人员到学校生产培训基地进行学习。学校承担着“工前试教学”的角色,优点如下:
①提供企业适用的生产基地过程。
②集中教学、普及培训,方便各个企业间进行交流,横向比较,相互借鉴。
③为厂家和企业搭建了一个“产学研中学习、交流”的平台。
2.3.3 Ⅲ级再教育
Ⅲ级协同教育是“创新技术推进教育”,培训对象主要面向企业青年骨干、红旗手等技术领头羊。利于企业培养技术领军人才,掌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把握企业的发展规划。Ⅲ类协同教育目标: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实现企业技术改革、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未来竞争潜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将科研所研发的尚未推广的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引入学校,写入教材,教会学生,送到企业;使学校能够拓展学科、预先更新教材、提前为企业培养掌握最新技术的毕业生,将新技术以最快速度、最短流程普及到工厂中,大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知名度,并使学校专业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也节省企业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时间,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 实例应用
关于产学研协同教育模式的应用,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汽车工程专业为试点,来说明其中的关键技术和具体流程。我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协同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一汽研发中心及比亚迪、奇瑞和长城汽车等汽车生产企业,签订“企业人才提升计划中长期培训”项目,具体实施流程如下:Ⅰ级再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为技能温故知新专题,邀请知名企业工程师开展企业引路人教育专题,在岗位职责、业务内容、岗位技能、技能考核等方面展开重点培训,将现有维修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整理成册,言传身教交给新员工,大家通过封闭培训迅速成长为一名懂专业会技术的企业新人,回到岗位经过一年多的磨练成为应用基础型人才。Ⅱ级再教育。“技术技能更新教育”。企业将重点培养对象再次送到学校,进行技术技能更新培训,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构造、原理、故障诊断与检测维修,培训考核合格后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Ⅲ级再教育。“创新技术推进教育”,企业将从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选拔的企业青年技术骨干委托给我校,进行汽车新技术培训,尤其是尚未量产化的自动驾驶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成为“创新技术型人才”,作为企业技术领军人物的储备。
我校部分参训教师跟踪培训整个过程,将各种新技术和新技能写入校企合作教材,在合作企业中作为交流文档传阅。同时我校组织青年教师赶赴竞争力强的汽车企业学习汽车新技术,并将汽车电子电控维修新技能和新方法、纯电动汽车的维修检测引入专业,在拓展专业学科的同时,也为再次组织培训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在校试点班采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培养的第一批电动汽车专业毕业生,提前被企业预定,经企业调研很受欢迎,落实了再教育反补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 “产学研协同育人”再教育模式多方受益
4.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受益
(1) 拓扑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人才分级终身再教育平台,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学校创收,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援助。
(2) 高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使得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学科得到延伸,课程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利于专业新方向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得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大大提高学校知名度,彰显专业品牌优势,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而,在面临学生荒的生源危机严峻考验之际,提高了学校招生率,利于在校生人数保持稳定。
(3) 利于教学团队培养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中流砥柱,是知识传播的源头,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的唯一人群。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平台,使教师队伍的知识得到更新、学科体系得到完善,提升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为教师发展及教师服务能力提供支持。
(4) 为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应用平台。
4.2 高教毕业生的受益
学生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得到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仅是一个初级阶段,然而将“产学研协同育人”再教育模式应用到现有的教育之中,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知识→技术→技能”的反复轮训,实现技术技能质的飞跃,提前获得了企业所需的技能,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4.3 合作企业的受益
企业需要发展就需要更新科技和提供员工的职业素质,然而“产学研协同育人”再教育平台为企业培养新、老员工成为技术技能骨干提供了途径,而且能够按照企业的不同需求来选择再教育层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5 总结与展望
虽然产学研概念提出很早,但大都聚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传统教学,没有拓展到再教育环节。本文研究主要侧重点在于学校充分发挥企业和研究所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三方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再教育平台实现在制造业和研究所新技术推广的同时,学校能及时地将其传输到企业中去。同时,再教育反补传统教学,使得应用型本科的学科得到了延伸发展,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学生掌握了新技术和技能,就业率、知名度和招生率都得到了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用发展观和全局观来分析本专业的企业运营、产业化成熟新技术、潜在发展方向和不同阶段技术趋势,开发适合本行业的再教育人才培养晋级通道。目前,我院产学研协同再教育模式试点阶段的思路、方案、运行成效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