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标高涉水房间混凝土楼面防渗漏技术研究
——以桥林街道中心城区保障房项目为例
2020-07-01赵卫,黄宁,梁幸
赵 卫,黄 宁,梁 幸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4)
1 引言
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多重作用,是房建工程中的重要结构形式,除了作为承重结构使用外还可发挥出优良的防水作用[1]。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对施工工艺提出更高要求,所含工序较为复杂,若某个环节施工不到位均会直接破坏整体质量,导致后续使用中发生渗漏水现象。对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该结构的防渗漏技术展开分析,提出一些应用要点。
2 工程概况
桥林街道中心城区保障房项目总建筑面积632690.27 m2,含地上18层,层高3.4 m,地下一层。项目所在区域分布有地下水,基于勘察结果得知埋深绝对标高10.86~14.67 m,因地下水的存在将对混凝土钢筋结构带来轻微程度的腐蚀。设计抗浮水位,标准为室外地面下0.500 m,控制其年变化幅度在1.000 m内。
3 多标高涉水房间混凝土楼面渗漏的原因分析
3.1 材料质量欠佳
房建工程施工中对于防渗材料的要求较高,现阶段沥青的应用范围较广,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施工单位可从中创造更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就沥青的防水性能而言,其并未达到房建工程所提出的标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沥青性能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沥青防水层受损的情况,从而出现结构渗漏。
3.2 设计方案可行性不足
工程经验表明,房建工程中渗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设计方案有关,由于前期设计工作中缺乏对防渗漏技术的考虑,在实际使用中引发不同程度的渗漏问题。例如设计方案中并未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当工程竣工且投入使用后极容易在外墙等结构处发生渗漏,不仅降低了使用者的居住品质,而且对其安全造成威胁[2]。此外,部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存在偏差,高度注重外观设计,这种“面子工程”虽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普遍存在砌块紧密性不足的问题,遇强降雨天气时结构发生渗透。
3.3 施工不规范
房建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工序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从项目设计到竣工通常需要经历较长的阶段,施工中工艺方案具有指导性意义,若缺乏规范会给正式施工带来错误指导,从而出现房屋质量不达标的情况,部分情况下降低了结构的防渗水平。此外,部分施工单位局限于对速度的追求,出现了随意删减工艺的行为,而由于房建工作量较大,施工监理虽然参与到质量监管工作中但难以面面俱到,若质量问题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后续因建筑施工时间的延长,也将发生防水混凝土结构渗漏现象。
4 多标高涉水房间混凝土楼面防渗漏施工技术
4.1 严把材料质量关
(1)水泥。为满足建筑结构的防水要求,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选择水泥材料时要求其具有水化热低、安定性良好的特点,较典型的有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在使用前做好材料的保管,若水泥受潮结块则禁止投入使用。
(2)集料。砂石也是施工中的重要材料,要求其最大粒径<40 mm,且在拌制混合料前需将其清洗干净,经检验后若含泥量<2%且满足级配连续的要求时,方可投入使用(表1)。
(3)水。混合料拌制用水应以洁净水为宜,其不可含有杂质,硫酸盐含量≤1%。
(4)水灰比。混凝土孔隙率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标,而此方面的性能又可通过水灰比来反映,合理控制水灰比具有必要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凝土抗渗性,具体关系为:伴随水灰比的增加,生产所得的混凝土抗渗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二者具有反比变化规律。
表1 砂、石检测标准
4.2 合理使用外加剂
除上述提到的基础物料外,混凝土拌制中为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通常还掺入适量外加剂,在其作用下提高混凝土的防冻抗渗水平[3]。外加剂主要与水泥发生作用,通过吸附、分散等方式产生较明显的化学反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根据房建工程经验,诸如减水剂、抗渗剂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外加剂。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所具备的性能不同,同时应用效果还与掺量有关,因此要以合理的方式使用外加剂,充分考虑防水混凝土结构特点,混凝土拌制时控制好掺入量。
4.3 规范各环节施工作业
(1)混凝土配制。依据配比要求选择适量质量优良的物料,加水并经过充分搅拌后再向其中掺入外加剂,利用搅拌机给予持续性的搅拌,确保各物料均匀分布。按合理的顺序加料,具体为碎石-水泥-砂,首先持续30~60 s干拌,在此基础上加水并进一步拌制,此阶段搅拌时间延长至60~120 s,目的在于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
(2)运输。生产所得的防水混凝土需转移到现场用于正式施工,通常选择水泥罐车,安排专员调度运输,单次运输时长控制在30min内,时间过长易对混凝土性能带来不良影响。
(3)布料与振捣。房建防水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当属布料,施工人员将转运到现场的混合料进行浇筑,此过程遵循均匀性原则,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浇筑过程中兼并振动,此环节的操作遵循快插慢拔原则,监理人员参与到施工中,若表面产生浮浆且冒泡,此时当其沉降趋于稳定时即可停止浇筑与振捣[4]。此外,施工中要避免漏振或过振,也不可损伤既有构件。
(4)养护。养护是收尾环节,但其对防水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合理的养护方式可避免裂缝问题,提高结构的抗渗性。通常,结束浇筑作业的4~5 h后即可安排人员覆盖养护,整个过程中做到定期洒水,以便混凝土能够有效凝固。常温环境下养护周期至少达14 d,尤为关键的是前7 d的养护,此阶段的混凝土强度较低,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以混凝土强度为依据,必须在满足要求后方可拆除,若拆除时间过早将导致混凝土暴露于外界并使性能受到影响,而在养护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水泥水化不完全的问题,混合料中的游离水发生大范围的表面蒸发,此过程中形成毛细管孔网,在结构内部产生渗水通道,不利于混凝土的抗渗性。
4.4 防水混凝土结构细部处理
(1)施工缝处理。房建施工规模较大,施工缝是不可避免的部分,同时也是极为脆弱的区域之一。对此,在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减少施工缝的数量,墙体具有承重作用,不可形成垂直施工缝,严格控制好水平施工缝的位置,要求该部分与板面间距<200 mm。施工缝处理的前提在于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凿毛并使用清水冲洗,在该处铺水泥砂浆,形成厚度约20~25 mm的结构层。
(2)预埋件防水。施工中,对于预埋件的防水主要选择的是加焊止水铁板的方式,此举可有效提高防水效果,而在实际操作中也具有便捷性。
(3)穿墙管和对拉螺栓的处理。部分情况下,防水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会遇到穿墙管穿过该处的情况,此时需预埋套管,并于该处以焊接的方式设置止水环,应确保预埋套管的稳定性。
(4)钢筋绑扎丝的处理。考虑到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要求,不可利用铁丝将钢筋固定在模板上,较适宜的方式是设置砂浆垫块,严格控制该垫块的厚度,铺设横、纵向钢筋后将形成交叉点,将垫块置于该处[5]。绑扎垫块铁丝的接头不可随意设置,要求其弯向钢筋内侧,不可出现与模板接触的情况;所设置的拆模铁件若裸露在外,此时将形成渗水通道,从而出现水沿铁件渗流的情况,导致混凝土发生渗漏现象。
5 结束语
多标高涉水房间混凝土楼面在使用中易出现渗漏,其原因源自于多方面,如质量欠佳、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未落实到位等。鉴于此,应从技术角度切入,总结其发生渗漏的原因,选择相适应的防渗漏技术,全面提高防水混凝土结构的防渗性能,为工程整体品质保驾护航,给使用者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房建工程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事业的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