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生命 虚怀求进
2020-06-30李伟平
李伟平
1982年,16岁的我初中毕业,为了把户口从农村迁到城镇,在父母和老师的安排下,懵懵懂懂的我报考了师范学校。从此,我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年的中师生活很丰富。我一方面学习学校设置的各门课程,博览群书,拓宽知识视野;一方面苦练教师基本功,从“三字一话”到琴棋书画无不涉及。当时的师范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的巩固,教育学生要一辈子安心从教。但读大学是我从小的梦想,念中师做小学教师,我心有不甘。于是,我一边完成中师学业,一边自学高中教材。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中师毕业那年,国家出台政策,选拔极少数的优秀中师生上大学。经过“残酷”的考试,我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无锡师范首届“三·二分段”大专试点班。
锡师两年的大专生活与中师生活有所不同。相对中师而言,大专阶段所学知识从“博”走向“专”,更加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更加注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我的大部分时间泡在了阅览室和图书馆里。学校规定晚上9点熄灯就寝,我们主动申请延后到11点;我还主动申请到阅览室和图书馆义务值班,為的就是争取多一点看书的时间与便利。用“如饥似渴”来形容5年的师范读书生活一点也不为过。读书让我的生命充盈而丰富,也让我的生命主动成长。
1987年,我大专毕业。正当我踌躇满志地想运用师范所学知识实现教育理想时,一次命运的抉择摆在了我的面前。我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花木之乡,当时父亲在家经营花木生意,希望我回家子承父业。选择“树木”,可能腰缠万贯;选择“树人”,则意味着清贫一生。选择“树木”,师范5年所学习的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弃之着实可惜。与自然的树的生命还是精神的人的生命打交道?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树人”的事业。
知者定。我的性格特点是一旦选择,便心无旁骛。命运似乎总爱跟人开玩笑。毕业分配,同学大多被分到了城镇的实验小学,而我被分配到了一所新开办的城郊接合部的新村小学。学校没有好的硬件,没有名气,也没有丰富的资源。但我没有怨天尤人,我看到的是没有桎梏与约束,我看到的是机会,是创造的空间。这样的环境,能使生命顽强地生长!
定者静。在僻静的城郊接合部的这所学校,我潜心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当时的教学风气和氛围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僵化,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肢解课文进行琐碎讲解的过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追求标准答案。小学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讲写作技巧,背范文,考试时进行“套作”。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
针对当时小学语文教学的状况,我运用在师范读书时所学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大胆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道”而非空洞说教;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和开放评价。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让我的课堂教学与众不同。我边研究边总结,撰写的论文屡屡在市小语年会和省“教海探航”征文中获奖,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研究欲望。我的表现也引起了市教研员的关注,他们对我这个小学里的大专毕业生刮目相看,让我参加市里的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班,吸收我为市小语会会员,并让我担任市小学“青语会”会长,这些学术平台又给了我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又使我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我抓住一切进修与培训的机会,不断地提升自己。那个年代,大专学历在小学里已经是高学历了,但是我没有满足,毕业后的10年时间里,我参加了英语大专和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自学考试。取得本科文凭后,我又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自学考试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
静者安。同学中,有人经商,腰缠万贯;有人从政,位居高位。我不心动,安心于我的三尺讲台。我没有止于做一个教书匠,而是努力地争取做一个教育专家。我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学习,如常州市教育系统青年干部培训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江苏省特级教师培训班、“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训班等,在教育培训中提高对教育的认识。
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和市小语年会论文评选活动强有力地推动了我的专业发展。每年,我围绕主题确定研究选题,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探索,最后写成论文参赛。每次参加“教海探航”颁奖大会和小语年会,在其中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启发借鉴,让我享受到了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幸福。
十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我逐步形成了“灵动开放”的语文教学风格,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教育教学主张。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让我耳目一新,“生命”两字深深刻在了脑海中。1999年,我有幸加入了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在叶澜教授的指导下,在扎实和真实的日常研究中,我确立了“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并用这一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形成了“真实开放性,结构灵动性,综合生长性”的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旅程。学生和教师都是鲜活的生命,在共同的旅程中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从教30年来,我深感自己的教育生涯其实就是一段生命的旅行,我和我的学生不断地丰富精神生命,不断地追求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在生命之路上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