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过50年的努力,研究人员制造了硅发光二极管

2020-06-30陈珂

电脑报 2020年15期
关键词:纳米线摩尔定律晶体管

陈珂

大约50年前,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预测,计算机芯片中封装的晶体管数量每两年就会翻一番,即摩尔定律。英特尔在1970年代初发布第一个微处理器时,它的晶体管刚好超过2000个。如今,iPhone中的处理器已达数十亿,摩尔定律也不灵了。

充当计算机芯片的晶体管已经足够小,如果更密集可能会导致各种问题:过热和奇怪的量子效应。硅是计算机芯片中的主要材料,它的发光性能很差。我们正在接近电子计算机芯片的速度极限。如果想走得更快,需要携带数据的光子以及一些微型激光器,解决方案是用光连接代替某些电子电路,在芯片周围传输数据。

摩尔定律失效之后

摩尔定律过去是每 5 年增长 10 倍,每 10 年增长 100 倍。而如今,摩尔定律每年只能增长几个百分点,每 10 年可能只有 2 倍。因此,摩尔定律结束了。 信息技术对中央处理器(CPU)的依赖已转向于图形处理器(GPU)。要推动应用程序运行提速不可只依赖于芯片,还需要重新设计整个堆栈、算法、软件和处理器。

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摩尔定律失效,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放缓将影响整个科技行业推进。而硅谷创业教父史蒂夫·布兰克曾撰文指出,摩尔定律其实在十年前就已经失效,只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

技术在进步,4月上旬,由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物理学家埃里克·巴克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制造了可发光的硅合金纳米线。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开发计算机芯片中的微型硅激光器。在常规电子芯片上集成光子电路,能够在不提高芯片温度的情况下加快数据传输速度并降低能耗,这可能使其特别适用于机器学习等数据密集型应用。

“能够证明由硅混合物制成的纳米线发出的光是一项重大突破,因为这些材料与计算机芯片行业中使用的制造工艺兼容,”微光子学小组负责人帕斯卡·德尔海耶说,“将来这可能使结合光电路和电子电路的微芯片生产成为可能。”

光子电路进行时

谈到让硅能产生光子,这与结构有关:普通的计算机芯片建立在称为晶圆的硅薄层上,硅是计算机芯片的理想介质,因为半导体仅在特定条件下导电。

在晶片内,硅原子排列为立方晶格,允许电子在某些电压条件下在晶格内移动,但不允许光子进行类似的运动,所以光不能轻易地穿過硅。物理学家假设改变硅晶格的形状,使其由重复的六边形而不是立方体组成,允许光子通过材料传播。实际上创建这个六边形晶格被证明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硅想要以最稳定的立方体形式结晶,人们尝试制造六角形硅已有40年,但没有成功。

巴克斯及其同事一直致力于创建六角形的硅晶格已有十年之久,他们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涉及使用由砷化镓制成的纳米线作为支架,生成具有六边形结构的硅锗合金制成的纳米线。“在硅中添加锗对于调节光的波长和材料的其他光学特性很重要,花费的时间比我预期的要长。” 巴克斯说。

为了测试硅合金纳米线是否发光,研发团队用红外激光对它们进行了“轰炸”,并测量了从另一侧发出的红外光的数量,结果检测到了从纳米线发出的能量,这表明硅纳米线在传输光子方面非常有效。

光计算的未来

接下来研究团队准备制造由硅合金制成的微型激光器,困难在于如何将激光器与常规电子计算机芯片集成在一起。在未来的微处理器之类的组件内,使用电子晶体管仍然是主流,但是对于长距离(例如计算机的CPU与内存之间或小的晶体管之间),使用光子而不是电子可以提高计算速度,同时减少能耗并从系统中散热。电子串行传输数据,一个电子需要依次传输数据,而光信号则可以在物理上尽可能快的速度(光速)一次在多个通道上传输数据。

由于光子电路可以快速地在计算机芯片周围重新整理大量数据,因此它们很可能在数据密集型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例如,它们可能是自动驾驶汽车中计算机的福音,后者必须实时处理来自车载传感器的大量数据。光子芯片也可能具有更多的普通应用。由于它们产生的热量不如电子芯片多,因此数据中心不需要那么多的冷却基础设施,这可以帮助减少大量的能源消耗。

研究人员和公司已经设法将激光集成到简单的电子电路中,但是该过程过于复杂且昂贵,无法大规模实施,因此该设备仅具有小众应用。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该演示可能代表着芯片级电子光子系统时代的开始,具有改变计算系统架构,启用更强大计算机(从网络基础设施到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的潜力。”无论如何,科学家们朝着实用的光计算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猜你喜欢

纳米线摩尔定律晶体管
科学家首次实现亚1纳米栅极长度晶体管
2.6万亿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
浅析超低功耗集成电路技术
二氧化钛纳米线阵列富集与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联用检测大豆磷脂
“Transistor Density Increase by 1000X”鳍式晶体管密度增加技术
TiO2纳米线/Bi2 WO6催化剂制备及影响因素探究
薄膜晶体管(TFT)介绍薄膜晶体管物理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