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高考古诗词鉴赏模拟题选析

2020-06-30邓海忠钟艳玉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赏析诗人

邓海忠 钟艳玉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出”字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赏析]

此诗从赵都督出征写起,写到他为求胜利而不惜牺牲。首联写启程。首句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次句交代出征时节,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颔联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修饰,更显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目睹赵都督率领三军浩浩荡荡奔赴边陲。颈联正面写赵的立功报国思想,上下句互文见义,可见赵的决心始终如一。尾联以反面议论作结。“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之意,借题发挥,表达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

[思路点拨]

1.D项“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错。尾联是借议论引入对比,强调有志者应忘身报国,而不应学书生皓首穷经。诗中也暗蕴诗人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但并无“强烈的凄楚之情”。“岂学”有反诘语气,是不应学、不愿学之意。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不止送别”,因为诗中除了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还有更丰富的意蕴。全诗写赵都督出征,写其为求胜利而不惜牺牲,表达了赞美之情;尾联则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自己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参考答案]

1.D

2.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的高度赞叹。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做皓首穷经的书生,希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

(山东师大附中2020届第三次月考)

(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了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的“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诗人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赏析]

此诗抒发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亲人的怀念,表达了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承上句“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也与下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一个“老”字,悲凉沉郁,意味无穷。颈联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为互文。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聽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思路点拨]

3.D项“侧重表现个人遭遇”错,诗中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并没有侧重表现其中哪一方面。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应注意“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的要求。“四千里”写离家之远,“思家”“忆弟”写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草木变衰”“老江边”等,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孤苦之感。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尽快平息叛乱的急切心情。

[参考答案]

3.D

4.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与亲人分离,倍思亲。

②飘零、憔悴、孤苦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的“老”暗示诗人的飘零、憔悴。

③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

(江西省临川一中2020届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对雪

许浑

云度龙山暗倚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①冉冉拜瑶阙,皓鹤纷纷朝玉京②。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

[注]①素娥:中国神话中掌管冰雪与霜冻之神。②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白居易《梦仙》诗有“须臾群仙来,相引朝玉京”的句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以“对雪”为题的诗很多,从题目就可看出,这首诗是写诗人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之所见所感。

B.首联叙写降雪过程,乌云越过龙山在黑夜直压城池,一阵淅淅沥沥的雨过后,空中飘起了轻盈的雪花。

C.颈联实写眼前的景色,山岭背阳的梅花因风吹而四处飘散,充满寒意的树林因雪花飞舞似乎洒满月色。

D.尾联转而抒情,诗人忽然忆起十年前醉人的剡溪生活,此时此刻真想划着船回到剡溪,可惜天还没有放亮。

6.本诗颔联的描写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赏析]

此诗以“对雪”为题,写出诗人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之所见与所感。首联叙写降雪过程,乌云越过龙山在黑夜直压城池,一阵淅淅沥沥的雨过后,空中飘起轻盈的雪花。颔联分别化用素娥与仙鹤典故,借助想象将寒夜大雪纷飞之景描绘得梦幻般美丽:冰雪之神素娥迈着轻缓的步子,举手为仙宫撒霜布雪;飞雪如洁白的仙鹤鼓动双翅,纷纷飞向仙都。颈联进一步想象,山岭中飞舞的雪花如梅花般四处飘散,充满寒意的树林因雪似乎洒满了月色。尾联转而抒情,诗人忽然忆起十年前自己醉人的剡溪生活,此时此刻真想划着船回到剡溪,可惜天还没有放亮。全诗想象奇特,表达了诗人对雪的独特感受。

[思路点拨]

5.C项“颈联实写眼前的景色”“山岭背阳的梅花因风吹而四处飘散”错,“山岭背阳的梅花因风吹而四处飘散”是诗人运用想象兼比喻手法,虚写雪花飘散飞舞的景象,描写对象并非“梅花”。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容,“描写富有特色”“赏析……精妙之处”等题干信息,暗示考生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颔联内容。从注释可知,该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所写之景又非局限于诗人眼前所见,而是融入了诗人的奇特想象,故又属想象或虚写;后句以“皓鹤”喻飞雪,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雪的感受。

[参考答案]

5.C

6.颔联运用了用典、比喻以及想象的手法。这两句分别化用了素娥和仙鹤的典故,作者面对纷飞的大雪,想象掌管冰雪与霜冻的素娥,缓缓为仙宫布雪的景象;又将雪花比喻成飞向天帝居所的仙鹤;诗句想象奇特,描写传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冬夜风雪的独特感受。

(2020届福建省高三年级11月联考)

(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起笔,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受挫折的经历,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

C.颈联“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婉。

D.诗人以“回雁”“断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请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

答:

[赏析]

此诗为作者被贬赴任途中对其挚友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一、二句以寥寥数笔勾画出刘、柳二人屡遭贬谪的经历,对仗工整,句稳意深。三、四句承上抒感,用典入妙。先巧妙地以“黄丞相”的典故明志,“事异”流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与牢骚;后以柳下惠比“三黜”过的柳宗元,暗示他们均因坚持正确政见而遭打击。“名慚”,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对柳的敬重之意。五、六句,将笔锋从对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归目”句描绘两个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愁肠”句言其伤楚之情。以“回雁”“断猿”衬托别绪,诗境变得凄厉。“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

[思路点拨]

7.D项“反衬离别之情”错,应为衬托手法中的“正衬”,以北归的大雁、凄厉的猿啼衬托哀伤之别情。

8.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比较鉴赏。“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表明要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此诗尾联与《雨霖铃》结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者均为想象别后情景,运用了虚写手法;而柳词以“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直抒胸臆,刘诗则以“桂江”和“连山”之相连处,两人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的想象之景间接抒情,以景结情。

[参考答案]

7.D

8.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答出虚写或者想象都给满分)

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答出以景结情或者双关都给分)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0届高三上期中考试)

(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即日

李商隐[注]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注]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三年春,诗人在京守母丧,感叹时事而作。《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二年八月,回纥乌介可汗过天德,俘掠云、朔、北川。”朝廷征发许、蔡、汴、济等六镇之师讨伐。赤岭,与下句的鸿门都是乌介可汗入犯之处。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苑试春衣”写京中贵家女子在花草繁茂的小苑里试穿春衣。

B.“高樓倚暮晖”写京中贵家女子在斜阳中独倚高楼,感到孤独寂寞。

C.“赤岭久无耗”写出了征人之妻对远戍赤岭一带的征人思念担忧的状况。

D.“鸿门犹合围”说鸿门一带仍被敌军围困,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担忧。

10.颔联“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赏析]

此诗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描写同在春日斜阳下,贵族少妇和征人之妻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含蓄地表达了对上层社会的不满和对征戍者的同情,以及对时局的隐忧。前四句描绘贵家女子无忧无虑、悠闲得意的生活情景。首联用白描手法写实;颔联用比兴手法进一步以景衬情,既写出贵妇登楼所见,又以景喻人,衬托出贵妇青春韶华的欢乐、伉俪偕守的幸福。修辞上运用借喻,意蕴丰富而形象生动;又暗中用典,自然巧妙而不露痕迹。颈联、尾联描写征人之妻的幽思哀怨。颈联写时事,既是思妇“含泪”哀怨的思绪,也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隐忧。尾联承接颈联,写眼前现实,写出思妇的相思、忧虑和哀怨。

[思路点拨]

9.B项“感到孤独寂寞”错,前四句描绘京中贵家女子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景,“高楼倚暮晖”表现的是闲情逸致。

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情感的理解。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要考虑的是用怎样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情感;而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考虑其与标题、上下文的点题、呼应、对照等关系。“夭桃”含笑、“舞蝶”双飞,既写贵妇登楼所见,又以景喻人,衬托出贵妇青春韶华的欢乐、伉俪偕守的幸福;而贵妇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又与下文征妇的“含泪”形成鲜明的对照。

答:

[参考答案]

9.B

10.情感表达:颔联描写了园中“夭桃”含笑、“舞蝶”双飞的景象,以景喻人,衬托出京城贵家女子青春韶华的欢乐、伉俪偕守的幸福。

结构安排:与下文征妇“含泪坐鸳机”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京城贵妇于国事了无牵挂的悠闲自得,与征人之妻对丈夫杳无音信、生死难卜的担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广东省2020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题)

(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注]

苏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岐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没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颈联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12.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扣送别很紧,请对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

[赏析]

本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仅仅十天没出门,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颔联进一步描写春景。决决,形容水流声。后句说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烧痕。颈联写潘、古、郭三人为诗人饯行。“数亩荒园”,点明了饯行的地点。“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诗人的深厚情谊。而此地正是他一年前赴黄州所经之地,此时友人的情谊,使他回想起一年前的孤独和凄凉。尾联转以回忆作结,因饯别而联想到前一年无人“把酒慰深幽”。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此时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全诗一气贯注,勾勒甚密。

[思路点拨]

11.D项“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错。末联写的是,去年今日,诗人奔赴黄州途中孤苦寂寥,只有梅花相伴。

12.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思想感情。答题时要特别注意关键信息“扣送别很紧”,着重赏析尾联内容与今日“送别”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此联写“去年今日”之事,故为虚写或想象、联想,以“断魂”之景寓迁谪之感;另一方面以“去年今日”之事与今年今日之事对比,突出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参考答案]

11.D

12.尾联写送别很巧妙。运用虚写,回忆“去年今日”,即前一年苏轼赴黄州,凄风苦雨的途中,只有梅花相伴,细雨断魂,暗寓迁谪之感。而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正好与今年朋友送别的深情厚谊形成对比,即不只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消释了诗人人生旅程的孤苦和寂寥。

(安徽省庐巢七校2020届高三联考)

(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的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关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此驻守。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詩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冰河的往事仍萦绕于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4.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答:

[赏析]

本诗主要写诗人登城之所见所想。首联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首句描绘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诗人当时闲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情况;第二句点题,写诗人当时的感受,“愁”是诗眼,“满眼愁”承上启下。颔联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抒写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注、对故都的怀念之情。颈联由失地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抒发诗人的忧国深情。尾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忆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思路点拨]

13.B项“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错。鸿雁是将秋来的消息传来,并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14.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作答此题,要抓住“愁”字,对诗歌逐句进行分析。如首联“幅巾藜杖”写人已老,“卷地西风”写景已衰,奠定了诗歌“愁”的基调;颔联写景,“烽火”“秋雁”均使人愁;颈联感叹“山河兴废”“身世安危”;尾联忆“横槊赋诗”,梦“古梁州”,愁情益发深沉。

[参考答案]

13.B

14.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了全诗愁的感情基调。

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引发愁情。

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之愁。

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毕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

辛弃疾

敲碎离愁①,纱窗外、风摇翠竹②。人去后、吹箫声断③,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④。

[注]①敲碎离愁:意思是风摇翠竹的响声,把饱含离愁的心都快要敲碎了。②风摇翠竹:北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③吹箫声断:传说春秋时萧史善吹箫,作凤鸣。此处用该典,暗指夫婿远离。④阑干曲:栏杆的角落。

1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敲碎离愁”倒装在首句,既合韵脚又点明题旨:“离愁烦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B.在孤寂中倚楼眺望、反复读信的细节,突出了主人公百无聊赖、百般思念的心境。

C.满纸思念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直读到泪珠涟涟,突显了不能相见的痛苦。

D.这是一首缠绵婉约的代言体词,上下阕互相呼应,词尾思妇翘首终日,写尽离愁。

16.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

[赏析]

本词是词人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怀念,从对方写出。上阕写景写事。首三句写环境之幽美,衬托主人公的孤寂、愁闷,“离”字点出词中之情。“人去后”三句写出主人公的生活状况。“满眼”两句承“倚楼”句,写登楼所见风景,又点出时令。“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两句写一个特殊细节。主人公从头细读来信,进一步表现其孤独无聊,深入揭示她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下阕“相思字”四句,直接抒情:爱人寄来的信,满纸写着“相思”之字,却不能安慰、满足自己的“相思”之意。“滴罗襟点点”两句以事写情,体现了人物身份、性格特点。“芳草”两句,又以景补充抒情,意本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而又有发展。“最苦是”三句作结,事中写情。“最苦”详尽地表达了全词之情。

[思路点拨]

15.C项“满纸思念不足以表达写信人的心意”错。“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说,尽管来信写满了相思的文字,却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并不是说写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词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色”,提示考生要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全词内容。从注释可知,词中运用了典故来抒情;上阕前面八句着重写景,以景衬情;“倚楼”“举头”“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頭读”等动作,又以事写情;“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等句直接抒发主人公的相思之深。

[参考答案]

15.C

16.①以景衬情。翠竹青青,千山碧绿,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一派大好春光,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得闺中人独守空楼。本是美好的春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

②以事写情。倚楼独立,远眺千山,反复读信,翘首月下,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之情。

③以典寓情。风摇翠竹,吹箫声断,芳草离恨,都在对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相思离愁。

④直抒胸臆。“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直接抒发内心的深情与苦楚。(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

(选自宁夏银川一中2020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试题)

(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词作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7.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以冲淡笔墨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是对景物的实写,点明了时间。

B.“胭脂”两句,词人问西风:你为什么要拿所有的胭脂做颜料,把秋荷染得那样红?以乐景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词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18.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

[赏析]

本词感怀秋日,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倾诉,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以冲淡笔墨写愁态。斜日、西风,既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又暗寓年华流逝之意,抒写了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花色为何红艳?词人却问西风,暗写愁怀。“中有”两句,转出写愁正题。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帖、生动。“无处”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天在”两句写愁怀难遣,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下片,词人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过片三句自言其人生道路,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寄寓田园之思:请借给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当年的范蠡,做个钓鱼隐士。此处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真实抒写了词人遭受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强烈表现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

[思路点拨]

17.D项“暗含词人的软弱”错。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18.本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答本题时要注意按“概括+分析”的格式作答,并结合诗句分析。如起首两句的“斜日”“西风”,不仅实写景物,点明时间,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

[参考答案]

17.D

18.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中州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思。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④漂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江西临川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颔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20.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赏析]

本诗为诗人在狱中给第二个儿子写的诀别诗,表达了慷慨激昂的天地情怀与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铁血忠勇。首联说虽然形势危急,小城难以支撑,但诗人在极端艰危之中并不动摇。一个“定”字表现出诗人守土抗敌、坚忍不拔的志向和矢志保卫国家的思想感情。颔联运用用典和对比手法来写。“自经”句化用《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志向宏远,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而要为国立功;“自经沟渎”又与下句的“臣死封疆”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慷慨悲壮英勇无畏的殉国精神。颈联对仗工稳,表达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的豪情。尾联说纵然一家十口相继死去,只有赤忱丹心将为天地所共知。

[思路点拨]

19.B项“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错。颔联的意思是说:没有价值地自杀于水沟之中,决不是我的本志;为保国土战死疆场,正应在此时,并未表达“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之意。

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怎样凸显……的气节”,提示考生要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分析颈联内容,而“凸显”有突出、强化之意,考生又应该考虑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突出、强调作用的手法。此联说应该相信囚徒能以一腔热血涂鼙鼓,却从未听说烈士会竖起降旗。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强化语意;同时对仗工稳,音节铿锵,亦有强化情感之意。

[参考答案]

19. B

20.①这一联的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了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诗人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海南省2020年高考模拟试卷)

猜你喜欢

赏析诗人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书画作品赏析
“诗人”老爸
愤怒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作品赏析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