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地球上的老鼠都消失了
2020-06-30苏澄宇赵天
苏澄宇 赵天
有道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招人厌的原因除了长得实在让人汗毛倒竖和擅于传播可怕疾病外,还包括它们经常偷吃食物、破坏家具、咬伤小孩。而这一切的根源除了老鼠繁殖能力实在超强外,还在于人鼠生活空间的高度重叠——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类住到哪里,小小老鼠都要跟到哪里,不管城市乡间,它们无处不在,专门靠“窃取人类劳动果实”为生,实在是“阴魂不散”。
既然老鼠对人类危害那么大,为什么不把所有老鼠都消灭呢?在一个没有老鼠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不妨来设想一下!
没有老鼠,疾病依旧会传染
导致很多人“谈鼠色变”的头号原因,非鼠疫莫属。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由一种叫做鼠疫杆菌的细菌感染所致。14世纪40年代,黑死病肆虐整个欧洲,夺走了当时占欧洲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生命。
除了鼠疫,老鼠还会传播沙门氏菌病、鼠咬热、鼠型斑疹伤寒等疾病,这些疾病可通过老鼠的粪尿、老鼠对人的咬噬、老鼠身上的虫螨跳蚤等方式传播,让人防不胜防!因此很多人认为,只要没有老鼠,我们可以和很多致命疾病说拜拜。其实大自然远远没有人类象的得这么简单。
病毒是适应性很强的病原体,一旦它们失去了一种传播途径,就会以某种方式变异,直到自行探索出新的感染方式。举个例子,比如禽流感这种病毒最早只会感染鸟类,但随着不断地变异,开始感染哺乳动物如猪、马、鲸,最终祸害到人类,所以后来干脆将其改称甲型流感,因为它早已不再只是鸟类的专属。同理,假如老鼠从地球上消失,原先通过老鼠传染的病毒也会自行变异,找到其他宿主来代替老鼠,而且到时候情况将变得更加可怕,因为传染源头不再局限于老鼠,而是变得未知!
医学研究将严重受阻
在一个没有老鼠的世界里,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在医学研究方面。
根据生物医学研究基金会的数据,在生物医学研究中,95%的实验动物都是老鼠,包括小白鼠、小黑鼠、大白鼠、大黑鼠等老鼠的亚种,它们被用于所有类型的医学研究,如开发新的抗癌药物和膳食补充剂、护肤品等。
为什么在医学研究上老鼠如此受器重?
第一,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老鼠的遺传学特性、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和人类很相似。所以在老鼠身上做实验,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第二,用老鼠做实验很方便。老鼠体型小,容易安置,一个笼子可以放好几只,方便观察;老鼠寿命短,可以用于完整地研究某个因子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老鼠价格便宜,小白鼠才几十块钱一只,用买一只兔子的钱可以买很多小白鼠,这样就可以拥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老鼠是杂食动物,饲养方便。
可见,假如老鼠全消失,短时间内我们将找不到更合适的实验动物替代品,因为其他实验动物要么太贵,要么没有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要么生命周期太长……远不如小白鼠合适、实用。没了老鼠,人类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将会严重受阻,新药的研发速度将会大大减缓,遭殃的将是人类自己。
没有老鼠,生态系统马上崩
食物链的存在,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之间搭建了一定的联系,各生物种群与自然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环环相扣,这决定了没有一个物种可以独立存在于世间。
老鼠家族作为地球上一个数目庞大的种族,同样也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和人类抢吃的,老鼠在野外还会捕食富含蛋白质的昆虫,比如蝗虫就是老鼠的最爱之一。假如老鼠消失,各类昆虫将肆无忌惮横行田间地头,蝗灾的泛滥会对人类的农业带来毁灭性破坏。
此外,老鼠也是很多动物的盘中餐。假如老鼠通通消失,猫头鹰、蛇等把老鼠当主食的动物将失去食物来源,当然这两位凶狠的主并不会甘心挨饿,它们会立即寻找下一个目标,并导致该物种大量死亡。
老鼠消失后,除了动物的日子不好过,连植物也会跟着遭殃,因为老鼠在种子分配中也发挥了作用。大量植物扎堆生长,难免会出现生存空间和营养水分等不够用的情况,所以新生的种子要想汲取足够的营养并生根发芽,往往需要另寻他处,但种子既没有腿也没有翅膀,它们怎样才能远走高飞呢?轻的种子可以随风飘走,而重的种子就得求助于“搬运工”——播种动物,恰巧数量庞大的老鼠就是一种重要的播种动物。老鼠先吃下含有种子的食物,然后带着肚子里的种子四处奔波,等到想便便的时候,种子就通过粪便被完整地排出体外,成功“移民”。所以假如没有了老鼠,地球上的很多植被极有可能跟着老鼠一起消失。
亿万年来,大自然始终在平衡状态下生生不息,若是刻意消灭所有老鼠,将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致命打击。
可见,老鼠的消失不会带来太多的好处,反而坏处倒是一大堆。况且老鼠虽小,但它们的种群生命力如此顽强,想真的靠人力让它们在地球上灭绝,恐怕也是天方夜谭。所以对于人类和大自然来说,把老鼠的数量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平衡的范围内,是最妥当的做法。当然,杜绝致命疾病的方法除了远离老鼠,我们自己讲究卫生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