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背景解读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
2020-06-30林红
林红
近期,小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诸多热点话题也随之出现,如核心素养、主题语境、六要素整合的课程内容、英语学科能力总框架、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等。本文将基于上述关键词展开,探讨基于背景解读的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意识、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文化意识,即了解、鉴别、评价、解释、比较和归纳文化现象,形成文化立场与态度的能力。语言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通过在真实情景中听、说、读、看、写,使学生具备利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能力,是其他三要素形成的依托和基础。学习能力,即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调适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兴趣、动机、习惯、意志、方法、策略等。思维品质,即思维特性特征,反映学生的逻辑性、创新性和批判性水平。
语言离不开情境,脱离情境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指出,主题语境共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包括生活学习和做人做事两部分;人与社会包括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文学、艺术与体育,历史、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四部分;人与自然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范和宇宙探索四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上述理念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利于让语言这种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学有所用。
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之间的关系见图1。教学内容离不开主题,而主题又是以语篇的形式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贯穿于语篇之中,二者相互融合,无法割裂。这一概念旨在引导英语课堂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境为依托,让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运用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会学习。
英语学科能力总框架包括三个维度。一是核心能力维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能力。二是核心内容维度,包括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三是核心活动维度,包括听、说、读、看、写活动。王蔷教授指出,英语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三大类活动,也是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途径。这三类活动有:学习理解类活动(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应用实践类活动(描述与阐释、推理与判断、内化与运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分析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
接下来,笔者将结合上述关键词,分析《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中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一级下中的一本绘本,Snails Adventure,讲述了一只小蜗牛环游世界的故事。故事的教学背景可以从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包括三个方面,即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How(语言修辞和文体结构)和Why(主题意义和作者意图)。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2。
从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的角度看,教材Snails Adventure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自然生态”,通过小蜗牛的冒险之旅,传达出了“勇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主题意义。从How(语言修辞和文体结构)的角度看,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蜗牛旅行前与父母告别;第二部分呈现了小蜗牛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是小蜗牛回家后和父母分享旅行经历。本文使用一般现在时,按照小蜗牛旅行路线的顺序介绍了不同的国家和景点;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小蜗牛旅行的经过;通过三次对白表达了各国人民对小蜗牛的热情问候,同时呈现了各国首都的英文表达;运用陈述句和感叹句表现了小蜗牛父母在旅行前后对待小蜗牛的情感变化以及他们的惊讶与自豪之感。全文配以鲜艳的手绘图片,呈现了小蜗牛旅行时的所见景象,展示了不同国家的标志性特征。绘本最后的Story Map以图片形式梳理了小蜗牛的旅行过程。从Why(主题意义和作者意图)的角度看,作者通过介绍小蜗牛的冒险旅程,引导读者认识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国家,初步学习这些国家的首都、著名景点等基础地理知识,激发了读者的旅行兴趣。
教学目标应可检测、可操作,要让学生学习完成后,能够将习得的语言运用于实际。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的解读,教师可提出以下教学目标:1.提取小蜗牛旅行的路线信息(国家、首都和著名景点),并以Story Map的形式进行梳理;2.根据Story Map讲述旅行经过,小组合作表演小蜗牛在不同国家所见的景象;3.见到旅行照片时,能够将其与标志性事物相对应,同时分享个人旅行的愿望并简单说明原因。
那么,学生是否已经在教学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呢?
针对教学目标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绘本提出相应问题,如Where does the snail get to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snails adventure 第一個问题旨在让学生提取旅行线路信息,属于“六要素整合的英语课程内容”中获取和梳理信息的环节;第二个问题能够使学生明晰故事主线。由此,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环节形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达成。
针对教学目标二,教师可提出的问题有:1. Where does the snail get to 这一问题属于学习理解层次,同时也帮助学生内化和运用了语言。2. Whats it like 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就会用手势来表现埃菲尔铁塔,用语言来描述长城很长,在描述与阐释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著名景点的印象。3. What takes the snail to other countries 此时,学生需要进行预测、推理、判断,内化和运用语言。4. What do people in...say to the snail 这一问题能够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对于目标教授语言(Welcome to...)的运用。上述环节和问题,即应用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的环节中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并将其内化于自身知识体系。
针对教学目标三,教师可首先在封面部分设计问题Which country does the snail get to 这一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已知与未知。接下来,教师提问:What do the parents say to the snail 引导学生对小蜗牛独自环游世界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在小蜗牛平安返回后,教师提问:What do the parents say now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nail Why does the author use the word “adventure”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积极思考,最终实现课堂知识的迁移创新。
教学背景中的学情不可忽视。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热爱表演,对绘本图片更感兴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简单的语言开展描述、表演等阅读活动。学生已经学习过“get to...”和“Welcome to...”结构,能够认读China和Beijing等詞汇,但缺少有关国家话题的背景知识,出国旅游经历并不丰富,对于其他国家、首都和景点的英文名称不了解,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词汇发音,理解具体含义。对使用北京版教材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国家这一话题比较陌生,相关词汇积累少,文化背景知识欠缺,且绘本内容较长,语言点复杂,学生语言能力有限。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语言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加强语言表达。因此,基于此学情,教师仅提炼出了两个句型供学生学习:“Snail gets to...”和“Welcome to...”。
可以看出,解读教学背景十分关键。文本解读非常重要,学情分析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学情分析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深度和教学形式的设计。因此,相较于文本解读,学情分析也是教学背景解读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二:
第二个案例是A Day with Monster Toon,选自《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一级上,讲述了小女孩去好朋友Toon家做客的故事。
从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的角度看,绘本讲述了因饮食习惯差异而没能让客人尽兴的故事,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能否正确地待人接客呢?我们能不能发现与人分享的秘诀呢?从How(语言修辞和文体结构)的角度看,本文是记叙文,主要用一般现在时呈现故事。书中四处人物对话呈现了四个情节,展现的句型包括“Have some...”“How about some...” 和“Do you like...”。故事的话题是饮食,涉及饮品、水果等食物名词。故事中,小怪物带来的各种食物都别具特点,与人类生活习惯的差异和它充满期待的眼神能给读者带来一种趣味盎然的感觉。最后看似不合常理的结局也让人充满想象,十分有趣。从Why(主题意义和作者意图)的角度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意图告诉读者: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正确面对彼此之间的差异,接人待客时要了解客人的需求和喜好,为他人着想。
北京版(一年级起点)二年级下Unit 2和新标准(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Module 4都是关于饮食的话题,根据教材内容,笔者推荐北京版(一年级起点)二年级下和新标准(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的学生阅读此故事。二年级学生喜欢饮食话题,故事中涉及的食物名词都是常见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已知的食物词汇;美味的食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招待小客人的情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另外,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善于模仿,乐于表演,能够积极在教师的带领下表述或表演故事。本故事中的语言分为描述性语言和对话性语言,描述性语言中brings,gives,play until lunch time,play again after lunch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较难;对话性语言难度适中,适合在故事情境中进行表演。因此,二年级学生的读后活动可设置为表演对话活动。
案例三:
What Did You Get一书选自《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一级下。作者通过讲述小猴子摘水果的故事,意在使读者明白:做事不要忘记原本的目标,要专心致志。绘本语言形式单一,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
基于上述分析,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提取小猴子摘水果的信息;2.语言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故事;3.在板书结构图的提示下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4.培养学生明确和牢记做事目标、专心做事的习惯。
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多次通过What did Monkey see 和What did he do 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为学生提供语言框架以丰富课堂语言:The are(look) . He drops , and picks. 学生能够在图片的辅助下,讲述小猴子摘水果的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三。在封面部分,加入问题Who asked the question 接下来提问What did Monkey get 让学生猜测小猴子最后带回来的是什么水果。期间,学生复现摘水果的过程,最后呈现令人意外的结果—小猴子带回了一块石头。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前,可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一步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猴子摘水果的过程中加入问题What will he say 这一问题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已知语言。针对教学目标四,教师可加入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Monkey 意在让学生理解牢记目标的重要性。
以上案例说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把自己的解读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成果,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步提升,真正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英语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秋会,王蔷. 2016. 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