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推动科技创新是历史的写实

2020-06-30萧惑之

中关村 2020年6期
关键词:梯队产学研科学技术

萧惑之

庚子鼠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搅得周天寒徹”。由初始阶段“无奈小虫何”,到抗疫有方“送瘟神”,“纸船明烛照天烧”,取得关键性的成果。痛定思痛,中国老百姓有句富有哲理的俗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文化人喜欢引用“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政治家则更上一层楼,“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沿着这样的思维想开去,我们将亡羊补牢,同舟共济,肩负着历史的重担,勇往直前。

每临大事有静气,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次新冠病毒,对地球人是巨大的考验,自然会暴露出许多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现状,当然也会倒逼各国加速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病毒对制造行业、社交生活和个人知识,产生巨的大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得到众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同。创新思维和技术创造力的重要性深入脑髓。在这次人类的抗疫斗争中,从3D打印制造口罩,到争相推出新功能的呼吸机;从无人机实时人流监控,到用大数据跟踪进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从人脸识别到体温检测,从中西结合奉献新药到疫苗的研发……面对新冠病毒的施虐,人类反而开创了一个快速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人类曾经相互残杀的战争岁月,让上帝也无地自容。只能说一句自慰的话,客观上助推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航天航空发展为例,诸如火箭技术,二战后的数十年间,帮助人类登月,探测未知星空领域。最原始的喷气式飞机的发动机技术,已然成为今天航空事业的基因。二战时期屠戮生灵的原子弹,催生了核技术的和平应用,如今核发电成为新能源的主要角色。

中国“产学研”之路尚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目共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医药界,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迅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还应该看到,西方制造大国的“产学研”合作颇具特色。例如,欧美制造商善于邀请大学教授一起商议课题,“业界”能够拿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优质产品满足市场,“学界”则能在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缺陷并立即改进做到极致。

中国制造由量变到质变要经历坎坷崎岖漫长之路。国人经常把“中国GDP世界排名第二”挂在嘴边,在自豪的同时更要冷静,姑且不去计较“人均GDP”世界排名的位置让人汗颜,拿中国经济的主体“中国制造”来说,大多数的中国制造仍然走在“拿来主义”借鉴模仿的老路上,依葫芦画瓢,缺乏自主创新;追求产值看重规模化,没能更精细的把产品做到极致。正如一位业界专家的感悟:同样是拿到了技术图纸,很多中国企业往往想的是赶紧复制,抢占市场,赚钱为要;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则是把技术钻透了,找到最优解,再投入生产,供给市场的是精品俏货。

“恨铁不成钢”的“爱国者”经常用“梯队论”说事。“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梯队论”的内涵是,美国第一,欧盟、日本第二,把中国、韩国、俄罗斯……普遍列为第三梯队。姑且不去辩论“梯队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必须对“第三梯队”的说法要有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必须看到自家及至友邦的长处乃至“一招鲜”的过人之处。“以己之长论他人之短”,是一种偏见;同样“以人之长断自己之短”则是一种片面。笼统模糊的总体论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蕴涵着“本质真实”。

我们引以为傲的“两弹一星”、“航空航天”、“潜艇潜船”、“高铁列车”、“超级计算机和5G技术”……哪一项成果能离开“中国制造”!绝不是“第三梯队”国家能实现的。“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无须讳言,“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中国制造同样也要遵循这样的战略,拿出自家的“杀手锏”。这次疫情,客观上加深了世界各国对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重视,令人欣喜的这正是中国“创新发展”战略早已抢先布局的一张蓝图。

路在脚下,远望未来。抗疫胜利,让我们更加自信,尤其是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梯队产学研科学技术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当前国企深化改革形势如何构筑人才梯队
基于李代数sl(m+1,R)的多分量扰动AKNS孤子梯队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