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不少习俗源自大瘟疫

2020-06-30青木

环球时报 2020-06-30
关键词:慕尼黑瘟疫民俗文化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中国的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在德国,每一次瘟疫也衍生出一些防疫习俗,以让民众铭记灾难。

箍桶匠舞有很多象征意味

“慕尼黑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箍桶匠舞就起源于中世纪的大瘟疫。”德国民俗文化学者斯朵克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传说1517年,笼罩欧洲的黑死病降临到慕尼黑,许多人因此丧生。瘟疫过后,人们仍躲在家里避疫,城里死气沉沉。这时,箍桶匠们出现在街头,他们欢快地跳起舞,给城市带来新的生机,也给市民重生的勇气。

从1760年开始,巴伐利亚州箍桶匠每7年在市中心举办一次表演活动。通常是从1月6日的“三王节”开始,持续到狂欢节结束。表演者大都来自慕尼黑箍桶匠协会。最初跳箍桶匠舞的只能是未婚、声誉良好的年轻箍桶匠,上世纪中叶后,年龄和职业不再严格限制。

跳舞的箍桶匠有20多名,角色分为领舞、群舞、小丑、击鼓手等,他们手举着绿色枝条,身穿黑皮裤、红色外套,脚穿白袜、黑皮鞋,头戴绿帽,帽子上还插着象征巴伐利亚的蓝白羽毛。舞蹈的关键是各种各样的队形。每种队形都有一定的意义:蛇形代表带来瘟疫的蛇,半圆代表“不敢离开家”,十字是希望和信仰的象征,圆形则代表事情变好了。

舞蹈中,小丑会穿梭在观众群中逗笑,还会给大家分小瓶利口酒,或往人的鼻子上抹黑。“抹黑”是用来纪念瘟疫中去世的先辈,也表示带来幸运。许多慕尼黑人对记者说,箍桶匠舞让人看得心情愉快,也让他们牢记瘟疫。

箍桶匠舞为啥每7年才跳一回?这是因为7在当地是一个幸运数字,另外,以前人们认为瘟疫会每7年出现一次。慕尼黑上次跳箍桶匠舞的时间是2019年,当时每天要进行20多场表演。为了表示对今年疫情的重视,箍桶匠们准备打破惯例,疫情后在慕尼黑表演。

《受难剧》2000多人参演

阿尔卑斯山下的小镇上阿默高以住宅墙上色彩鲜艳的湿壁画闻名。当地17世纪曾受到瘟疫严重影响:14世纪至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黑死病造成大量人口死亡。1633年,上阿默高就有80人死亡。小镇居民于是向上天祈祷,并承诺若能安然度过瘟疫,会定期演出《受难剧》表达感恩。奇迹出现了,当地后来再无人染疫。于是,小镇从1634年开始,每10年演一次《受难剧》。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疫情被遏制,小镇又加强了防疫工作。

《受难剧》描述了耶稣在俗世间最后5天的遭遇及所承受的苦难。《环球时报》记者在10年前曾到小镇看过一回演出。该剧由1800名成人与500名儿童在露天剧场共同演出,总时长约6个小时。演出人员均为小镇居民。为了形象符合剧中的角色,成年男女演员必须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蓄长发和留胡须。

这部每10年演一次的宗教剧不仅是驱疫传统宗教活动,也成为当地经济的发动机。每到演出年,当地100多场表演活动就会吸引50万游客。《受难剧》于2014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当地负责演出的村民安德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的演出本来定于5月16日到10月4日举行,因为疫情演出将推迟到2022年。这给当地政府带来许多问题,预计损失上百万欧元。许多演出服装还必须重新制作,因为剧中的孩子两年后会长高。

事实上,这并不是《受难剧》的演出第一次被取消,比如1920年的演出因西班牙流感延至1922年,而1940年的演出因二战取消……当地村民表示仍会全力投入2022年演出的准备工作。安德雷告诉记者,今年疫情中5200多人的小镇也有人感染,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警告,牢记疫情变得更为重要。

一种美食叫“霍乱”

这样的防疫文化习俗在德国还有不少。德国“童话之路”上的小城哈默尔恩,被称为“老鼠城”。几百年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星期天,在当地的一个名为“婚礼之家”的建筑的一楼露台上,都会上演音乐剧《吹笛子的彩衣

捕鼠人》。大约有80名当地人身着古装重现哈默尔恩1284年的离奇儿童失踪事件。民俗文化学者斯朵克尔说,这个演出也是为了纪念当时发生的严重鼠患给小城带来的灾难。

走在德国哈雷、德累斯顿等城市街头,游客们还能看到一种造型奇特的雕刻建筑——“鼠疫柱”。在鼠疫柱上,可以看到各种人物雕像,比如高贵的皇帝摘下皇冠,半跪在地上祈求上帝保佑自己的臣民,赶走瘟疫等。

甚至有食物被冠名为“霍乱”,做法类似苹果派,把土豆、奶酪、苹果、洋葱、香肠等食材混合后加入面粉,做成饼,再放入烤箱中烘烤。它起源于瑞士,之后流传到德国,与欧洲19世纪的“霍乱”有关,当时人们是用“剩饭剩菜”加工。

今年疫情,德国又出现一股新的“防疫文化热”: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关于霍乱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再次成为畅销书;许多德国人在社交网络晒出各种防疫美食;各个城市的博物馆还开辟今年疫情的展览和纪念活动……民俗文化学者斯朵克尔表示,德国人通过文化习俗来进行防疫,给人们带来力量,值得提倡。▲

猜你喜欢

慕尼黑瘟疫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啤酒节畅饮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
喝高了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