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德育教育开展路径探索

2020-06-30温志超张艺余美玲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工匠精神工匠

◎温志超 张艺 余美玲

拥有“工匠精神”是国家经济转型与崛起的基础,也是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开拓与发展关键路径。2015年发行的《中国制造2025》就标志了我国已经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想在工业强国道路上走得顺利通畅,就要创立属于自己国家的品牌。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工匠精神”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高职单位是培养有素质、有文化、能吃苦的新时代人才的摇篮。基于这种情况,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国家步入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德育教育开展意义

(一)经济动力

发达国家在早期就意识到了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已经各自进行实践并且投入各行各业了。在实践中还不断改革发展工匠精神,这种方案已经日趋成熟,具有宝贵的工匠精神人才依靠其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卓越的创新能力推动了不少停滞的老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现如今也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紧要阶段,因此也更需要高觉悟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投入建设祖国的宏图伟业中,以推动供给侧的需求。在如今这个时代,消费者们对于产品质量与个性化的需求也越发挑剔,想要创新制作出迎合受众爱好的产品,必定离不开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新时代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必然要树立起牢固的工匠精神。

(二)客观需求

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与生存离不开工匠精神,这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内容。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可以绵延百年,就是因为那些国家对于企业产品品质的高标准高要求。在设计时就仔细规划成本性价比,对于质量把关极为严格。随着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这也意味着我国出产的产品都将代表着中国,所以国家对于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更加严苛。我国是出口大国,出口产品质量体现国际贸易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注重培养工匠精神。新生代的高职学生处于即将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位置,更需要在校园开始培养工匠精神,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德育教育开展现状

(一)制度不完善

培养工匠精神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做基础,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国家应当制定符合基本国情的政策与制度,构建工匠精神下的产品保护体系,注重版权意识,构建匠人能安心创新的良好环境和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

(二)德育工作没有开展渠道

大部分高职院校依然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没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地引导。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们的思维很容易被局限住,不利于学生的德育创新教育。学生一味承受知识冲刷,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那么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较差;除此之外,教师也没有做到让专业课程与实践结合,培养德育教育和匠人精神的路程还有待加强。

(三)“三位一体”教育没有跟上

家庭教育原本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一环,但是很多家长认为教导学生是学校的责任,自己什么都不懂就不“误人子弟”了。然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渠道不仅仅是学校,家庭跟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当前社会处于大数据时期,大量文化涌入,良莠不齐。好的文化固然会让学生受益良多,但劣质文化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这些是学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所以需要家长与社会一同维护大环境,给学生创造成长环境,直到学生学会自己辨认对错。

三、革新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德育的策略

(一)将高职学生专业课程与德育教育相融合

对于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探索,是需要结合高职专业课程教育的,其与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极为紧密,这是在为学生培养工匠精神做准备工作,因为只有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工匠精神之于中国的重要地位。学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而这些知识大部分只能在课堂上才能学习。将工匠精神融入进教科书,融入进教师的教案,融入进学生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中,当教师在指导教学时也秉持了工匠精神,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自身专业课程,对专业对接岗位所需的工匠精神需求,获得对工匠精神更深层次的认知。此外,也要将德育教育融入进高职学院的教学中,让德育教育、工匠精神、专业知识相辅相成,以专业课程为指引,工匠精神为灵魂,德育教育为血液,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在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提高自身责任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精神,优秀人才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光发热,而工匠精神正需要这样的全面型人才。当然,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前要先培养好专业教师的工匠精神,教师是高职院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岗位,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一个优秀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二)将德育教育与科学实践相结合

工匠精神的养成不能只依赖课堂教学,要走出舒适圈,切身感受社会大环境,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合理延续课堂专业教学,与现实结合。单凭教师口头讲解,而不去实践,学生是无法理解教师讲述的精神层面的专业知识的,更不用提更深层次的工匠精神了。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于实践的渴求,为学生争取到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个更深层面的认知与理解,方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因素相结合,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利用实践彰显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成果,从而促成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教师在指导高职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可以为学生制定岗位实习模拟活动,通过场景布置等方案力图还原求职场景,让学生融入进求职岗位中,做该岗位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做好工作,如何为人处世。还要将德育教育也一同灌输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虽然是作为职场模拟,但是也不能随便糊弄,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在模拟工作时精益求精,当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后,真正步入职场时就会占据极大优势。

(三)创新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当代高职院校的一种特色文化,但是由于各样的原因已经被搁置很久了。如今,为了推行工匠精神与德育教育之于高职学院的工作,院校官方应当重视起校园文化的重新构建,并且加入一定的创新元素。在创新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校园文化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利用学校布告栏张贴一些宣传标语,在学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受众便是院校内学生,强化校园内文化育人手段,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除了主要目的,重构校园文化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母校的热爱,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高职院校方面可以开展一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如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主题晚会等,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活动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同时也促进了工匠精神这一名词在院校中的传播速度。对于优秀学员,院校应当予以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这些优秀学生,也可以作为工匠精神的宣传者。在此全面宣传下,更加有助于学生培养工匠精神与道德素养。

(四)制定科学建设制度,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也应当从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影响学校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再来指导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并且制定相应的最合适的培育计划,加强相应制度的建设。每个专业对其培养的学生能力要求都不同,而不同的岗位也有各异能力的需求,考核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学校培养学生时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规划,配合相应的教育内容,改善现如今的德育教学体系。一个完善的德育教育制度可以让“三全育人”的方案顺利贯彻落实,将其与校园内各个环节相对接,最大化发挥校园内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德育教育关键要素的教育作用。此外,关于德育教育的考核机制也应当尽快编辑完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也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环境之一,若想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院校应当联合家庭一同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与家长进行沟通回访,了解家长需求、家庭环境情况以及对德育教育的意见与建议,更深地挖掘德育教育的不足,更好地为社会培育人才。

四、结语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工匠精神工匠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90后大工匠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工匠风采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