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精神扶贫” 助推脱贫攻坚质量提升

2020-06-29罗义松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

罗义松

摘  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发展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精神扶贫的核心内涵在于既要扶“志”也要扶“智”,全面调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转为主动的“我要扶贫”,并且坚定信念“我能脱贫”。然而我国多年来采取“输血式”扶贫,导致一些贫困户产生了依赖心理,亟需通过精神扶贫转变“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加快精神层面的“造血式”扶贫势在必行。只有贫困户提高思想意识,坚持自力更生,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脱贫、永不返贫。在当下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如何改变贫困户的落后面貌,如何加强“精神扶贫”以巩固脱贫成果,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扶贫;脱贫成果

随着2020年的到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已迫在眉睫,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扶贫新理论。在扶贫工作的关键阶段,既要抓好物质脱贫,也不能放松精神脱贫。据统计,我国从2013年到2018年,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已从最初9899万降低到1660万,每年基本达到1200万以上的减贫人数,脱贫摘帽贫困县多达436个[1]。为了早日实现全面脱贫的根本目标,为了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为了避免“返贫”现象,现阶段精准扶贫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精神贫困、思想贫困问题,亟须引导贫困户从根本破除贫困心理,摆脱贫困思想,只有精神脱贫,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一、脱贫攻坚背景下加强“精神扶贫”的积极意义

(一)精神扶贫驱动脱贫致富思想意识

在我国全力倡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精准扶贫不能单单局限于投入物质材料,充分认清“精神扶贫”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从贫困群众的思想认知层面为突破点,为这场脱贫攻坚战创设强大的精神驱动力,让贫困群众树立坚定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摆脱落后的观念,形成脱贫致富的积极思想认识[2]。在我国多年扶贫政策扶持下,个别贫困群众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甚至以“贫困为荣”的大有人在。想要从根本完成脱贫致富的目标,消灭所有的贫困人口,自然要培育贫困群众的发展意志,既要做实事、做好事,真正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也要将“精神扶贫”深入内心,赋予其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农村地区形成劳动光荣、人人致富的发展氛围。

(二)精神扶贫巩固精准扶贫丰硕成果

当前,我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物质扶贫初现曙光,阶段性成果显著。当下的紧要任务就要盯紧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现象,加大力度实施“精神扶贫”刻不容缓。实践表明,大多贫困群众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精神贫困现象,这与教育缺失、知识经验不足以及传统文化糟粕影响都有直接关系。当贫困群众得以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要培育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满足,只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为支撑,才能巩固精准扶贫的丰硕成果,扭转贫困群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消极态度,将“今日脱贫、明日返贫”的“越扶越贫”现象拒之门外,让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互为补充、互为促进,才是根源性、长久性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举措。

(三)精神扶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想要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必须拿下这场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只有扫清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障碍,才能赶在2020年底之前如期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3]。现如今,面对紧迫的时间与艰巨的任务,扶贫工作也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针对现有脱贫难度较大的贫困人口,很有必要在精准扶贫中尽快落实“精神扶贫”,将物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精神层面剖析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的现实问题,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带领他们主动脱贫、自主脱贫,掌握一门基本技能,提升農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最终从思想上解决贫困问题,让农村群众既有物质保障,也有精神富足,这才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落脚点。

二、脱贫攻坚背景下加强“精神扶贫”的现实路径

(一)思想引领,传递正确价值

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思想引领,只有贫困群众树立坚定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转为主动的“我要脱贫”,精准脱贫工作必能迎来胜利。首先,转变扶贫观念,减少“输血式”扶贫,增加“造血式”扶贫,在贫困地区营造“光荣脱贫”的思想氛围,鼓励各地结合本土优势投入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或科技扶贫等脱贫项目中,让贫困农民有机会、有能力自主摆脱贫困[4]。其次,在扶贫工作中落实“奖勤惩懒”制度模式,将贫困群众的勤奋程度、个人脱贫意愿等纳入分配扶贫物资考核标准中,为主动脱贫人员提供更多资源;相反,对于好吃懒做、依赖政府的贫困户,减少资金扶持,惩罚懒惰行为。再有,加大新农村、新文明建设,在贫困地区树立劳动致富的典型,扶贫干部深入基层,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领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教育落实“精神扶贫”。

(二)顾全大局,尊重发展规律

脱贫攻坚战中,无论是物质扶贫还是精神脱贫,都要从顾全大局为出发点,尊重扶贫工作应有的发展规律,将二者相辅相成,不能过于偏颇。在我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从资金、政策与技术等方面加强“物质扶贫”,保障脱贫工作的广度,发挥政府帮扶、社会融资及企业资助等合力作用,确保农村各项生产建设工作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从人才、教育、智力等方面加强“精神扶贫”,保障脱贫工作的深度,为农村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造内生力量,从精神层面推动乡村振兴。只有“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深度融合,才能让扶贫工作既治标又治本,培育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根本层面扭转困境。

(三)扶智当先,提升脱贫能力

有智慧的贫困群众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贫困并且永不返贫。因此扶贫攻坚战必要以扶“智”当先,提升困难户的自主脱贫能力。一方面,在“精神扶贫”中加大教育力度,培育贫困群众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引导他们以知识武装头脑,摆脱陈旧的思想、保守的习惯以及落后的思想观念,成为新一代有文化、有素质、有思想的农民。另一方面,在“精神扶贫”中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根据本土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尊重贫困群众的发展意向,培养其一技之长;通过职业教育与贫困地区实现资源互补、技术互补,发挥职业教育的助贫功能,确保每一位职业院校毕业生都能就业落岗,实现“一人就业,一家脱贫”,助力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

(四)文化育人,凝聚精神文明

中国拥有五千余年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都是“精神扶贫”的重要食粮,发挥文化育人效应,凝聚精神文明的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精神文明的思想动力,带领农村群众早日摆脱贫困,通过精神扶贫提升老百姓的“精气神”,共同迈向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5]。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精神文明的价值作用,同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要多汲取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为贫困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指向,通过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境界,打造精神家园,实现“精神扶贫”。例如,推动精准扶贫、文化下乡,以文化扶贫促进物质扶贫,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村地区成立图书站,开展文艺汇演,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送文化下乡,改变农村的陈规陋习,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精神思想。

(五)作风优良,完善扶贫机制

加强“精神扶贫”,离不开一支思想先进、作风优良、经验丰富的扶贫干部队伍,既要具有扶贫工作经验,也要认清精神扶贫迫切性,能够自觉地深入贫困群众,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包括生活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完善长效扶贫机制,科学、合理地制订扶贫计划,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针对扶贫机制的工作落实责任制度,提高扶贫干部的责任意识,将扶贫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单位,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同时执行严厉的奖惩措施,针对精神扶贫工作过程、存在问题、扶贫效果等开展针对性的量化考核,明确考核标准与考核方法,定期收集贫困群众的反馈意见,将考核结果与扶贫干部的薪资福利挂钩,激励扶贫干部在精神扶贫工作中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加强对精神扶贫工作的监督力度,既要有领导干部之间的互相监督,也要敢于接受贫困群众、社会媒体的公开监督,开辟贫困群众信访的多元渠道,鼓励贫困群众如实反映问题,监督各项扶贫任务落实到位。

三、结论

总之,加强“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质量提升,这是当下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为了抓实抓细扶贫工作,各地在精神扶贫中做了诸多有益探索,由此带来深刻启发。首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脱贫攻坚的最大敌人就是“精神贫困”,尤其如今即将迎来全面脱贫的胜利曙光,更要提起广大群众的“精气神”,树立全民脱贫、永不返贫的坚定信念,共同奔向小康目標。其次,扶贫外力与脱贫内力相结合。扶贫工作虽然以国家、政府为主导,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以贫困群众为主体,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等、靠、要”的心态,只有他们自身主动脱贫、努力脱贫,再加上强有力的外部政策支持,才能真正脱贫致富[6]。再有,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脱贫攻坚战讲究实效性,一方面,做好干部帮教,加大媒体宣传,用心“扶志”,这是战胜贫困的根源;另一方面,宣传知识、培训技术、做好信息服务,打好扶贫根基,发力“扶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参考文献:

[1]莫青平.农村扶贫要紧绷"精神扶贫"这根弦[J].人民论坛,2019,(28):80-81.

[2]薄长东,朱启明.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演进历程及其精神意蕴[J].农村·农业·农民B,2020,(1):16-17.

[3]邢慧斌,杨青,朱彦伊.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精神扶贫"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6):69-76.

[4]朱楷文,李晓广.精神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中国国情国力,2019,(11):29-32.

[5]丁志刚,李航.精准扶贫中的“精神贫困”及其纾解——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5):136-144.

[6]李晓广,朱楷文.新时期精神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8-13,31.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作用
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之浅见
脱贫攻坚战中媒体的职责与使命
关于溆浦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