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审题立意”的重新审视

2020-06-29张东立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韧性作文题

张东立

近些年来,北京卷的作文题,因为贴近学生生活,指向性明确,关系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把握,所以,大多数考生的作文立意明确,中心突出,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文章。

纵向比较2002到2019年的北京高考作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全市作文教学的巨大进步。从考场作文来看,学生在立意、表达、材料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在每次阅卷过程中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注意,略陈如下:

首先说审题。

近年来北京卷作文形式上以命题为主,限制性较强。例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很强。《文明的韧性》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韧性”,修饰语是“文明”。另外,题目还提供了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既是提示,也是限制。“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学生在审题时必须审出这些限制,才有可能在立意时一一关照。

学生作文中,把“文明”替换成了“文化”,“文明”和“文化”当然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韧性”是柔软坚实、不易折断,很多学生写的是坚硬、刚强,根本离开了题目本身。

其次说立意。

还以2019年北京卷为例,《文明的韧性》,可以写什么是“文明的韧性”;什么样的文明有韧性;有韧性的文明会怎样……学生在考场上,还是按照老师教的三段论,写什么是文明的韧性,为什么文明有韧性,怎样才能让文明有韧性。这样写当然没问题,关键是学生根本没办法论述清楚。既没有材料,也没有逻辑。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近些年来北京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问题。一般认为,考场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个“镣铐”就是作文题目的限制性。而要保证“跳舞”时不会有意无意地甩掉“镣铐”,那就必须要审好题,按照题目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来立意。而这个“镣铐”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审题时,不仅要弄清楚显性要求,也要弄清隐性要求。显性“镣铐”写在试卷上,考生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全面理解,并在立意时一一关照不能遗漏,否则极易造成偏题、离题、跑题现象。而隐性“镣铐”则要根据不同的作文题目来具体分析。不同形式的作文题目,其隐性要求也会有所区别。

通常情况下,考场作文题分为“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四种形式。不过,这种按形式划分的方法不好对其立意的要求进行归纳。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按内容来划分作文题目,可能会更容易一些。按内容可以分为:给一个抽象概念的作文题和给一个具体形象的作文题。

给一个抽象概念的作文题,如:2002年北京卷《规则》,2003年北京卷《转折》,2004年北京卷《包容》,2005年北京卷《说“安”》。这种作文题的要求比较简单,所给的往往是一种客观规律,或者一种人文精神,立意时只需说明此种客观规律或者人文精神对人生或者社会的作用(一般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例如:2002年北京卷《规则》的立意就可以是“规则成就人生”或者“规则使社会前进”等。

给一个具体形象的作文题,如:2006年北京卷《北京的符号》,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2008年北京卷“广口瓶的实验”,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1年北京卷“关于世乒赛的评说”。这种作文题的要求比较含蓄,所给的往往是一个(些)具体形象,也就是具体的人、事、物。这种作文题就需要考生先将题目中所给的具体的“人、事、物”化为一种客观规律,或者一种人文精神,然后再说明此种客观规律或者人文精神对人生或者社会的作用。将题目中所给的具体的“人、事、物”化为一种客观规律,或者一种人文精神,就是按照具体的“人、事、物”的性格、特点、作用、成因、原理、关系等设喻。例如: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写“我有一雙知识的隐形翅膀,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 知识”是本体,“隐形翅膀”是喻体,“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是“隐形翅膀”的作用,“我”“人生”是关系;可以写“我有一双奋斗的隐形翅膀,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可以写“我有一双梦想的隐形翅膀,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可以写“我有一双文化的隐形翅膀,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可以写“我有一双NBA的隐形翅膀,带我飞向人生的远方”,等等;可以写的内容非常多。

其实,北京各区模拟题已经提供了很好的训练素材。例如:2019年东城一模的《说“潮”》,就是给的一个抽象概念;西城一模的《时代的航标——我为什么要投它一票》,就是给的一个具体形象。

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长期坚持。以上不过从高考阅卷与考前复习中得到的一点体会。如果把作文教学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整个中学阶段)下来研究,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作文教学的规律。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它的住处住着人。思想家和诗人是这个住处的看守,他们通过他们所说的东西而使存在成为言语,并且在言语中保持存在。”(《柏拉图真理学说》)

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其敏锐的生活感受力,唤醒其本身的言说能力,让他们通过作文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自我言说能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声筒”。这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想要达成的终极目的。作文的审题训练,也要在这个目的下完成。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韧性作文题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轻车”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增强考场写作的增分因素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