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录像”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指导
2020-06-29冯光华
冯光华
摘 要:“优课录像”是伴随“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这一活动发展而来的优质课例,在优课录像中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照,促使教师优化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调整导入设计、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学习互动方式中,逐步提升数学学科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课录像;导入;情绪表达;互动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师讲生听”的传统方式,让学生处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单向地接受来自教师讲解的数学知识,显然,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较远,学生也很难享有自由的交流互动空间。而优课录像中就针对这些教育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措施,能够指导教师改良以往的数学教育设计方式,真正地激活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积极性,打造灵动数学课堂。
一、学习导入方式,引人学生兴趣
导入能够为学生带来学习新课的第一印象,当导入的方式较为生动有趣时,学生也会基于这样的导入产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动力,从而持有高涨的情绪完成对之后数学知识的建构,当导入的方式较为机械和沉闷时,学生也会在这样的导入中消磨自己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参与课堂知识建构的热情。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之前的数学教育中,经常存在教师不重视导入活动的情况,使得导入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而在优课录像中,许多教师都结合数学学科的基本教育内容,进行了导入活动的有效设计,为此,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观看优课录像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导入设计能力。
例如,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优课录像中,教师就通过情境进行导入,指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在优课录像中,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也要对校服进行更换,那么在校服更换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呢?”的问题,引导学生透过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向教师回答出“量身高”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势为学生呈现班级中学生身高的记录表,并组织学生对表格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应当如何对校服进行重新订购。基于对优课录像中的导入学习,教师在自主进行《统计表和條形统计图(一)》的导入设计时,也能够主动地透过情境设计、生活元素引入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可以看出,教师对优课录像中的导入方式进行学习,也能够为教师提供灵感,促使教师设计出更优质的导入。
二、学习情绪表达,创建和谐氛围
情绪是可以进行传染的,在数学教师展开教育活动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自身的情绪会通过语言和行为进行传递,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当教师所传递情绪是正向的,学生也会在这样的情绪下产生学习的热情,拉近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而当教师所传递的情绪是消极的,学生也会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从而对数学课堂产生抵触情绪。透过优课录像,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些录像中的教师无不采用积极的情绪对学生进行施教,所以,数学教师在观看优课录像后也应当调整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所渗透的积极情绪,从而在营造和谐氛围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助力数学知识的有效讲解。
例如,在《垂线与平行线》的优课录像中,教师会使用高涨的情绪来带动语言的表达,并使用一些感叹词来增强语气,同时,在录像中教师也会采用点头、微笑等行为,让学生在潜意识上感受到教师渗透的积极情绪。之后,在教师自主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模仿优课录像上教师的言行,注重语气词和行为的调整,以便实现《垂线与平行线》这节课中和谐氛围的创建。
显而易见,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对优课录像上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情绪的管理,从而塑造和谐的氛围。
三、学习互动方式,建立有效交流
互动是信息互换的前提,在对学生讲解数学内容后,学生会基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一定的想法,如果教师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那么学生之间的思想也得不到互换的机会,所以,在优课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拥有互动的自由交流平台,以便学生在交换彼此意见中实现有效地交流。所以,透过观看和学习这些优课录像,数学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借鉴合作活动为学生创建互动机会。
例如,在《升和毫升》中,基于对优课录像的观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设定与《升和毫升》中内容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对升和毫升的知识有一个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再为学生组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展开交流,以便学生在互换思想中,深入理解《升和毫升》中的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施教中,教师应当认可优课录像的存在价值,并且积极地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优课录像,以便教师在不断借鉴经验中,调整以往数学教学的方式,真正地让数学课堂在优课录像的指导下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黄益红.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8(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