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社会形象建构

2020-06-29潘大礼张金玉

江汉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

潘大礼 张金玉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的亲历者在媒介上刊发大量有关中共军队社会形象的报道、访谈、评论、诗歌、民谣、回忆录等文本作品,这些内容既蕴含了当事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社会主张,也呈现出强烈的真实叙事风格,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群体性特征并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的认知。这些亲历者对中共军队社会形象的建构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行军作战、自身建设等内容上,对于中共赢得民心实施军事动员、顺应民意解放全中国以及树立榜样为人民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彰显了中共军队社会形象的价值。借助解放战争时期亲历者的视角由外到内观察中共军队形象,呈现中共“人民至上”的特质,进一步印证中共赢得民心并最终建立新政权的时代必然性。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共军队;社会形象

中图分类号:K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5-0097-08

中共军队社会形象是指社会各界从总体上对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状态而形成的判断和认知,具有典型的他者建构色彩,比起中共主动建构的军队形象,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也更能深刻体现中共的本质属性。几十年来,解放战争时期的亲历者在媒介上刊发出大量有关中共军的队形象的报道、访谈、评论、诗歌、民谣、回忆录等文本作品,这些内容既蕴含了当事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社会主张,也呈现出强烈的真实叙事风格,从而形成具有群体性特征并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的认知。

目前,学界对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军事动员予以重点关注,李里峰①、齐小林②等人从土改、乡村干部心态等视角深入考察了华北解放区的参军动员,但多侧重于中共政策、乡村干部、农民三者的互动关系。就中共军队形象而言,李金铮从长时段出发研究了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的互动关系③;肖瑞宁等人对该时期党对军队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做了较为细致的考察④;卫春回分析了自由主义期刊中的中共形象⑤;朱建荣论述了新中国时期解放军的形象及其价值,但对于战争年代的军队形象一笔带过。⑥ 此外,张文博以《中央日报》为中心考察了国民党对人民解放军形象的妖魔化宣传。⑦ 由上可见,学界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界有关中共军队形象的建构还缺乏深入分析。

本文通过解放战争时期亲历者的视角由外到内观察中共军队形象,呈现中共“以人民至上”的特性,进一步印证中共赢得民心并最终建立新政权的时代必然性,从历史角度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你们真是好人”:中共军队日常生活形象

曾有外国记者错误的認为:“人民解放军有很好的营养和医药保护。他们的薪金比国军低,可是他们的粮食比国军好,经常有肉类佐餐,营养较丰。”⑧ 实际上中共军队的日常生活非常艰苦朴素,和国民党军队鱼肉人民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一)衣着朴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首先呈现给人民群众的形象是朴素的着装,“解放军穿的是草绿色的土布衣服。”⑨ 解放军的朴素外表留给青年学生深刻的印象,1949年4月苏州东采莲巷的王存正眼中的解放军“身上衣服很旧,但是精神饱满”。5月杭州惠兴女中附小的周玲玲也同样看到他们“穿着黄绿色的军服,袖子上绑着一块红布,左胸前佩着一块长方形的白布,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很整齐的在马路中走着”。⑩ 在解放上海期间,解放军的外在形象使得上海女性市民特别欣赏,有人回忆说:“我看解放军的一身绿布军服,一双青布鞋子,那一种朴素的打扮真够美,站在那一向为布尔乔亚出没的霞飞路静安寺路上,一些也不叫人觉得寒伧。尤其是一般女兵,圣女贞德型的姊妹们,照样也是一样雄赳赳军装打扮。”{11} 中共军队的所有人穿着基本一样,对社会各界来说从衣、袜、鞋、帽等外观很难区分解放军官兵。

(二)待人态度好

解放军待人礼貌亲热,常常脸上带着笑,美国记者曾报道解放军“极有礼貌,讲道理,不扰民,他们爱说‘请和‘对不起。”{12}1949年5月嘉定县外冈镇的学生张昆源曾仔细观察过解放军的行为举止,“他们在店铺里买东西,很客气,很和蔼,并不还价,照商店定价给付,他们向老百姓借日用东西的时候,也很客气,决不强借,用罢了,就很客气的还给原主,倘然不慎损坏了,那么照价赔偿,所以一点没有使老百姓吃亏的地方,因此老百姓也乐意借给他们使用的。”{13} 甚至有上海小学生在作文中形象描述过解放军战士让座的情景,“离开老太太远远的位置上一位解放军士,忽然站了起来,空出座位,迎着笑脸,摆摆手,说道:‘老太太,请坐!老太太道谢了一声,就坐在位置上了。”{14} 还有人在给弟弟的信中详细介绍:“解放军同志无论住到那里,不管是有事问你,或者你有问题问他,他们总是谦和的问和诚恳的答,从不呵喝或厌恶的。借还东西,总是客客气气。”{15} 解放军待人态度好,使老百姓感动万分,有江西村民说:“从前我们这里住过多少队伍,都没有见过像你们这样好的队伍;我们穷人过去谁看得起,交了多少年的朋友也没有你们这样的亲热!”{16}

(三)乐于助人

在驻防期间帮助人民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解放军较为常见的生活形象,他们“很热情地帮助工人学习,帮助农人做工,譬如对工人们讲解生活方式,对农人们帮忙收获工作等。”{17} 河南沈丘村民对此回忆道:解放军“又是打水扫院子,又是锄草扫粪,跟一家人一样。”也有村民说:“战士们就替他挑水、扫地,每天水缸总是满满的,地也扫得干干净净的。”{18} 在解放绥远期间,“战士们虽经一昼夜行军及连续三次作战,但一住下即积极地为群众打扫街道房院。”在秋收季节“战士们帮助农民秋收,与农民一块打场”。{19} 在嘉定县,有学生看到解放军“在帮助老百姓割麦,不怕炎热的太阳,很快很整齐的工作着。看他们一点也不疲劳。”{20} 中共军队把老百姓当自己人,军民一家亲,这是以往任何部队都不具备的优点。

相比较而言,国民党军队日常生活素质低下像土匪流寇,甚至逃跑的时候也不忘抢劫东西,给社会各界的印象普遍恶劣。解放军态度好,哪怕撞倒小朋友也要扶起来并向其家长致歉,可是“想起蒋匪军在时,把小孩撞倒,不但不把他扶起,甚至还要说:‘你为什么把我走的路挡着了?也许还要打小孩几下呢!”{21} 民权县的一位老太太说:“老蒋的队伍上回从这里经过,我们都跑了,他们像狼一样,啥都翻着吃,临走还提着小鸡子,装到口袋里就带走了。”{22} 有阳城百姓诉苦说国民党军队欺压百姓:“他们干个啥不是老百姓动弹,四两重的小包包,也得要人拿,就差到茅房里,没叫民伕带路”。{23} 在解放上海期间,国民党军队“在这儿硬拉老百姓堆沙包,还要吸老百姓的烟,他们连谢都不谢,拿了就走。”{24} 由于国共两党不同的本质属性,使得社会各界对其军队形象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二、“革命功臣”:中共军队行军作战形象

中共军队在行军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吃苦作风与奋不顾身的杀敌精神,是解放战争从自卫到反攻直至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社会各界对此印象较深。

(一)优待俘虏

随着战局的进展,中共军队逐步占据上风,国民党官兵被俘数量与日俱增。例如从1946年7月至1948年3月,被俘的国民党将士高达128万人之多,“将级以上的军官(包括正规军和非正规军)被俘数字也是惊人的,合计有二百九十三名(上将三名,中将五十一名,少将二百三十九名)”,原因除了蒋介石军队待遇差、官兵思家厌战、士气低落外,主要是由于解放军一向执行正确的优待敌俘政策,“解放军对蒋俘的教育是极其耐心的,很多蒋军将领感激优待之余,从他们的亲身体验,也摸到一个真理,就是只有决心脱离国民党反动派转而为人民服务,才可以将功折罪”。原国民政府长春城防司令陈家珍曾反省说:“作了人民俘虏,向真理低头不但不是耻辱,而是一件光荣的事,是自己新生命的开始。”{25} 成千上万国民党士兵被俘后经过国共军队待遇的比较,思想转变极大,有被俘士兵回忆说:“行起军来,班长给我背背包,住下来,搞铺让我睡,吃起饭来找碗筷,说起话来和和气气,就像是亲兄弟们一样。我心里想,这可算是到了家啦,以后可要好好干呀。”{26}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解放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有力瓦解了国民党部队,加速了国民政府的垮台。

(二)作风优良

中共军队在南下过程中,身体力行地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媒体报道解放军在酷热急雨中翻越荆山时的战斗形象,“部队常常露宿在大路旁,被细雨一样的露水淋打着,被成群的蚊隔着衣服吸着,可是战士们太疲乏了,睡得熟极了,连汽车在身旁过,喇叭叫,人喊马嘶,都不能惊醒他们。”{27} 在渡江战役期间,为了给国民党政府最后一击,中共军队士气高涨,“论士气及战斗精神,则解放军已经经历了两月以上的整训过程,再加上动员誓师及后方人民的鼓励,在高度发挥革命的英雄主义之下,个个要求作立功竞赛”。{28} 这比起连遭败绩、士气低落随处都有兵变发生的国民党部队,真有天壤之别,优劣之势悬殊,即使不必等战斗开展,胜负之数也已成定局。

(三)不怕牺牲

中共军队在作战时不仅勇敢还不怕牺牲,例如淮海战役期间在歼灭黄维兵团最危急的时候,解放军“人人各自为战,坚守阵地。团的干部也都亲自拿起冲锋枪手榴弹,和敌人厮拼。”{29}再如中原解放区某连新解放过来的战士葛丰吾在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战斗中,面对敌人优势兵力包围的情况下,勇猛杀敌反败为胜,事后他感嘆说:“我觉得子弹是不认人的,也就跟着上去了,终于打退了敌人。从此,我就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党队伍是永远不会打败仗的。”{30} 中共军队就是依靠这种高度的英勇和革命的牺牲精神,才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四)英雄辈出

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军队捷报频传英雄辈出,“人们对解放军雄伟的战斗力已由认识模糊进而到无限景仰了。”例如晋察冀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在解放河北沧县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涌现出许多英雄:“有六炮摧毁五个地方地堡的神炮手;有身负重量弹药往返二百米达敌人火力封锁而完成弹药运输的弹药手;有爱护马匹勤刷勤喂勤饮的出色骡员;有深入前沿阵地大胆细心的炮兵侦察员,有炮火下保持伙食给养的炊事员等。”{31}在山西洪洞赵城,敌后人民广泛展开民兵英雄高辉大运动。高辉大民兵队在公路交错的蒋占区中神出鬼没,一个月中曾向蒋阎军作伏击袭击冷枪战共29次,毙伤蒋军61旅181团上校团长以下34名,曾以四个民兵打退追击的蒋军两个排。据被俘的蒋军181团士兵称:“我们二十多天不能睡觉了,一听到枪声就疑是高辉大来了,马上集合,每晚平均三四次,疲乏得要命。”某营长伤心地说:“真没办法,三五个出去被打死,几十个出去被追回,三百五百出去,民兵的影子也不见了。”{32} 正是因为这种英雄主义者的不断涌现,保证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于中国共产党。

而国民党军队除了造谣“人民解放军是要杀人放火的”以恐吓民众外,也没有人愿意为国民党当兵打内战,只有拉壮丁强逼老百姓为其当兵,导致逃避兵役的人随处可见,“竟有人为了逃避兵役,发生男扮女装的情事,在各大都市里一般及龄壮丁也是多想尽方法,藉词申请缓征”。{33} 国民政府强迫这样的人为其当兵打内战,战斗力可想而知。

三、“自己的队伍”:中共军队自身建设形象

社会各界将解放军视为“我们自己的队伍”,本质上是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反映,更是中共军队实力逐步壮大的根本因素。

(一)纪律严明

中共军队十分注重纪律教育,军纪严明是其自身突出特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社会各界所熟知。解放军“沿路休息,军纪严明”{34},如果“借了老百姓的东西,用后洗得干干净净的还给老百姓。弄坏了老百姓的东西,便拿出钱来赔偿”。{35} 社会各界送给解放军的礼物大多被拒绝,如果接受则会付出相应的价钱作为回报。就连一向对中共军队带有偏见的外国人也改变了看法,认为“纪律严明、作战英勇而政治意识清楚的‘人民解放军,显然是中共手上最好的一张王牌,他们不但使蒋军望风披靡,获得军事上的胜利,同时爱戴人民,也赢得了民心。”北平、南京、上海等地的外侨和外国记者们一致称赞解放军“是真真好而军纪严明的军队”。{36} 在解放察哈尔省著名的天主教集中城市崇礼(今张家口)时,解放军由于良好纪律,“获得该城人民和天主教中外人员的普遍赞美”,外国神甫和全体教民对解放军赞美道:“原来可怕的不是共产党和解放军,而是蒋傅帮的黑暗统治和欺骗宣传。”{37} 在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界对中共军队社会形象认知的共同点,即这是一支特别讲究纪律的部队。

(二)监督与批评

互相监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共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成为军队形象的重要内涵。例如1948年中共军队六九部四连一班副周济民用枪威胁老乡帮他背粮食,此事被六连四班长刘长忠发现,刘长忠立即向周济民提出反对意见,周反而说:“你管不着!”刘正色道:“你要是解放军,我就有权管你!”{38} 刘长忠正是发挥监督权,将此危害百姓利益、破坏军队形象的不良行为制止住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也极有助于中共军队作战能力的提升,西北人民解放军某部于战役结束后在原战场进行各兵种联合演习,发现少数同志存在“指挥能力薄弱、斗志不强等缺点。”随后该部首长首先以自我批评的精神作了两次较为深刻全面的检讨,“该部首长的这一深刻检讨,以及随之而来的班排干部和战士的自我检讨、批评和表扬的群众运动,使该部全体指战员从思想上提高了一步。”{39} 经过这次严肃的检讨,该部全体干部都深深体会到部队中存在着的主观上的缺点,克服这些不足有利于推动练兵热潮,以减少作战伤亡。

(三)社会治理出色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将数千年受封建压迫的亿万农民解放出来。虽然农民参加革命的原因较为复杂,但是中共进行以土改为主的社会经济改革,“给农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是农民支持中共革命的重要原因”。{40} 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明确指出:“我党坚决地领导了老区和半老区的农村土地改革,使1.4亿多农民翻身,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生产、参军、支前的积极性,为保证战争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41} 广大农民在“保田反蒋上前线”的口号下纷纷加入解放军,促进中共军队势力不断壮大。

解放军在城乡管理方面也十分擅长,例如在中山地区,解放军协助乡公所维护基层秩序,“活动于十八乡一带之解放军,对保卫地方治安,责无旁贷,在安谧下的十八乡民众,莫不和颜悦色,一致拥戴”{42}。每解放一座城市便会“开公仓济贫苦,没收官僚资本囤积的所有粮食,分散救济工人、贫民、难民,以及蒋军的退伍军人,蒋府下无法生活的公教人员等。”{43} 在新解放的城市,中共军队通过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专门负责一切公共事务,成效明显。例如在北平,“解放后一个多月以来,粮食价格基本上保持平稳”。{44} 在上海,“对于私人所有产业,一律加以保护,不准侵犯。”{45} 在长沙,“秩序安定,市场繁荣,交通生产迅速恢复”。{46} 在广州,“秩序已恢复,市区电灯、自来水照常供应,电话畅通,邮件已可直寄共区各地及香港和澳门。”{47}中共军队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使解放的城市商店复市、工厂复工、学校复学,城市建设逐步恢复正常,将国民政府治下的烂摊子变成了人人安居乐业的新城市,这为新中国成立后提升政府城市治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国民党军队自身建设形同虚设,军纪荡然危害社会。有人痛恨地说:“中央军在我们这里:逼命、逼粮、刨洞、奸淫,算一算,赶走了多少牲口?我们死了多少人?”{48} 还有人说:“蒋匪军到处奸淫杀戮,无所不至,虽老妪幼童亦难身免,在侵犯鲁中山区时,沂南上邵家峪王建的十三岁女儿亦遭其强奸。”{49} 甚至有地方官员与军队互相勾结欺压百姓,广东禹南县长见当地田丰谷肥,竟然见财起意,“派了武装部队到田里去抢割,乡民起而自卫,更派了大队县兵,去‘剿匪清乡。”{50} 国民政府不把人民放在心上,严重侵犯群众利益,自毁长城,败亡乃是历史必然。

四、“人民至上”:中共军队社会形象建构的价值

解放战争时期亲历者所建构的中共军队社会形象,传递出积极信号,这种带有群体性特征并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的认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赢得民心,实施军事动员

近代中国灾难不断,特别是在日寇占领区,老百姓生活更是如同人间地狱。然而抗战胜利后让老百姓更寒心的是国民党继续实行残酷统治,抓丁逼粮、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在豫东南地区,农村“残破不堪,田地三分之一荒芜未耕,农村中青壮年极少,妇孺老弱皆因饥饿而面黄肌瘦,牲畜也极不多见。据各村民说:大部分青壮年,已被蒋军抓去当兵,剩下来大多牵着牲口逃跑了。”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引起广大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在淮阳县有村民骂道:“我从没见过一年要完几次粮的,反正啥时候要,开个条子,盖上红印就是公事。你就得给,不给就要关起来,蒋介石王八蛋真太没心肝。”{51} 在城市也同样如此,上海解放之前,国民党军队逮捕大批学生,“解散交通、复旦等国立大学,光华、大夏等私立大学,……残杀人民,强征捐税,偷运物资,用各种方式勒索财物,破坏公私产业,无所不用其极,其黑暗恐怖之统治,实为古今中外所未有。”{52}由此可见,国民政府悍然发动内战,天怒人怨,垮台成为必然。

和草菅人命的国民政府相比,中共军队是一支“人民至上”的部队。1948年9月解放济南期间,解放军在作战的同时还十分关心四散逃城市民的安危,有一获救商民全家向解放军跪下说:“你们是救俺的老天爷,这样的好队伍俺从来没看过!”同时有获救老大娘也感激说:“你们真是好人,是救命的菩萨。”{53}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广大市民特别兴奋,“我们心里充满了对你们深厚的敬爱,觉得文字太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意。”{54}

广大的人民群众也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援回馈中共军队。1949年广东中山的群众努力支援解放军,“农民学生等连日上山割草,共得二万余斤”,同时“自动捐送米五万多斤,柴芒一万二千斤给解放军。”{55} 在绥远地区,“农民们尽一切努力帮助着解放军。”{56} 在上海南市,“有一位三轮车工叫朱芝山,写了一封信,附六百元人民币,送到劳军总会。”{57} 宁、沪、杭、鄞四城“慰劳金约在八十亿以上,物资一部,慰劳信一部”。{58} 远在纽约的华侨“自动发起募捐款慰勞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计共捐得美金四百四十元。”{59} 中共军队源源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援助,是解放战争接连取得胜利的物质保障。

社会各界自愿并踊跃参军来表达对中共军队的支持,是中共赢得民心最为明显的特征。中共军队是让人民翻身的队伍,有人说:“八路军好,你那里人都翻了身。你来了,给俺穷人报仇吧!我要是再年幼几岁,不参加八路军是个龟孙。”{60} 老百姓以参军为荣,“参军打老蒋,保田保家乡,杀敌上前线,跟好俺班长。战斗要勇敢,打个大胜仗,回来立个功,告诉俺爷娘!”{61} 各个解放区先后掀起参军高潮。1947年5月底在冀晋豫解放区,“已经有十万人涌进了主力,超过该区扩军预定总数的两倍了”;在西北战区的绥德、米脂两县,“就有一千三百余志愿兵隆重入伍,开赴前线杀敌。”{62} 11月中旬,“仅冀察热辽地区即有五千余青壮年自动入伍,而冀东丰润、顺义、乐亭等县自动参军的翻身农民,迄今已有三万六千余人。”{63} 社会上不仅农民踊跃参军,学生、教师、工人等各行各业都以参加解放军为荣。

中共军队爱护人民、属于人民、依靠人民,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得到老百姓的积极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共产党是靠踏踏实实争取人心,不是靠空谈大道理,更不是通过强迫,而赢得人民对他们事业的支持。”{64} 中共军队的动员能力,已远非国民党军队所能比,有人感叹道:“我解放区自愿参军的踊跃,和蒋管区的‘拉、抓、骗,又是怎样的一个恰正相反的对比呢!”{65} 在所有解放区,自愿参军的人踊跃而普遍,在各地参军欢送大会上“父送子、妻送郎”盛况层出不穷。

(二)顺应民意,解放全中国

抗战胜利后,中共顺应民意不断呼吁建立和平民主独立的新中国,但国民政府罔顾民意,不顾人民死活发动内战,中共先礼后兵被迫自卫。中共军队是一支忠心为民、为国家民族独立解放而战斗的部队。有评论说:“解放区的每一件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每一件工作成绩都是人民力量的体现,都是人民的天才创造的体现。这种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天才和创造力,在国民党反人民统治地区是完全被扼杀的,只有在解放区才能充分地发扬。”{66} 中共在战争中宣传和平理念,顺应民意,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宗旨,将部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人说:“一听这名称,全国人民立刻就知道这是自己的军队,它的任务是解放全中国人民的,名正言顺,这个名称好。”{67}“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不言而喻是代表人民代表国家的军队,得到全国人民群众的拥戴。

1947年中共军队在接连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战争形势的天平悄然转化,国共力量此消彼长,进入新的阶段,中共此时已在考虑如何打败蒋介石建立新政权的问题。10月10日发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和赞扬,“人民解放军的宣言,是蒋区人民的福音!只有实现宣言,受苦受难、水深火热的人民才能得到解放。才能免除蒋家暴政的迫害,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选择自己的政府,并开始过人的生活!人民解放军的宣言,是蒋家匪帮的丧钟!对于这些多行不义、怗恶不悛的家伙来说,宣言就是他们的一道‘讨伐令!”{68}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响彻全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是动员全国人民向蒋介石政权坚决进军的号令,并重申解放军的作战目的“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是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此,有媒体读者专门写信歌颂解放军,“可敬的解放军战士们!你们是伟大的诗人,枪是你们的铁笔,你们已震撼了蒋家军,你们已感动了全世界的人民,使全民族、全人类都奋起争取自由解放!博得全人类的尊崇和夸奖!”{69} 中共军队越来越被人民群众寄以厚望,承担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重任。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军队成为社会各界盼望的救星,他们急切盼望解放军的到来。渡江战役时期有诗歌写道:“长江天险不可怕,毛主席早已有计划,蒋匪主力被消灭,剩些零星不经打,长江长有几千里,他守不住这也守不住那,我们翻江倒海过江去,反动派统治一起垮,解放江南老百姓,革命功臣人人夸。”{70} 南京中央图书馆烧饭工人丁荣喜来信慰问解放军:“我是图书馆烧饭工人,我只好讲几句白话欢迎你们早日解放全中国,解决人民的痛苦,让我们好过点安定的生活。”{71} 解放军渡江之后,南京市民异常开心,“下关码头的水手们急忙把自己的小船摇向北岸,欢呼着:‘同志们辛苦了,请赶快坐我们的船过来吧!发电厂工人把厂里的小火轮也开过来,汽车工人们把他们保存下来的各色汽车开来,迎接解放军登陆入城。”{72} 还有人专门创作了歌曲进行传颂,“解放军呀威名扬,起北到南打胜仗,反动军听了心发慌,连忙带枪来投降,解放解放又解放,救了百姓恩无量。到了全国解放日,安居乐业喜洋洋”。{73} 广东中山地区解放时,当地民众争唱解放歌曲,“自然是要使那禁遏不住的兴奋,从肺腑里冲出口外。”{74}

中共军队顺应全国人民要求解放的呼声,最终势如破竹打败蒋介石政权,拯救亿万人民于水火,有民谣为证:“多亏救星共产党,毛主席好主张,让穷人算账,衣食满堂,好时光,喜洋洋!”{75} 正是因为中共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最后才推翻三座大山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取得革命的成功。

(三)树立榜样,为人民服务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属于过人民的军队,中国共产党使军民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共军队本身所表现出的为人民服务的品格,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得到全中国人民热烈的拥护和支持。

中共军队的良好风貌成为小朋友们学习的榜样,有诗歌记载:“我是小小解放军,我们是小小解放军,我们要修养人品,勤求学问,锻炼全身,个个成为优良模范人。我是小小解放军,我们是小小解放军,我们该振作精神,团结合群,立志革新,人人做到健全好国民。我是小小解放军,我们是小小解放军,我们把目标看准了,责任均分,脚步踏稳,前进,前进,一同向前进。”{76}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们,有一个解放军年幼的儿子曾说:“我们现在年纪小,不会做事,所以吃用都是老百姓的,将来长大了,要替老百姓做事”。{77} 中共军队从孩子身上进行为人民服务教育,这和国民政府推崇为个人成功成名、升官发财,为家庭光耀门楣的封建个人主义教育区别明显,为未来新中国的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共军队不管在战时还是在平时的各个方面均树立榜样,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朱德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唯一宗旨”。{78} 苏州解放期间,解放军炮兵某部捡到一个满身生疮的弃婴,后交给一个老婆婆收养,他们提供生活资助。有人为此发出疑问:“回忆在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下,哪天没有丢弃街头的弃婴?哪天没有饿死冻死的流浪儿?但是,伪政府的官员只知搜刮民间的财富,伪政府的军队只知抢占老百姓的东西,像这样一个满身生疮丢在街头的婴儿,谁来管他?谁会要他?”{79}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解放軍对于爱护人民和照顾新生一代的精神,有了这样心里装着人民的军队和政府,就可保证中国千万儿童的幸福。

中共军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质是“人民至上”的精神体现,“任何政治事业,任何革命运动,必需要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解决人民的问题,获得人民的赞同与拥护,然后才有成功的希望”。{80} 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强调:“我们建设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81} 中共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连,军队没有人民的爱护和支持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人民如果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二者相辅相成。

五、结语

由国民党官兵、社会大众、外国人士等为主体的解放战争时期的亲历者对中共军队社会形象进行的主观建构,即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同时旁观者清,通过他者的视角能够更好地刻画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绥远老百姓传诵着赞誉中共军队的一句话:“历来没见过给老百姓赔东西,说好话的队伍,这队伍真是打上灯笼也难找。”{82} 也有民谣详细描述了中共军队的光辉形象:“人民军,纪律明,规矩好,不扰民。行动听指挥,买卖最公平,冲锋陷阵多英勇,不愧中国革命军。天南地北谁不晓,男女老少皆欢迎!”与此同时,有关国民党军队形象的描述则是另一幅面孔:“想起刮民军,丑事数不清;强占民房家常事,买菜随便赏几文。抢电车,窗子进,看白戏,要花厅,打败仗,顶内行,逛窑子,也出名……”{83} 有人叹息道,在国民党“当兵的命真不如一条狗啊!”{84} 虽然上述的传说、民谣等体现了人们的各种主观情感,但这些经过选择、加工留下来的记忆信息恰恰反映出人们的认同体系与权力关系。正如有学人指出:“事实上,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将两者对接起来,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85}

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国民政府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李宗仁清醒地看到:“抗战胜利后,政府对收复地区,有关军事、政治、经济接收中所铸成的大错,实是促成中共胜利的主因。”{86} 1946年国民党发起全面内战后不久,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蒋介石政权是“纸老虎”,“这些反动派总有一天要失败,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87} 毛泽东战争必胜的底气在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导向,视人民为亲人,忠实地为人民服务,最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老百姓真诚地说:“解放军和人民政府对我们人民真的是一家人”{88}。社会各界信任解放军,就好像信任自己一样。“共产党取得天下,是老百姓拥戴的结果。”{89}由此可见,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失败都不是偶然的,民心向着中国共产党才是根本因素。

注释:

① 李里峰:《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

② 齐小林:《职责与顾虑:华北解放区参军动员中的村干部心态》,《河北学刊》2015第4期。

③{64} 李金铮:《知行合一: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河北学刊》2016年第2期。

④ 肖瑞宁、张昭军:《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军队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⑤ 卫春回:《战后自由主义者民族复兴的路径选择(1945—1949)——以自由主义期刊中的中共形象为中心》,《安徽史学》2015年第2期。

⑥ 朱建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及其形象价值》,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 张文博:《国民党对人民解放军的妖魔化:以〈中央日报〉为切入点》,《军事历史》2016年第3期。

⑧{12}{36} 《外国人看“人民解放军”》,《南洋(吧城)》1949年第44期。

⑨ 洪扬:《前途有无限光明》,《小朋友》1949年第966期。

⑩{13}{20}{35} 《人民解放军来了!》,《小朋友》1949年第958期。

{11} 玲如:《一位上海小姐目中的:人民解放军》,《新生天地》1949年第1期。

{14} 杜文川:《一个解放军》,《小朋友》1949年第966期。

{15} 王修和:《我们应该怎样向人民解放军看齐?》,《新儿童世界》1949年第32期。

{16}{18} 《解放军和老百姓的故事》,《中国青年(陕北)》1949 年第18期。

{17} 道:《老百姓眼里的解放军》,《竹秀园月报复兴版》1949年第28期。

{19}{37}{82} 醒华:《解放军的城市纪律》,《正报》1948 年第3卷第15期。

{21} 关俨:《我看见的人民解放军》,《小朋友》1949年第955期 。

{22}{51}{60} 张铁夫:《中原人民的灾难与救星》,《群众》1947年第36期。

{23}{48} 耿西:《参军潮》,《太岳文化》1947年第1卷第4-5期。

{24} 邹玲:《可敬佩的人民解放军》,《小朋友》 1949年第967期。

{25} 小云:《解放军怎样对待蒋俘》,《正报》1948年第2卷第34期。

{26} 陳玉峰:《参加解放军,我也算送了一份礼物》,《人民战士》1949年第17期。

{27} 王五:《在暴风雨中翻越荆山前进的解放军》,《新华周报》1949年第3卷第1期。

{28} 陆诒:《迎接解放军渡江南进》,《光明报》1949年第3卷第4期。

{29} 四川十年文学艺术选集编辑委员会编:《革命斗争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76页。

{30}{31} 祁文英:《解放军是这样战胜的》,《正报》1947年第2卷第9期。

{32}{66} 《解放军的人民功臣》,《正报》1947年第33期。

{33} 刘炎臣:《当兵是国民的权利与义务》,《民治周刊》1947年第2卷第3期。

{34} 《慰劳解放军市民供茶水解渴》,《新闻报》1949年5月26日。

{38} 《你只要是解放军,我就有权管你!》,《战友》1948年第11期。

{39} 《西北人民解放军某部创造战斗检讨新方法》,《子弟兵增刊》1948年第11期。

{40} 李金铮:《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

{41} 鲁林、陈德金主编:《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1921—1949)》,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42} 《山区解放军爱护民众派出工作人员》,《竹秀园月报复兴版》1949年第27期。

{43} 柯凡:《解放军在大城市》,《群众》1948年第2卷第11期。

{44} 《北平解放后,粮价保持稳定》,《进步日报》1949年4月3日。

{45}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布告》,《工商法规》1949年第28期。

{46} 《长沙五十万市民盛会》,《大公报》1949年9月3日。

{47} 《秩序已恢复》,《竹秀园月报复兴版》1949年第27期。

{49} 《蒋贼不灭,民无宁日!》,《中国人民爱国自卫战争华东战场第一年画刊》1947年10月。

{50} 羽文:《男当兵妻卖身 》,《新上海》1946年第48期。

{52} 流金:《欢迎人民解放军》,《展望》1949年临时特刊。

{53} 《我们永远忘不了解放军的好处》,《华东前线》1948年第41期。

{54} 豈凡:《八一节写给人民解放军》,《中学生》 1949年总第214期。

{55} 《十八乡群众努力支持解放军》,《竹秀园月报复兴版》1949年第28期。

{56} 孙铁:《进军绥远沿途见闻》,《察绥之战》1949 年3月。

{57} 方衡:《工友真热心,慰劳解放军》,《小朋友》1949年第958期。

{58} 《捐献人民币八十亿劳军》,《荣军报》1949 年10月25日。

{59} 《慰劳解放军》,《群众》1947年第43期。

{61} 李文宝:《参军打老蒋》,《新儿童世界》1949年第28期。

{62} 陈凌:《保田·反蒋·上前线——普遍解放区的参军热潮》,《正报》1947年第2卷第3期。

{63} 小云:《解放区农民参军热潮》,《正报》1948年第2卷第24期。

{65} 阎仲容:《参军杂感》,《大威周刊》1946年第1卷第26期。

{67} 祥:《要改口叫解放军》,《战友》1948年第6期。

{68} 斯严:《赞人民解放军宣言》,《时事通讯》1947年第3期。

{69} 玉帛:《写给人民解放军》,《群众》1947年第44期。

{70} 《过江英雄诗歌》,《人民画报》1949年5月25日。

{71} 《翻身不忘解放军,全国人民纷纷来信慰问》,《战号》1949年第159期。

{72} 《我们自己的队伍来了!》,《人民战士》1949年 第14期。

{73} 《解放歌》,《中华英语半月刊·初级》1949年第10卷第1期。

{74} 阿:《发人深醒的解放歌声》,《竹秀园月报复兴版》1949年第28期。

{75} 江叟:《劝郎参军》,《太岳文化》1946年第1卷第3期。

{76} 沈百英:《我们是小小解放军》,《新儿童世界》1949年第27期。

{77} 洪:《为人民服务》,《新民主婦女月刊》1949 年创刊号。

{78} 《朱总司令在政协会上的发言》,《战卫报》1949 年第90期。

{79} 芬:《人民解放军爱护婴儿生命》,《新民主妇女月刊》1949 年创刊号。

{80} 嘉伯:《人民至上论》,《人民世纪(南京)》,1949年第2期。

{81} 唐明:《陈市长的谈话》,《新儿童世界》1949年第28期。

{83} 潘际垌:《人民军》,《南洋(吧城)》1949年第44期。

{84} 晖:《当兵的命不如一条狗》,《军大导报》1949年第139期。

{85}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86}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93页。

{87}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页。

{88} 《帮助解放军搞膳宿,沙岗民众不肯执输》,《竹秀园月报复兴版》1949年第28期。

{89} 刘信君:《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民众反蒋拥共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作者简介:潘大礼,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张金玉,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责任编辑张卫东)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
浅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述论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论解放战争时期桂北武装起义的历史必然性
华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初探
“小米加步枪”不能滥用
浅析解放战争时期苏联与东北铁路的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吉林地区城市解放的特点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