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发言的策略分析
2020-06-29李冬平
李冬平
摘 要:个人的语句表述能力与其逻辑思维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言时常能够体现其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分析价值。就此而言,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发言程序。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发言提出相关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发言;策略
引言
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能够锻炼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逻辑能力、思考质疑能力。积极的课堂发言也是不同学生之间思维互换的一个过程,因而能够推动学生汲取一些优秀的他人意见和看法,达到开阔其视野的良好效果。与此同时,课堂发言亦能恰到好处使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更高的吸收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探求多样化的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过程中进行发言,优化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教学成效、鼓励学生成人成才的目的。
一、推动情景再现,激发发言兴趣
小学生年龄尚小,大部分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多半喜欢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外,还需要把课本进行仔细研磨,抓住教学内容的精髓,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找出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并以此拓展思维,创设与核心内容相关的情境。如此一来能够在极大限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兴趣。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金字塔》中,教师首先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相关金字塔视频,运用视频导入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巍然屹立和神秘氛围;其次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领略课文中对金字塔的精彩描写,接下来再次播放金字塔相关图片,让学生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身临其境一般感受金字塔的魅力之处,以此激发学生对研究金字塔的兴趣。最后,教师提问学生金字塔的形象特点,便收获了众多学生经过多重思考的答案。通过此过程,教师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打造相关的情景再现,成功调动了课堂兴趣,推动了学生举手发言。
二、活跃课堂氛围,提供外部条件
小学教学内容相较于中学内容来说难度明显较低,故学生和老师的压力相对也轻松些,因此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可不必过于沉闷。作为教师要想调动学生上课的发言积极性,就需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学领地。通过调整课堂状态,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感,而情绪感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使学生找到自我兴奋点,推动其进行发言[1]。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教师首先通过提问:“见多识广的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哪里?”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纷纷举手回答。在部分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又热情地说:“同学们果然旅行经历丰富多样,大家真了不起”。有了教师的鼓励后,接下来的环节中学生也会将其作为动力积极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和蔼的语气与学生们沟通交流,课堂气氛在达到活跃的过程中也做到了师生的和谐交流,为学生敢于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
三、设计发言平台,培养发散思维
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对学生的个人学课素质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应仅仅以“灌输式”亦或是“注入式”教学为主,而是需要将学习的主导权引导于学生一方,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拓宽自我眼界,同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独自思索,并进行理性的判断[2]。对此,教师需要站在更高水平层面更改以往不适的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发言平台,为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营造条件。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匆匆》中,教师首先有感情带领学生精读全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教师先展示出对文中关于时间流逝的相关句子,并以同桌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句式分析,让学生发掘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效果,以此形成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和判断。最后教师提问文章相关主旨的问题,学生们在之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对教师所提问题踊跃展开回答。在此教学课堂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将课题导入,接下来的主要部分由学生交流讨论自学完成,把握学习的主导权,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此更好地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发言回答。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想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多重性,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力度,同时也是给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合作;也完成了教师理想的教学成果,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成果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奋斗才能實现。高效率的语文课堂不应仅仅需要教师传授语文理论知识,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和谐课堂氛围、给学生充足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课堂模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程度,并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翠艳.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3(5):5-5.
[2]覃宏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引导策略[J].新作文:教研,2019,000(002):P.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