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前手工课程中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2020-06-29李玥洋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学前教育

李玥洋

摘 要:“人生百年在于幼学”,学前教育承担着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奠基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手工课程中缺失了民间美术教育。本文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專业为例,从三方面——师资队伍问题,课程模块和内容设置问题及对民间文化的挖掘与利用的问题,整体加以考虑,探讨民间美术教育缺失的原因,为改善此现状,助力民间美术的传承,提高民族文化意识。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间美术;手工课程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由各族人民通过长期不断的生产劳作,根据自我审美而创造的丰富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民间艺术的发展受限。其中,阻碍民间美术发展的原因之一:社会对民间美术的文化意识的认同度低。追根溯源,这与教育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担负着传承我国民间艺术,是发展我国民间艺术的基石,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民间美术的实质是培养幼儿民族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

民间美术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艺术目标及相关要求——让幼儿能够与生活中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相接触,使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得以充实,让幼儿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比较起来,中国教育的变革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变革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政治上的救亡图存,经济上的强国富民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的。在过去的20世纪里,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使命没有得到同样的关注。”[1]幼儿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之一,在这个阶段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幼儿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认同和具有民族文化意识的审美情感,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儿童美术是童年经验的自由表达,儿童天性与文化环境互动得必然产物,完全根植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2]。笔者在2018-2019年间,对四川省绵竹地区的几所幼儿园的手工课调查中,发现涉及中国民间美术的内容太少且随机性强,是否选择民间美术课程主要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而在中国文化需要强有力的发声之际,学前教育者应该为幼儿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养分的环境,这就要求通过学前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幼儿的文化自觉意识。

高职院校学前手工课程中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前手工课是学前美术必修课,其教育目的主要围绕以提高学生手工技能,达到对教师手工技能技法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但从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中,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幼儿手工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苏春,苏兰两位老师的《学前手工课程体系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中的调查数据显示,以在岗5-10年的中青年幼师手工教学的总体水平表中,手工教学的文化性均值在其余5项中分值最低,仅为3.01。

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初探民间美术教育困境的原因

究其原因,其根源在于高校学前手工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于:

学前教育学生与师资现状堪忧: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迅速扩张,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也面临许多困难,常常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招生人数多,学生生源不佳,例如多数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任何专业美术训练,大多数学生的美术功底弱,动手能力差。在文化性上暴露出的问题更加严重,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缺少文化知识及美术修养。从而制作的手工作品往往不够美观,基本无创造性,细节粗制滥造,存在表面化等问题。笔者调查了三所四川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系,结果显示,每班人数均在60人左右,人数多者就一个年级可达到20个班。且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只有不到5%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加之学前手工课程的师资有过半都来自美院。以四川省高职院校为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手工老师多出生于专业美术院校。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为例,从建系至今,无一位老师有学前美术教育背景。据调查,目前担任幼儿美术课程的9位老师中,本专业为艺术理论研究方向1人,艺术设计方向3人,绘画方向为5人。担任幼儿手工课程的6位老师中,只有3位为全职教师,且全职教师本专业分为2名艺术设计,1名心理学。美术手工师资的严重匮乏远远无法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兼职老师流动性大,若单位有事,经常不能两头兼顾,在教学工作上经常调课,日常教研组的集体活动也多半无法参加,这些都不利于教学的正常稳定开展。就本校的美术,手工老师,由于本身缺乏学前教育的知识背景,更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在处理学前美术课程的时候,往往出现照搬美院艺术课程体系。同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掌握绘画技能和手工技法,在日常教学中更是过多的强调了美术技能,而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学生无法照顾到对幼儿文化性的教育,无法满足幼儿对民间文化的需要,偏离了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整体安排不系统,所用教材内容过时,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单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调查中发现,学前美术手工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教材的整体质量较低,课程的安排及所制作的作品多数停留在80年代,且教材主要以每种手工制作的分解动作示范居多。教师在上手工实操课时大多限于折纸,纸花,轻粘土,不织布缝制以及自然材料及废旧材料再运用中。在教学中,高职教师只注重手工技法的训练,而没有相关的综合训练。高职手工课程在整体设计上,整个教学也只要围绕传授学生技能技法为主,导致学生很难做到活学活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根据不同的手工材料(如纸,布,泥等),不同的手工样式(立体作品,平面作品)开展教学,而未深挖其内容中包含的不同的艺术性,教学评价的标准上也一味强调技术性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导致学生缺乏文化艺术修养。笔者以本校手工课程体系(图1)为例,幼儿手工课程只体现了不同的技能技法,而忽略,轻视了民间传统美术,如国画,陶瓷,书法,纂刻等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以至于未来幼师对本国传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如此这般,又如何能培养出适应当代幼儿园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呢?

文化性式微,忽视民间美术文化根基:笔者认为手工教学中的文化性低的根本原因出在学前教育专业,而将民间美术与学前教育专业联系在一起又是难上加难,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学校领导在认识上不重视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笔者所在高职地处四川绵竹,总所周知,绵竹年画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的是,在开发绵竹年画特色课程上,仍停留在参观年画村,拜访年画技师的层面;手工课程课时只有短短90分钟,每周仅两课时。课时太短导致教师的讲解不到位,不深入,学生只能做到简单的技能模仿。这在根本上脱离了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可能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幼儿手工作品的评价只重视技法技能,忽视其蕴含的文化性。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往往是让学生掌握手工技能技法,高职教师不得不在“技术”与“艺术”上进行取舍,教学手段就会单一的变成以程式化方式教授各种手工技能,而不得不舍弃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等创造性的“艺术”层面,长期以往,后果则是导致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表层。同时,因为缺乏对审美修养的培养,许多学生的审美能力低下,学生手工作品只是对已有作品的枯燥拙劣的模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当今文化没有自我认识。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生活中不主动关注民间艺术,不了解民间美术。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民间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程更应扎根于中国民间美术,合理的选择优秀的美术资源导入到手工课程,优化手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石中英.21实际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5-16.

[2]张道一.工艺美术发展得重要基础——民间美术研究等问题[J].民间工艺,1984,(1)

[3]苏春,苏兰.学前手工课程体系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学术,2018(8):105.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学前教育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