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推进”限讲、合作、展示的课堂”之我见
2020-06-29王正军
王正军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改革的新热点。而"限讲、合作、展示的课堂”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下主动的去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限讲、合作、展示的课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流程中培育核心素养,在自主学习中生成核心素养,在学情研究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限讲;合作;展示;课堂;
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个看上像是很高大上的名词。我所理解的学生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形成的品格、素养。
近年来,我们农村学生的素养普遍下滑,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高分低能,性格怪异,惹是生非,贪图享受,唯我独尊,感情淡漠,表现不佳,言行举止与学生身份很不对称等等,令教师困惑,家长苦恼,社会哀伤。想想现在的教育怎么了,竟然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却培养不出高素养的学生?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总不能让问题学生永远带着病体到社会中生存,总不能让带病的教育继续在下一代蔓延,所以对这一课题值得研究。
而课堂教学研究就是研究学生的有意义學习,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意义联系,培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个体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期待、言行一致的处世作风,自我发展的能力倾向和动态平衡的个性结构。做到明确目标主动学;端正态度自觉学;培养习惯勤奋学;讲究方法高效学。即观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上会学。在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中生成核心素养。
上次海门东洲那几节教学研讨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者的课堂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情意,学生在交流、合作、反省、领悟、自我调整、自我强化中学到的不是僵化的结构性的知识,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当知识具有流动性、生成性和实践性的时候,便有了再生和增值的可能,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研讨会上,参会教师对名师所展示的物理课堂最大的感受是“实用”。有的课没有制作精美的PPT,没有教师的妙语连珠,有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第二个执教的《物体的运动》一课中,教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领悟概念。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者设计游戏帮助理解,而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游戏体验中拨开迷雾。
不仅如此,在课堂上,学生四人一组,共同学习、探讨,在面对教师提问时一起作答、互相补充。这样的物理课堂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有时候想想静悄悄的未必不是一堂好课,第二节《电功率》课堂的多数时间,学生都处于一个静静思考的状态。随着挑战难度的加大,学生就像侦探一样不断经历着判断、推理的过程。教者谈课堂设计思路时说道,安静的课堂自有它的力量,之所以提醒学生不要太快举手,就是为了给学生更多安静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者还反复提醒,在一名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安静聆听。“快问快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学会聆听,懂得把同伴的想法放在心上,真正的交流才会发生。”这些做法很能提高现实素养。
“在有的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把所有知识点‘嚼烂了‘喂给学生,课堂设置了诸多教学环节,知识点密集,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惊心。一堂课下来,学生看似收获满满,但这样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学生快乐吗?”研讨会中,南师大附中老师的质疑引起了我的反思。
在她展示的《眼睛》一课中,教者抓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用3个实验贯穿了整堂课,虽然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环节并不多,但课堂上,学生有思辨、有观点的碰撞,这就是价值所在。我认为教师喋喋不休的“满堂问”很容易耗费学生的精力,问题少而精,学生才有思考的时间。
交流中,教师们逐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只有把时间、空间充分让给学生,才能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也只有老师的心中装着学生,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教材为本位”的教学格局,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素养即素质和教养,教师应高度关注的问题是把握好价值取向,将课程改革作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
而理想的课堂是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通过限制老师讲授时间,搭建学生小组合作平台,让学生踊跃展示,提升他们的课堂生活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4.1.
[2]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