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凉山实施“学前学普”行动的意义

2020-06-29黄尔呷严华峰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脱贫儿童

黄尔呷 严华峰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先。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旨在解决凉山彝区儿童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夯实义务教育的基础,从源头上阻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凉山彝族同胞同全国人民脱贫奔小康,实现民族的繁荣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新支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关键词:凉山彝区;儿童;学前学普;脱贫

一、引言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当前,凉山的脱贫攻坚已经到冲刺收尾阶段,越是在这个时期,脱贫攻坚所面临的困难也越大,所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越多,而所要攻克的堡垒亦越难。这其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是必须攻克的堡垒之一。要攻克这一堡垒,教育是必由之路。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们为了表达感情,而有了艺术;为了表达思想,而有了文字。”大诗人马拉美更是深信:“语言是一根魔杖,可以在原真空无的世界前颤动并与世界的整体结合起来。”在彝区,要实现国家通用文字与语言整体合一,惯用于生活日常则须抓教育,教育先从语言起。那么,国家在凉山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下文简称“学前学普”)就尤其重要,是优化彝区儿童教育环境,提高全民素质和文化发展的新动力,为促进凉山教育事业上新台阶注入了新力。

二、凉山彝区教育发展滞后原因

由于地缘因素、历史发展因素及民族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叠加影响,虽然新中国建立后,凉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且迅猛发展,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根由,其一,彝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发展是不平衡的。凉山彝族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一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十分特殊的社会变革,使凉山的社会发育不健全。其二,历史上彝族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彝族传统教育只有非正式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且以口口相传为主。再者就是语言差异造成学习障碍。教学语言阻碍是彝区教育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在彝族聚居地区,社会交际工具使用彝语,至今,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农村地区,还有一些彝族同胞不会讲汉语,彝族学生从小习惯用母语进行交际和思维,上学后接受的是汉语教学,他们难以听懂教师用汉语进行的教学内容,难以学懂用汉语编写的教材,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语言障碍,致使他们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听不懂、学习跟不上,学习效率低,学校效果不理想,升学就业都受到了影响。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凉山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瓶颈和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原因。

治贫先治愈,扶贫先扶智,扶智抓教育。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更能扶志。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可持续性的。

三、实施“学前学普”行动的意义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一。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维系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抓好教育发展是绝对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凉山视察时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绝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由于山区彝族孩子不会普通话带来的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现象早已显示出来,而由此带来的“骨牌效应”将是孩子无法跟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最后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后融入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在凉山众多的彝族外出务工人群中已经表现出来,成为凉山脱贫攻坚中的最大短板。而凉山脱贫攻坚的根本就在教育,即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

2018年5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一个市州级的学前教育行动进入国家层面,这在凉山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在这之前,数据显示,凉山州有0-7岁学前儿童49.82万人(不含7岁已接受义务教育儿童),其中很大一部分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正因无法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致使学前儿童在进入义务教育后,听不懂、学习跟不上,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理想。而“学前学会普通话”这一专项行动为彝区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是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流,达到幼儿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义务教育,为升入高中、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前学普”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彝区孩子在接受教育中输在起跑线上的瓶颈。

“学前学普”行动是阻断凉山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性举措。对于深度贫困的凉山彝区来而言,教育是让彝族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最直接,也是最接地气的办法,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是国家在彝区实施精准扶贫,推进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针对教育现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资源之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基础保障,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根除贫困待机传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扶贫先扶智的实践行动,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集中体现。

“学前学普”行动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成才的基础性工程。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一个大家庭,民族众多,在这个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既有各民族的语言,也有各地不同的方言。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总有一些语言成为人类共同认知的交流语言,总有一些使用最广的语言成为国家的法定语言。尤其是在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候,一个民族要紧跟人类前进的步伐,就必须学会使用共同认知的交流语言,而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就是普通话,学好通用语言是民族地区孩子迈出山区,跟上先进时代步伐,吸收多元文化提升自身本领的曲径。

“学前学普”行动是民族繁荣进步必须推进的战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凉山应该积极配合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其为改变彝区目前依然十分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彝民族繁荣进步与时俱进的坚强保障,让受高等教育应成为彝族人民的一种信仰和寄托。

四、结语

孩子永远是民族的未来。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孩子,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在凉山的启动,意味着让凉山农村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已是“国家大事”,这将是提升凉山彝区孩子们语言沟通能力,保障孩子们的学习教育,开启孩子们灿烂的未来,推动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新创举。近两年的时间,从国家到省、州、县的各级干部群众、专家学者倾尽心力推进“学前学普”行动,在科学的规划和实践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1.

[2] 萬明钢,刘海健.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教育研究,2012 (8) .

[3] 欧阳常青.双语教育的多维背景探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

[4] 苏德,袁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 机遇·挑战·策略[J].中国民族教育,2015.

[5] 苏德.民族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研究[M].中国少数民族 教育政策丛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7] 凉山州学前学普办.

[8] 百度网——www.baidu.com.

作者简介:黄尔呷(1990.11-),男,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4级彝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彝区发展

严华峰(1993.05-),男,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8级彝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彝族艺术

猜你喜欢

脱贫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巴士在线 “脱贫”记
六一儿童
山村“脱贫”还有多远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