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新观察之青青篇

2020-06-29刘军

广西文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光感专辑山水

刘军

→ 刘 军 20世纪70年代生,笔名楚些。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散文批评家,现居开封。曾策划全国农民散文专辑、河南青年散文专辑、女性散文专辑、小众公号河南散文专辑等,曾任孙犁散文奖双年奖、何景明文学奖评委。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尽管在中国古典文学传统里可寻见大量书写自然的篇章,并确立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自然观和自然美学,但若将生态文学的传统上溯到古典时代,则明显为强扭之瓜。王维诗歌里自然的律动与宇宙的秩序不可谓不突出,陶渊明《归园田居》里那种复返自然的怡然自得也是如此分明,并牵引出了一种可称之为山水教的信仰形态,源远流长。并且由文学而外扩到绘画、书法、建筑、医药等文化形态中,对山水万物的敬畏和崇拜贯穿于不同文化形式的多种细节之中。然而,无论怎样的描写与雕刻,皆脱不了道家和禅宗的影响,这些细节的后面或掩藏着“道法自然”的观念,或渗透了“一花一世界”的玄机。道家也好,禅宗也好,皆属于前现代的思想体系,而生态主义则是现代性观念的产物,也是人类意志在不断扩张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产物。因此,以自然文学或者生态文学加以命名古典时代的山水、植物等类型的写作,我个人认为是一种错误的比附。退一步来讲,从话语生产机制上考察的话,古典的山水书写乃典型的抒情机制的产物,而当代的生态写作,则建基于思辨机制上的审视与反思。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在写作立场上,生态文学作者所持的是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好的生态文学作品,甚至包括有明显生态意识的纪录片的文字内容,可以发现其中贯彻了一个数理逻辑之线,普遍疏离烘托渲染之辞,而是让数据说话,以冷静的事实分析呈现个人的立场。而散文写作立足于个人经验,以精神个体性为内核,外形则是个性化的语调。基于此,严格意义上,个性化写作与去自我中心主义的生态视角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矛盾。因此,对待生态散文写作应持有一种包容性的态度,既可以像胡冬林、苇岸那样,立足于准确的自然观察,记錄自然万物的脉动,也可以以江河行走的方式,以主观性的视角传达自我的忧思。本期散文新观察迎来了河南作家青青的《山中岁时》,这是一篇以独语的形式完成的生态散文作品,在个性化和生态视角的天然矛盾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以胡塞尔的思的方式隐在地指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保留了大量的鲜活的个人经验细节。作为一个系列中的章节,这篇散文由两个小节构成,指涉了两个主题,一为光感,一为颜色。在城市这个巨大的文明容器里,光感和颜色的过度生产造成了人们自然本性的消失,就像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导致了人类行走功能的退化一样。而对于功能的退化来说,多数人习焉不察,且习惯成自然,但在少数人那里,光感和颜色的自然本性的丧失则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睡眠质量,比如视觉享受,比如其他的美学感受,等等。《山中岁时》记录了山居生活对自我的抚摩和激活,关于记忆,关于感知,关于生活的细部感觉。这让我想起约翰·巴勒斯说过的那句话——一只鸟的歌声含有其生命的线索,并在它与听者之间建立起某种理解与同情的情感。

责任编辑 韦 露

猜你喜欢

光感专辑山水
空蒙山水间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秀秀台
桀骜街头感
黄子韬《The Road》
常化浓妆 易被晒伤
傻傻的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