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
2020-06-29张虎伟
张虎伟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升英语技能的关键时期。然后传统教学中,机械地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势在必行。本文以初中英语教学为切口,就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夠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曾几何时,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填满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师生争分夺秒,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过度的知识教授会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因此,要将“教学”升华为“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在完成学业标准的同时,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英语在当今社会运用十分广泛,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和素养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教育发展背景下,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育中,突破传统教学课堂的束缚,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以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
2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
2.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根据自己的成长环境,会产生独特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上“主人翁”的身份还给学生,结合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教学,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喜好、学习能力和思考习惯,制定教学方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针对“学习方法”这一话题,有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多做习题,进行知识巩固;有的学生则认为亲自动手实践非常重要,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学习的意义;而有的同学认为学习离不开和同伴一起交流讨论,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在话题中学生产生的观点,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组队辩论,或创设情景,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建立母语化学习环境
2.2.1 语法学习回归日常
学习英语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英语使用变成一种习惯,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自己跟着课本上逐字逐句学习,口语语法完美无缺,但其实,真正的英国人口语表达并不如课本上一般机械。这就要求老师尽最大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母语化学习环境,将被动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习惯,在英语学习中真正体悟英语内涵。
例如,当某人想要什么东西时,“Can I get a……”是课本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表达,但其实在英国,人们一般不会使用这个句式,正宗的英式表达多为“Please can I have / Id like to order the……”。因此,老师在教授学生句式表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跳出教材的局限,结合外国人使用英语的习惯和自身的表达习惯,对学生的语法知识进行教授。
2.2.2 多种途径创设母语化环境
创设母语化环境就是为学生打造一个主动学习英语的氛围,方式有很多,不单单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学习,应将母语化环境延伸至课下,增加实践环节,调动学生各方学习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看英语电影,学习正宗英语表达,学生可以边看边学,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手抄报、黑板报的制作,这是一种将学生各方能力综合展示的一种途径,将英语更好的融入学习生活;建立微信群,像日常聊天一样,用英语进行交流对话……
2.2.3 学习西方习俗
文化差异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了解文化习俗、尊重文化差异也是学生的学习生涯过程中需要逐渐接受和掌握的。此时,英语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老师可以在西方节日时间点,向学生普及该节日的由来和风俗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可以与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去取其精华,参考借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英语教学已经不单单是学习课本知识、应付考试,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进行日常英语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母语化学习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远,彭华清.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16,21(20):158-162.
[2]赵红梅.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英语师,2017,17(20):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