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29金佳龙刘泽泽
金佳龙?刘泽泽
摘要:民间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文化现象,可以推动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而高校作为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基地,将会给予民间民俗项目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山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分类,以及探讨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传视角下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民俗体育;高校体育;发展路径
1 前言
山东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居住在齐鲁大地的子民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保留下来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原来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多个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和义务传承我们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因此将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融入高校体育中,并将高校作为此传承基地,将会给予民间民俗项目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能提高广大学子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
2 山東省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分类
山东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种类丰富,截止到2016年,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公布四批,共计三百多项。笔者通过整理,对山东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了分类,分为了民间竞技、杂技类、民间表演类和民间健身类。
3 高校民间民俗体育发展的困境研究
3.1 现代文化对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冲击
民间民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活动空间中直接创造的,有着“朴素、和谐”的体育思想;而西方体育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对手、赢得胜利,有功利性、竞技性特征。在此冲击下,使得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显现了明显的劣势,曾经大街、小巷可见的踢毽子、扔沙包已不见,随处可见的是篮球、羽毛球所替代。
3.2 高校课程资源建设不足成阻碍因素
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看出,高校民俗体育的课程多集中在舞龙、舞狮、太极拳等几个项目,缺乏山东民俗特色,具有山东民俗特色的项目几乎没有在学校开展,而且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没有在全学校大范围推广,只是集中在专业的特招进来的学生,更没有相关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学大纲,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3.3 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
民间民俗体育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项目自身的弊端也将会影响高校民间民俗体育的发展,如跳绳、踢毽子、太极拳、放风筝等项目在山东省的民俗体育项目中发展较好,而那些危险性比较高的且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很难实施,很难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且无法在校园开展。
4 民间民俗体育进入高校的发展路径研究
4.1 因地制宜,高质量的引入民俗体育项目
在项目的选择时应深入调查研究,注重因地制宜,了解所在高校周围比较受欢迎的民俗体育项目,就地取材,选取那些内涵熟悉程度较高的,熟悉人数数量较多的资源,做好科学的数据分析,而那些缺少安全性、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应该舍弃,做到有重点的选取。现代人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那我们就需要顺应这种潮流趋势,与民俗专家、继承人共同整理改造,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加入现代化的文化元素,提高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观赏性、竞技性,以适应现代文化的潮流趋势。
4.2 找到融合点,开发民间民俗体育课程资源
要注重开发高校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找到高校体育和民间民俗体育的融合点,与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专业的民间民俗体育课程体系。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应该同等对待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竞技项目,为民俗体育项目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可以制定某一民俗项目的课程标准,学生可以得到和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同等的学分,还可以规划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竞赛制度,选取那些普及型较高的、适合大众学习的项目进行比赛,构建民间民俗体育的竞赛制度。
4.3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才成为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国家也出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项政策,现在多个民俗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工作还处于一种自发零散的状态,学校可以加强民俗体育的传播,使学生加入到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中,不仅可以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现在高校所开展的民俗体育大都是单纯体育层面的认知理解,缺少对民间民俗文化的理解,只有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大学生生活的日常,才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
5 结论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民间民俗体育种类繁多,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目前已处于失传的危险境地,将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与高校体育融入,并将高校作为此传承基地,将会给予民间民俗项目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能推动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现代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可使民间民俗体育得到优质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J].体育科学,2008(4).
[2] 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海燕,刘松,李传奇.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6(02).
指导教师:刘泽泽,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