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幼儿泥工创作活动中兴趣培养之初探

2020-06-29朱盛桔

求知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班幼儿兴趣培养

摘 要:泥工活动是幼儿园进行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通过欣赏活动多样化、材料选择巧妙化、创作内容生活化、创作技法简单化、创作过程儿歌化、泥塑活动亲子化策略,激发小班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小班幼儿;泥塑活动;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08-0004-02

引 言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泥工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它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提高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的创造活动是基于兴趣的基础产生的,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创造活动[1]。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以往的生活中对泥塑活动接触得很少,停留在任意捏玩的基础上。教师如何激发小班幼儿对泥塑活动兴趣,提高创造技能,不断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的发展呢?

一、欣赏活动多样化

1.泥塑作品巧欣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幼儿积极参与泥塑活动的前提。教师分发给幼儿一团彩泥,多数幼儿都会本能地搓一搓、揉一揉,但行动缺乏目的性。教师通过搜集大量泥塑作品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观察、感受不同作品的不同造型和美丽的花纹图案。在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遵循童趣富有生活化、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的原则, 逐步激发幼儿参与泥工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感受泥塑作品的艺术美。

2.欣赏课程巧设置

针对小班幼儿活泼好动、专注时间短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欣赏活动时,不能只有图片形式的作品欣赏,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看泥塑形象作品的动画片,如《小羊肖恩》《憨憨鹅与嘎嘎鸭》《饼干警长》《小兔米菲》等。幼儿观看这些优秀的国内外动画片,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泥塑作品的认识,体验泥塑作品带来的乐趣,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

3.幼儿作品互欣赏

小班幼儿喜欢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这些泥工作品是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是他们体验乐趣的过程的体现。幼儿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他们总要想方设法地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因此活动结束后的讲评环节成为幼儿互相欣赏的好时机,教师应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布展,大家在一起看看、说说自己眼中的“优秀”作品,互相分享制作的經验,也是开展作品欣赏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材料选择巧妙化

1.活动工具:彩泥、泥工板、小工具

由于小班幼儿小肌肉群发育还不够完善,泥塑活动中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捏塑造型,容易打击小班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就需要用工具和材料来辅助幼儿完成泥工创作活动。活动中教师可提供给幼儿各式各样的模具,如几何图形模具和水果模具、动物模具等,还有泥塑用的塑料剪刀、塑料小刀、小木棍等。这些材料使用起来安全、方便,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简单易上手,塑造出来的作品成型快,这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泥工的兴趣。

2.辅助材料:纸盘、瓶盖子、彩纸、豆子、树枝等

创作辅助材料源于生活,如瓦楞纸、硬纸板、小棍、毛线、豆子等。这些材料和彩泥能使幼儿的作品更加丰富,充分展示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从而挖掘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精神。生活材料的投放让幼儿的泥工作品呈现出更多形态:豆子做动物的眼睛、小棍串起糖葫芦、瓦楞纸做成冰激凌下面的蛋卷……作品在生活材料的辅助下显得更加生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

三、创作内容生活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存在着让幼儿好奇、感兴趣的事物[2]。年龄越小的幼儿,对于“吃”的物品越敏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幼儿喜爱的简单的食物作为活动内容,如搓汤圆、面条,做饼干、甜甜圈、苹果等。在活动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感知,问幼儿:“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呀?”幼儿说:“圆圆、扁扁的。”由于造型简单,幼儿较易总结出物体的形象特征,感知以后都能自主进行创作,作品成形快,容易获得成就感。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美食品尝会”活动,在“做做—玩玩—吃吃”的形式下,赋予泥工活动更多的乐趣。

生活化的创作内容有哪些呢?教师可做如下细分。

(1)美食类:荷包蛋、巧克力面包、好吃的麻花、波板糖等。幼儿非常喜欢这类食物,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的好吃的“食物”都非常高兴。同时这类“食物”也适合投放到自主性游戏中,如餐厅、超市,为幼儿游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实物类:格子纹合枕、礼物盒等。这类创作活动,更多地锻炼了幼儿泥塑的组合技能,有利于幼儿泥塑技能的提高。

(3)植物类:桃花、菊花等。这类创作活动是结合季节来开展的。美丽的鲜花会成为装饰环境的亮点。

(4)动物类:毛毛虫、小蜗牛等。动物类的泥塑作品是语言区最好的辅助材料。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这类作品投放到语言区,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泥塑手偶玩一玩、讲一讲,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创作技法简单化

小班幼儿的手腕、手指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眼手配合不够协调。在泥塑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到幼儿的身体特点,做到循序渐进。因此,活动最初的内容是让幼儿任意玩泥,任意塑造一些简单的物体,只要他们能够说出自己制作的是什么就行。教师应慢慢按照泥塑的基本技能“搓、捏、团、压、粘”进行适宜的选材,引导幼儿塑造简单的形象。

1.搓圆的练习

刚开始接触泥塑的幼儿对搓圆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搓汤圆”来引导幼儿学习搓圆,接着可以“穿糖葫芦”,再接下来“做饼干”。在搓圆的基础上,幼儿再练习压扁的技能。

2.搓长的练习

搓长比搓圆有难度,幼儿在搓长的过程中,容易搓断,或者搓的长条两头粗细不同,所以搓圆以后可以选择搓长的练习活动,如搓“金箍棒”“筷子”“面条”等。

3.组合的练习

活动内容随着幼儿对泥塑技能的掌握慢慢变得复杂化,引导幼儿对基本的形体略加改变,塑造成某一物体,如把搓长的圆柱体弯一弯、压一压,做成了香蕉;把搓长的两个圆柱体扭一扭,做成了麻花;在圆圆的饼干下面加上搓長的小棍,做出了可口的棒棒糖……

五、创作过程儿歌化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泥塑的过程中,教师单一的示范和讲解,会令幼儿感到比较枯燥和乏味,会打击他们参与活动兴趣。因此,教师将制作过程编成有趣的儿歌,让幼儿在念一念、做一做的过程中,体验泥塑活动的快乐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编制的儿歌应短小易上口,同时应将制作技能编进去,方便幼儿巩固技能,提高制作水平,进而更好地完成创作。

例如,在泥塑活动“毛毛虫”中,教师可以结合毛毛虫的制作过程,编成儿歌:毛毛虫,真可爱。搓小球,排排队,插上触角,完成啦!

再如,在泥塑活动“桃花朵朵开”中,教师结合桃花的制作过程,编成儿歌:春天到,桃花开,搓个小圆变花瓣。搓搓圆,压压扁,花瓣宝宝围拢坐,开出桃花一朵朵。

又如,在泥塑活动“小鱼游游”中,教师结合小鱼制作方法,编成了儿歌:橡皮泥,搓一搓,变长圆,压一压,变身体;搓一搓,变小圆,压一压,变尾巴;搓长条,搓小圆,拼出小鱼真可爱,送回池塘游游游。

六、泥塑活动亲子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紧密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泥塑活动中,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参与活动,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及幼儿的快乐玩伴。

1.泥塑作品的收集布展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对泥塑活动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他们喜欢玩泥,揉、搓、切、压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为了不断提高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让幼儿欣赏更多的泥塑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协助收集相关的作品,并参与作品布展,让幼儿在和家长在共同收集的过程中,受到作品的色彩、形象的不断刺激,使幼儿更好地了解泥塑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为幼儿以后的泥塑活动打好基础。

2.亲子制作时光

由于小班幼儿的泥塑水平有限,呈现的作品比较单一,邀请家长参与制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向家长介绍泥塑活动对幼儿的促进作用,让家长在心理上做好积极配合的准备;其次,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泥塑活动,如妇女节时和幼儿一起制作彩泥相框,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最后,请家长在家中安排亲子制作活动,定期完成一份亲子彩泥作品,并带到幼儿园展览。

结 语

综上所述,泥工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培养幼儿技能、提高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泥工创作活动中,幼儿不仅能制作表现其个性特长的作品,还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想象力、创造力,获得积极创造、勇于求异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黄思婷. 小班幼儿泥塑活动兴趣激发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5(06):55-56.

作者简介:朱盛桔(1978.11—),女,江苏苏州人,研究方向:幼儿园教育。

猜你喜欢

小班幼儿兴趣培养
小班幼儿“自我中心”的表现与分析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