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德育工作的启示

2020-06-29王宇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孟子启示

王宇辉

摘 要:孟子一生中总结出许多教育理论,这些思想虽然历经久远但仍然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教学带来重要的启示,德育工作者應该结合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教育思想,为当今德育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关键词:孟子;教育思想;德育工作;启示

孟子首创“教育”一词,承袭儒学以“居仁由义”“明人伦”为要义的德育教化思想,极大丰富和拓展了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性善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远古时期天神地位至高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周时期天神的地位日渐衰落,人们逐渐降低了对神的依赖;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经济瓦解,封建地主经济逐渐兴起,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人们由对神的依赖转向了对人性的探讨。于是,人性问题成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焦点问题,孟子的性善论观点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2 性善论观点的提出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相似的,只是由于后天习惯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这是有关人性问题的最早的论述,孟子的性善论则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

公都子曾向孟子反映三种人性论,(1)人性纯属自然之性,无所谓善恶;(2)人有善恶双重属性,可以为善,也可为恶,由教育和环境决定其善恶;(3)人有固定化了的善恶二种自然属性,教育和环境都不起作用。孟子认为应该把人与动物之性区别开来,指出“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可见,孟子认为只有把握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能真正开始研究人性的问题。

孟子提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的人性论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人具有先验的善性,如果有人是不善良的或者是作恶的,不能归因于先天的本质,而是他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1.3 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先验的,但并不是说人生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孟子曾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认为发挥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指出“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认为任何东西得到滋养都会生长,如果没有得到滋养便会灭亡。

孟子通过“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的典故来证实其性善论。孟子在探讨人性为什么是善的时候,把原因归为先验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当今德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引导和鼓励人们向善行善,提高了国民素质。

2 孟子的教育思想

2.1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反映出孟子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的恶是良知的丢失,道德的沦丧是后天的影响。孟子还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学校的作用在于使人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虽然这种认识带有局限性,但仍然具有进步意义。

2.2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2.1 博学反约、身教为先

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主张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形成言简意赅的结论,学生才容易消化吸收,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便是“由博反约”,“博学”是手段,“反约”才是最终的目的。孟子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无论学生问孟子多么复杂的问题,孟子都能够言简意赅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困惑也迎刃而解。

孔子曾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孟子对其推陈出新,主张:“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以及“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 可见,孟子肯定行为的示范作用,他曾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在这一点上也反映出孟子注重榜样作用的教学观点。

2.2.2 引而不发、自求自得

孟子提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自得需要发挥“思”和“专心致志”的作用,孟子继承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以及“羿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肯定了学习过程中反思探求、专心致志的作用。孟子曾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意思是教人学射箭要拉开弓而不放,摆着跃跃欲试的姿势,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会,从而达到启发诱导的作用。

2.2.3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孔子有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及“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论述,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意思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可见,孟子认为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2.2.4 有教无类、循循善诱

孟子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孟子谈道:“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主张无论是品德修养好的人还是品德修养不好的人都是平等的,主张优秀的人以身作则去教育其他的人。孟子提出:“西子蒙不洁,则人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可见孟子主张教师不能够放弃任何学生,每个学生在接受恰当的教育之后都能够成长。

孟子曾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源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也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孟子还通过“揠苗助长”这一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强调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3 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

3.1 注重对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孟子在《万章上》中歌颂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的责任感和“自任以天下之重”的高度政治自觉,主张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与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活水平和物质世界的追求,学生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国德育工作应该重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重视挫折教育

孟子有一个著名的论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必须经历困难,才会有更加顽强的毅力,珍视自己的生命和眼前的生活。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年轻人自残甚至轻生的现象,这在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并没有重视挫折教育,教师应该体会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及时有效的为学生排忧解难,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挫折,帮助学生将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成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的积极因素。

3.3 教育者要乐于为师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当今社会职场压力增大,很多人并不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大部人在择业问题上都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所以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人只有做自己真正熱爱的事情才能够充满热情并为之无私奉献。所以在成为德育工作者之前教师应该审视自己的择业动机,如果决定了就应该在工作中积极向上、热情洋溢,认识到教师职业与个人价值的联系。

3.4 加强自我教育

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 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孟子自求自得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通过自身的体会和反思得到的东西才会印象更加深刻。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从内心认同自己所传授的道德理想,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接受老师的教育,也要学会自我教育,也就是说任何外界施加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内部的消化、吸收和认同才能够发挥作用。所以,德育工作者要遵循教育过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5 注重形成教育合力

孟子自幼受益于孟母的“三迁之教”, 这一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孟子的环境教育思想。在《离娄上》中孟子讲述了楚国人学习齐语的例子,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环境对人教育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德育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学校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统一起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德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组织好德育过程中相关活动。同时,德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要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榜样作用,时刻管理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6 重视差别教育

孟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向我们反映出道德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能对所有的受教育者都“一刀切”“一锅煮”,这样的教育方法很难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德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一位受教育者的特点和不同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德育目标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但当今社会的学生具有追求个性的倾向,所以应该在重视普遍性的基础上关注特殊性,实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 结论

总之,孟子的思想虽然带有一定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和发展,推陈出新,结合新情况和新问题,赋予孟子德育思想新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媛.孟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9,(05).

[2]谢祥皓.孟子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299.

[3]孟子.孟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232.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5]吴信英.孟子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教育评论,2017,(10):161-164.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4.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孟子启示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