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逻辑探析

2020-06-29赵兴平黄莉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新时代

赵兴平 黄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为基础,阐释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所采取的政策,结合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及其伟大意义。通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逻辑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习近平在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具有更加重要指导意义。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必然。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伟大意义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出来的。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深刻揭露了长期以来供给学派和需求学派片面强调供给和需求来发展经济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生产对消费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消费也就是生产。供给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我国供给能力、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更好满足人民需要,这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它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点,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我国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有效措施

通过供给侧改革,有助于释放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活力,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缓解和消除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有企业通过人员的分离和再就业、“僵尸企业”的破产清算以及重整、不良债权的重组,有利于激发国有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保证有关国计民生行业的产品的稳定供给,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维护国家长治久安。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供需错位、资源环境束缚等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管理方式,有助于消除发展新产能、新业态、新行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制度供给,降低制度性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使市场更有效、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减少低端供给,扩大中高端供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加大优质产品供给,买优质产品不必再“海淘”,国内就能提供,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同时通过加大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服务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能力。加大创业创新,搞活微观,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促进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化迈进。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生产观的内在要求

2.1 马克思主义生产观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并且强调物质生产是一定的社会性生产。他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的首要性和生产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生产作基础,分配、交换和消费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表现为:第一,生产决定分配,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第二,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也反作用于生产。第三,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就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结构和水平,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形式,生产的社会性质绝对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当然,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如果它们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制度,交换方式,消费方式,那就对生产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正如马克思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分配交换消费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生产就其当方面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城乡人口的不同分配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

2.2 马克思主义生产观下的经济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始终强调了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要深刻理解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为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需求侧奉行的是凯恩斯主义,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推进经济增长。需求侧的问题固然存在,也是重要的,但是它更多的是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更多的是短期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长远,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创新驱动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一方面“消费创造出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着消费,不仅消费对象,而且消费方式,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所以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由此可以看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忽略内需的扩大,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扩大消费需求,营造供需协调的增长动力,促进我国经济持久发展。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

3.1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旧的社会政治制度得以改变,但是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工农业基础薄弱,旧的生产关系的弊端尚未消除。我国农业虽然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是发展较慢,农产品原本就供应不足,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我国农产品更加供不应求,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迫切需要增加农产品的供给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面对资金短缺、物质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指出:我国是一个经济社会十分落后的国家,就全国范围来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约是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由于体制机制的不成熟和产业结构的二元性,再加上我国储备率低、外汇短缺、资源匮乏等因素,这就使得我国工业的发展不能按照一般的形式,而是要根据具体国情另选他途。虽然农业手工业比重较高,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仍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作为新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面临着国内经济基础薄弱的制约,而且在国际上还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禁运等严峻挑战,所以中国并不存在比较优势和进口替代的条件,只能靠自给自足。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文革颠覆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性,打乱正常生产秩序,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忽视了经济的发展,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遭受巨大挫折,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就面临着供给结构不足和供给不合理的重大问题。

3.2 计划经济下的供给政策

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改革开放前,面对我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结构不合理和对外開放程度低等现实,迫切需要在短期内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这不仅需要增加产品供给,而且还必须借助计划经济的手段。从经济制度上来讲,当时实现的是完全的公有制度,即国家组织一切工农业生产。原因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认为:社会大生产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市场虽然在调节资源方面有优势,但是市场调节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它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配置效率低。由于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此,这个时期的供给是在公有制主导下进行的,经济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权力型计划性。所有的供给都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如果供给不足,政府会通过限制需求的方式来达到均衡,例如通过发放粮票、邮票等来人为的调节供求。从本质上来看,计划经济就是为了提供有效供给。在当时资金短缺、物质匮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困难条件下,进行适度的经济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劳动力、原材料、外汇、能源等产品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发展企业,提供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有利于我们快速实现现代化。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所在,中国在经济发展落后、帝国主义封锁禁运的条件下,依靠自身力量创造出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的供给,把资本率提高到将近35%,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为新时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现实需要

4.1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调整战略。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总体到达小康,不久将全面小康,堪称世界经济奇迹。但是,在充分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困难,如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推进经济增长。虽然这些政策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经济增长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以至于中国不得不对这些前期政策进行消化。

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中国过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近年来中国老龄化加速,劳动人口比例减少,出现未富先老局面,人口出生率降低,年轻人越来越少,今后谁来工作、谁来纳税、谁来养活数以亿计的老年人?这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在供需方面: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以后,中国片面强调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导致当前中国的供需关系面临着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现象严重。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2014年以后,钢铁、煤炭全行业亏损严重,我国商品房库存不断增加,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更是全面过剩,汽车行业生产面临过剩。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软财富行业包括信息产业、知识产业、金融产业、文化产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发展缓慢。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产业结构,传统行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竞争不足。在政府管理方面:当前虽然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但是政府缺位现象依然很严重。有些地方政府简政放权,一放了之,没有做到“放”“管”结合。有的把关和监管措施不明确、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的事项下放,造成了监管的混乱;由此,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经济领域的这些不平衡不充分又成为未来改革所亟需解决的难题。

4.2 新时代条件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大众本身具有足够的消费需求,但对消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党和政府立足现实,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推动经济的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使钢铁、煤炭等高耗能产业逐渐淘汰出市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转变思维方式,改进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努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增量供给。在绿色经济、共享经济方面培育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人民宁静、和谐、美丽的清洁环境。二是重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結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管好、管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放宽市场准入,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保护环境、市场监管等基本职责,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加大政府政策供给、制度供给和服务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植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科技创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和线下、国内和国外、政府和市场开放合作的技术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和就业等政策统筹,部门和地方联动,确保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三是推进企业改革。坚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立足市场,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改革,适当降低国家持股比例,提升社会资本持股比例,激发社会活力。逐步形成更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资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采取市场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出清产能,改善传统行业供需和提高集中度,推动产品升级,减少对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的无效行政补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降低去杠杆企业的社会负担,做好就业安置和不良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发展面向市场的政府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撬动杠杆方面的作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强化金融企业杠杆管理,加强和改善协调机制,切实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加大股权融资的力度,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全力推进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有效融资,进一步营造私募股权投资健康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保证企业顺利运行,持续增加高质量的产品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教育,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是关键,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相关教学和科研设施,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向实施人力资本战略转变,发展教育千方百计提高人口质量,加快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努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劳动力供给市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瓶颈。完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引导人才、资本等要素由发达地区和城市流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深化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缩小区域财力差距,促使地方政府把关注点从增加财政收入转移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从而解决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和公共服务供应不足、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的矛盾。

5 结论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生产观的内在要求,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解决新时代新矛盾的现实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它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人民获得感,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从而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01).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J].理论导报,2015,(10):1.

[4]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02):12-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12-17.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新时代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