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2020-06-29尤佳

教育界·中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学学校学校管理法治化

尤佳

【摘要】在以往传统的学校管理體制下,我们采取的都是人治化管理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封闭式和控制式管理。首先,在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下,教师之间的不良风气盛行,这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管理效率;其次,在这种传统管理体制下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更加厌恶学校。因此,必须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用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去消灭教师间的不良风气,打造良好的作风,让教师充分配合学校进行管理,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让学生服从学校管理,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学校;创新管理体制;法治化

在进行学校治理时,我们一定要响应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坚守教育管理工作的底线,不管管理体制如何变化,工作底线绝不能更改。在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时,我们也要求教职工去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在三素养方面充分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因为只有教师与学校充分配合,才可以实现更好的管理。本文将对管理体制转变的原因、措施及反思进行简要概述。

一、为什么要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1.破旧立新,立良好作风

经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不严加看管,而是选择宽大处理,并且对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毫不上心,对学校组织的一些公共事务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教师队伍中甚至彼此会因为职称等级问题而产生戒备心理,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团队的合作。我们在管理中务必要将这种教师间的不良风气消灭掉,只有打造作风良好的教师队伍,才可以为我们进行校园管理提供更好的帮助。

治理的转变就可以实现这种作风的破旧立新。例如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寻找我校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工作经验分享”等发挥楷模作用的活动,还可以在党员教师中每月举办一次党日学习活动,让教师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提升思想觉悟;并且还可以在教师节中进行评奖评优,在表扬优秀典型的同时也要对那些不思进取的教师进行批评。

在种种活动中,管理者不仅要让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入脑海,还让教师深刻贯彻并理解“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核心的意义,同时思想觉悟的提升也意味着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政策内容,这三方面素养的提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提升教师三素养。在教师间打造良好作风,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为学校的管理事业添砖加瓦。

2.制定合理规章制度,加强可执行性

在以往的管理体制中,我们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都过于死板僵化,在教师眼里可能与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区别不大,正是由于这样的规章制度太过形式化和程序化,所以很难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内心信服,并在行动中落实。而治理的转变,就可以让原本死板无趣的规章制度真正符合学校管理的需要。只有满足师生的合理诉求,规章制度才可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就拿《班主任考核管理制度》来说,学校在进行修订时,一定要做到公开公正,可以在餐厅、教学楼下、宿舍楼门前设立信箱,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投到信箱里。学校还可以办一次大型的听证会,充分采纳师生的合理意见。

这样就可以让师生参与到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在提高他们的参与感的同时,让他们明白规章制度不仅仅是一张纸,而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师生皆信服规章制度,做到服从学校管理,就可以大大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让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如何在管理中真正实现“治理”?

1.与时俱进的制度改革

学校管理中的制度改革一定要跟随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我们的制度也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这样才可以充分完善我们的管理制度。

就拿备课组建设来说,这一建设可以将我们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做到走进课堂,然而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这一建设的作用,走进课堂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教研组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就会被大大弱化,这样就会导致管理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对这种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调整教研组的考核方案,让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发挥互补的作用,协调地进行工作。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制度实施的有效性,着眼于未来的成效而非眼前的一丝一毫,在不断改革中实现高效治理。

2.规范执行机制

校级领导和副校级领导几人的微薄之力并不足以去管理整个年级,因此,在学校治理的执行机制中,我们更加强调校级领导要具有一定的规划能力,而副校级领导要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部门行政人员要有超强的组织与执行能力。也就是说,在执行机制中,校级领导要负责规划和策划如何进行学校管理,而学校的部门行政人员要负责计划的执行和落实。

部分学生常常反映:“怎么我们班自习的时候有三四个老师一起看?好有压力。”“我们班自习的时候怎么连老师都没有?”其实这就说明我们的执行机制不够完善,在学校治理中我们可以采用级部主任负责制,每个年级都有一个年级主任来负责管理,这样就可以完善和规范我们的执行机制。

3.决策机制更加民主化

决策机制的民主化,也就是说校级领导在决策学校内部事务时一定要征集意见,做到民主决策。其次一定要加强学校领导层和师生之间的联系,在决策时通过听证会、意见信箱等多种形式来收集师生的意见。

在学校的治理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四个问题:我们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什么?怎么把握学校的发展?出现问题该怎么解决?如何对解决问题进行建模?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把握就可以在决策时做到充分的民主。

三、对管理体制的转变有哪些反思?

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白,相较于管理来说,治理强调的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一定要多元。治理改变了以往管理体制中人治化的管理思想,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学校管理制度。要想转变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所以在转变中一定要培养教师的四意识,也就是说,让教师在进取创新中充分贯彻敬业奉献,在服务学生时做到精益求精。虽然我们的理论性知识非常丰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

1.建设有效问责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与决策和执行两大机制构成三权制衡,而监督机制又可以很好地监督决策和执行过程。显而易见,要想实现学校的高效治理,就需要建设一个可以进行有效问责的监督机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仍需思考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又有效的监督机制。

2.意识欠缺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间不良作风盛行,这就导致教师团队中彼此关系较差,欠缺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奉献奋斗这样的表率精神在师生间的彰显也稍有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每月举行一次“优秀教师团队”的比赛,将教师按科目和年级划分团队,并给每个团队取名,比如一年级语文就可以叫“一年语文组”,二年级数学则是“二年数学组”。而比赛内容则是,这一个月内取得的优秀教学成绩,也就是说哪个团队在这一个月内设计的教学方案好、应用效果佳,哪个团队就可以获得“优秀教师团队”的荣誉称号。通过这样的“优秀教师团队”竞赛,每个教师都会为团队做贡献,争取在月末的比赛中得到荣誉称号,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合作的优良作风,并且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一些教师在工作上被当作“老好人”,出现“好人主义”现象,这正是因为在传统管理体制下,一部分教师钻了管理体制的漏洞,在团队中偷懒耍滑。对此,学校就可以制定一定的教师团队管理体制,将备课组、教研组等组别的工作任务进行清晰划分,并且给每个组的组长都开一次思想动员大会,让组长起到带头作用。

另外,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也有所欠缺,对于学校下发的管理流程,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做到流程精细化运用。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沙龙活动,积极组建一些有关教学科技创新以及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主题的教研组,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在自我思考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3.明确学校治理主体

对学生来说,一些死板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并不能让他们从内心感到信服,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管理。但我们在学校治理中一定要明白,学生才是学校治理的主体,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简要概述,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管理”向“治理”转变已然成为一个势在必行的管理体制改革,它不仅可以消除教师间的不良作风,让教师充分配合学校管理工作,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决策、实现学生合理诉求,来让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更高的认同感,更加愿意服从学校的管理,從而实现更加高效的学校管理。在管理体制中我们一定要通过团队合作,不断地完善治理方式,我相信,客观条件的制约不会影响这种高效的治理方式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提升学校软实力[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2),2013.

[2]冯大鸣.现代学校制度与校长评价[J].中小学管理,2004.

猜你喜欢

小学学校学校管理法治化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分析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论提高小学学校管理质量的意义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