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支撑
2020-06-29黄晓先韦雨歆
黄晓先 韦雨歆
摘 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支撑。通过透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因,坚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色,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基。可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关键词: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能给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依靠文化作为坚强支撑,深入探讨国家治理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巩固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而且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 透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因
寰宇天下,受世界尊重认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治理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家,究其原因,他们都把文化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全过程。
1.1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文化软实力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主体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尺度之一,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水平。另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属于意识形态,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但是,如果理论被群众掌握,就能变成物质力量,因而能影响和制约国家治理能力。当前,我国在参与国际治理上存在“失语”“失声”的严峻问题,“挨骂”现象的存在实质上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强的直接表现,既揭露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欠缺,也揭示了我国在全球治理的能力有限。
1.2 文化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推进国家治理,不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而是国家制度的改革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转变。制度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环节,而制度创新的深层次动力是文化创新,换言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是文化创新。一方面,国家治理要突破旧的体制机制的束缚,就要进行改革,而外部力量作用于体制机制,只能是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小修小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性质,只有靠内部力量打破惯性势力,文化创新就是从内部打破国家治理现存问题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依靠的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都是在人民的具体实践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是文化创新从外部对国家治理的内部渗透。
1.3 文化动能是国家治理效能的衡量标准
国家治理效能是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效果反映。评价国家治理制度,衡量国家治理体系,检验国家治理能力,要通过国家治理效能来体现和反映。国家治理越来越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国家治理效能越来越充分发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含着文化动能的因素。文化动能是基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具有的能量。文化具有双重力量,起到推动或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效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出来,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文化动能有多大。文化动能越大,治理效能就越显著,反之,文化动能越小,治理效能就越差劲。
2 坚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色
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意味着决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治理模式,从文化角度看,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1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尽管历史上某些治国理政思想不乏局限性,但也留下了许多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经验教训。如以德治民、为政以德、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民本思想,以法为本的法制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治理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与邻为善、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革故鼎新、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不胜枚举。这些丰富的治理思想都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来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改变着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塑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国家治理理论的思想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支撑。
2.2 激昂向上的中国革命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主要包括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虽有各自独特的精神标识,但都有同样的文化旨归。中国革命文化形成的根本初衷是解放旧中国,建立新中国,这就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治理的实践探索,中国革命文化为探索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克服一切困难和险阻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显著,但革命尚未成功,還有许多更硬的骨头要啃。要啃下国家治理现代化路上的“硬骨头”,就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革命文化,对于人们大众,是对革命有力的武器。”中国革命文化就是提供革命有力的思想武器。
2.3 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而且凝聚了中国革命文化思想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之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方向。文化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特征之一,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引领,多元的治理主体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就可能会偏离原有方向。因此,需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正确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要求雄厚的物质前提,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增进治理主体对国家制度的认同,确保国家制度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3 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厦,底基不牢,遇点风就会摇,逢点雨就会漏,整座大厦就会土崩瓦解,夯实文化底基才能确保大厦屹立不倒。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和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万千,马克思主义始终展现出无穷的真理魅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表明党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高度,以根本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其指导地位。当前,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也就更迫切。一是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特别是马克思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就国家治理做出过论述和实践,但他們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众多论述中,内含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相关理论。因此,需要我们深入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从中领悟国家治理的朴实原理,用以指导实际。二是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只有学懂、弄通、做实它,才能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指导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文化建设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在文艺创造、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创建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3.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五千多年历史滋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熔铸而成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万里长城,给予了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显著优势,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要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就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要特别注意,文化自信并不能盲目自信,故步自封,也不要自负,妄自尊大,而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结合新时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便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高度的文化自信,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3.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从某种意义来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有效维护,从文化维度分析,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整合社会意识。其有效途径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各个层面的行为规范作出了具体要求,既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也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可以广泛凝聚起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和价值追求,可以加强社会成员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可以统一国家治理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成治理合力,从而提高治理效能。另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还要建立健全法律政策体系,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之中,用法律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个公民的骨髓之中,融入每个人民的血液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种“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自觉气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家治理的每个环节之中,才能夯实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系统,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层文化结构。
3.4 努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包含有很多至今沿用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个人的文化创造是有限的,必须努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形成文化合力,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并且指出要建设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中可以看出治理主体和治理格局都强调人的因素。国家治理也一样要注重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但是单靠党提出的一句口号,或者政府颁布一道法令,或选派部分优秀工作人员去进行这种工作,那是远不能达到目的的,还需要全民族一起共同参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坚守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才能形成人人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就能在全民族的智慧之下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毛泽东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颜晓峰.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