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诗in-Just译文简析
2020-06-29张晓涵
张晓涵
摘 要:E.E.卡明斯是美国实验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打破传统的束缚,通过词汇书写变异和大胆的排列方式营造视觉效果,风格独树一帜。本文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出发,对邹仲之所译《正是春天》(In-Just)译文进行分析,探讨了为满足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译者在翻译视觉诗时需考虑的社会和文化等因素,以及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E.E.卡明斯;视觉诗;安德鲁·切斯特曼;翻译规范
E.E.卡明斯身为一名诗人兼画家,擅长利用语言符号巧妙的排列组合,充分发掘符号的表意功能和视觉功能, 使诗歌形意兼备。这种反传统和反常规的创作形式不仅增添了趣味性,同时也延伸了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创作可以打破规则,但翻译需遵守一定的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可以为译者提出很多借鉴,他将翻译规范分为两类: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前者从读者期待角度出发,后者作用于翻译过程。国内关于卡明斯诗歌的译作并不多,邹仲之的译作是目前较完整的一版,本文选取其中一首译诗《正是春天》,借由翻译规范论浅析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1.期待规范
期待规范即目标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包括文本类型、风格、和语法等。视觉诗最突出的特征即其视觉效果,这也无疑是最受读者期待的。邹仲之的译诗通过改变汉字布局,活用符号等手段,基本再现了原诗的视觉形式:
正是春天
(“天真歌曲”之一)
正是
春天 大地一片芬芳的
泥泞个子小小的
卖气球人瘸着腿
吹着口哨 远远的 一个小点儿
艾迪和比尔来了
跑着不再打弹子
当海盗
是春天了
当大地是个好玩儿的泥潭
古怪的
卖气球老人吹着口哨
远远的 一个小点儿
蓓蒂和伊斯贝尔手舞足蹈来了
不再跳房子跳绳
是
春天了
还有
那个
长着山羊脚的
卖气球人 吹着口哨
远远的
一个
小点儿
Chansons Innocentes : I
in Just-
spring when the world is mud-
luscious the little
lame balloonman
whistles far and wee
and eddieandbill come
running from marbles and
piracies and it's
spring
when the world is puddle-wonderful
the queer
old balloonman whistles
far and wee
and bettyandisbel come dancing
from hop-scotch and jump-rope and
it's
Spring
and
the
goat-footed
balloonMan whistles
far
and
wee
通過对比,译文单词间隔和排列模式与原版一致,表现了和原文相同的空间效果和视觉效果。如原诗中前后三次出现的“far and wee”单词间隔越来越大,表现口哨声愈发悠长飘渺,译诗也保留了该形式;原诗中“and the goat-footed”呈阶梯状排列,从视觉上构成一只向前迈的脚的图形,这一添加趣味性的设计在译诗中也得以保留。对于原诗中首字母大写的单词,译者用加粗汉字的方式来保持对应,起到了和原文相同的强调效果。
译者在内容的翻译上主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措辞和原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如将“piracies”译为“当海盗”,中国与之对应的游戏应为“官兵抓贼”。但译者选择保留这一能体现西方海盗文化的词,保留了原文的风味,可以满足一些追求陌生化体验的读者。
2.专业规范
专业规范作用于翻译过程,“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规范从属于期待规范,因为它们决定于期待规范”(2012,67)。切斯特曼将专业规范划分为关系规范,交际规范和责任规范。
2.1关系规范
关系规范是一种语言规范。切斯特曼将其解释为“译者的行为方式应该是在原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保持适当的相似性和关系。”(2012,69)译诗《正是春天》虽然在大体上符合关系规范,但在些细节层面的处理与原诗要表达的意思略有出入。
在原诗中“whistles far and wee”是诗中表现声音的词语组合(王佳英,2013),“far”形容“whistles”从遥远的地方传来,而“wee”描述口哨声音微弱。该词组前后出现三次,单词间隔逐渐增加,营造了口哨声愈发悠长,久久回荡的效果。邹仲之将其译为“远远的一个小点”,显然他认为”far and wee”修饰“balloonman”, 与原诗中的空间关系不符。而在词性方面,原诗“far and wee”是两个并列的形容词,但译文为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看起来不似原诗那般和谐。
在原诗中,卡明斯通过合并单词来创造不同的视觉效果。如他将两个人名首字母小写且间隔取消,排列成“eddieandbill”,“bettyandisbel”营造出两个小孩手挽手的画面。译者将此处理为“艾迪和比尔”和“蓓蒂和伊斯贝尔”,考虑到汉字无法像英文单词那样改变字符间隔,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削弱了译文与原文的相关性。既然无法从形式上形成对等,意译也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尝试。如使用描述性语言“艾迪和比尔勾肩搭背”和“蓓蒂和伊斯贝尔手挽手”表现相似的画面。
2.2交际规范
交际规范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明确了译者作为沟通专家的角色”(2012,69),因而译者除了完成语言转换,也有义务消除可能由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In-Just这首诗多处涉及对潘神的隐喻。潘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农牧神,也有春神的说法。其上身为人形,生羊角与羊耳,下身与山羊无异,原诗中“goat-footed”则正是在暗示这一点。此外,潘神喜欢吹笛,原文中反复出现的“whistle”可理解为笛声,也隐喻了潘神的身份。正如前文提到的,文章展现了“balloonman”由远及近走来,所以潘神的面貌是渐渐暴露出来的,这也是最后一个“balloonMan”中大M的另一层含义,即特指潘神。
但译者将该意象直译为“气球人”,也没有另外添加注释,这就给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造成了理解障碍,甚至觉得这首诗有些诡异,从而无法体会原诗所营造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2.3责任规范
责任规范是一种道德规范。它要求译者忠实于原作者,尊重翻译任务的发布者,体贴读者并不违背译者本心。
通过译诗可以看出,邹忠志为了忠实原作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尽可能保持原诗语言风格。同时在译诗后附上了英文原诗,表达了对作者的尊重。同时,他也采取多种方式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例如:在前言中收录余光中所作的 有关卡明斯的文章,以这位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人为媒介,拉近中国读者与卡明斯的距离;还灵符20幅卡明斯的画作,为解读卡明斯诗歌的视觉性提供参考,这些画中就有一幅描绘春天的,可作为理解本诗的参考。
通过分析译诗《正是春天》,可以看出,在选择翻译视觉诗翻译策略时,除了保持视觉效果一致,译好诗歌内容,展示其内涵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译者应该注意消除文化障碍,促进理解,牢记译者的责任,做出适当选择。
参考文献:
[1]Andrew C.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E·E·卡明斯. 卡明斯诗选. 邹仲之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3]毛晓旭. 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论看斯奈德的寒山诗英译[D]. 郑州: 郑州大学,2013.
[4]王佳英.《正是春天》中的陌生化及春神“潘”的意象[J]. 《齊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3, 87-88.
[5]王群. 诗与画,诗即画:卡明斯诗歌的视觉艺术性[J]. 《外国文学研究杂志》,2011(05).
[6]吴笛. E·E·卡明斯视觉诗歌和视觉翻译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8.
[7]于学勇, 张其云. 卡明斯诗歌“in-Just—”的前景化解析[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