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河南洛阳白马寺”插图献疑
2020-06-29李虎
李虎
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知名度很高的一座古刹,它被很多中土佛教流派看作源头,在佛教界被尊为“释源”。提起洛阳白马寺,很多人会想到它是“中国第一佛寺”。关于洛阳白马寺的起源,流传最广的传说是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这个传说可见于《后汉书》。但《后汉书》中并没有关于洛阳白马寺的记载。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一说,可能与《洛阳伽蓝记》记载的:“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有关。很显然,教材插图的释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一观点的影响。加之它的修建与汉明帝有关,洛阳白马寺便获得了在已知佛寺中最早得到当时官方认可的地位。因此,洛阳白马寺在中国被尊为“释源祖庭”。但《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活动于北魏时期,距离汉明帝时期已有四百余年之久,他提出的关于洛阳白马寺的观点有值得考证之处。
关于洛阳白马寺的具体创建时间,《洛阳市志》第十五卷《白马寺志·龙门石窟志》在概述部分明确提出“白马寺初创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又于第一章第二节中这样解释道:“现存白马寺的清代《佛说四十二章经》刻石说,汉使梵僧以白马驼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时,是在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已是公元68年了,僧徒们一般将它作为白马寺的始创年。”洛阳白马寺究竟是创建于永平十年还是永平十一年呢?其实两处记载并无矛盾之处:其一,汉使梵僧于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返回之时,已是永平十年年尾,在永平十年内建白马寺的可能性不大;其二,刻石内容只提到了汉使梵僧返回洛阳的时间,并没有明确提到建寺时间,只是后世僧徒们主观上把汉使梵僧返回洛阳的时间作为白马寺的创建时间。另有学者根据《佛祖统纪》和《历代三宝记》找出了汉明帝遣使求法、使者归来和创建白马寺的具体时间,得出的建寺时间亦是东汉永平十一年。故而洛阳白马寺创建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说法广为流传,现已成公论,白马寺官方网站也宣称白马寺建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在国内的知名佛寺中很难找出建造时间与洛阳白马寺相当的佛寺,而河北省南宫市有一座名叫“普彤寺”的佛寺,现于寺内存一座明清时期的古佛塔,名曰“普彤塔”。笔者之所以用南宫普彤寺与早已名满华夏的洛阳白马寺相比较,有两点原因:
一、南宫方志有明确记载。有关南宫普彤塔的记载,可见于明嘉靖時期南宫知县叶恒嵩主持修订的《嘉靖南宫县志》:“普彤塔在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在清代康熙、道光、光绪版的《南宫县志》中对普彤塔创建时间的记载均是汉明帝永平十年。
二、现存相关文物上的记载。南宫普彤寺内的普彤塔中发现多尊造于嘉靖十五年的铜佛像,在其中一尊佛像的铭文中记录了普彤塔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正月十五日(公元67年)。另外,南宫普彤寺内有一座清光绪十一年名为《普彤塔寺》的石碑,碑文同样记载了普彤塔建自汉明帝永平十年。(以上文物存于南宫市文保所)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得出南宫普彤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的结论。那么,佛教界是否知晓这一结论呢?笔者注意到以下两篇文章。
一则是发表在1993年的《法音》上,题为《中国最早的寺院——河北南宫普彤寺正在修复》。文中提到:“据记载,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南宫普彤寺,系印度第一批正式来中国传播佛教的摄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主持创建的,是我国佛教史上修建最早的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另一则是发表在2008年的《世界宗教研究》上,题为《纪念中印文化使者摄摩腾与竺法兰驻锡南宫暨普彤塔、普彤寺肇建194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到:“学者通过分析历代南宫县志的记载和已发现的相关文物等材料,确认普彤塔的肇建年代在东汉永平十年。”《法音》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著名佛教刊物,《世界宗教研究》是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核心期刊,两刊物在宗教界有很大影响。由此可知,早在20多年前就有佛教人士得知了这一结论。随着相关学者对考古发现的研究论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宣传,这一结论在佛教界已经广为流传,并得到相关部门和部分宗教界人士的认可。
《洛阳市志》中列举了大量记载白马寺起源和创建的史料,但这些史料中并没有成文于东汉永平年间的史料。“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这一说法,是后人依据后世相关记载得来的。同样,记载南宫普彤塔建于东汉永平十年的史料,最早的是在明代嘉靖年间的文物和方志资料上,明代嘉靖年间距离东汉永平年间已将近1500年。也就是说,目前尚未找到在两寺建造时留下来的直接证据,两寺的具体建造时间仍有考证空间。然而,在现存史料条件下,我们仍然可推理出两条结论:1.洛阳白马寺和南宫普彤寺均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都属于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的佛寺。2.南宫普彤寺可能比洛阳白马寺建寺略早,至少是不晚于洛阳白马寺。故而笔者认为,教材中对洛阳白马寺插图的解释换成“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或“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会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