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①
2020-06-29包一敏
包一敏
(复旦大学, 上海200032)
一、 加强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 宗教问题,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主张。 这些论述和主张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 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民族宗教工作实践, 确保党和国家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将是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重要任务。
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是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担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 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不仅局限在专业知识、 实践能力、 道德素养方面, 更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以及理想信念的确立、 优秀文化的传承、 科学精神的养成、 美好心灵的塑造等方面。 高校的民族宗教工作, 既要保证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在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团结、 国家安全、 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也与学生培养和师生思想政治引领、 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 校园安全稳定等密切相关, 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加强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则更是重中之重的基础性工作。
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是一个多方面要素有机结合的体系, 高校党政管理人员、 一线教师、在校学生都是其中的重要主体。 对于高校党政管理人员而言, 如何更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掌握工作规律,推动实际工作; 对于高校一线教师而言, 如何在准确把握政策法规的基础上, 强化理论武装,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指导民族、 宗教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和宗教观; 对于广大在校学生而言, 如何主动学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提高政治觉悟和辨析能力, 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族宗教问题, 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 确立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坚决抵制宗教极端主义、 民族分裂主义、 暴力恐怖主义的侵蚀。 上述问题, 对于新形势下的中国高校而言, 亟需深入研究、 不断探索。
二、 上海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研究需要, 我们以上海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工作相关情况为切入点设计问卷, 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 以复旦大学、 上海交大、 同济大学、 华东师大、 华东理工等上海市高校教师、 学生为抽样范围, 开展问卷调查。 教师问卷共发放28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6 份; 学生问卷共发放250份, 回收有效问卷227 份。
参与本次调研的教师, 男女比例约为4∶6, 其中汉族占60.5%, 少数民族占39.5%。 从个人宗教信仰看, 绝大多数不信仰宗教, 占比高达94.7%。从年龄结构看, 30 岁及以下占33.8%, 31 至39 岁占30.8%, 40 至49 岁 占21.8%, 50 至59 岁 占12.5%, 60 岁及以上占1.1%。 从岗位类别看, 教学科研岗占13.5%, 党政管理岗占55.3%, 教辅岗占13.9%, 其他类别占17.3%。 从学历学位层次看, 博士学位占25.2%, 硕士学位占47.4%, 本科学历占26.3%, 大专学历及以下占1.1%。 从教师专业类别来看, 人文社科占53%, 理科占22.6%,医科占7.9%, 工科占13.5%, 其他类别占3%。
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 男性占47.1%, 女性占52.9%, 汉族占39.2%, 少数民族占60.8%。 不信仰宗教的也是绝大多数, 占比89.9%。 接受问卷调研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本科生, 占比86.3%, 其他如在读博士占3.5%, 硕士占9.3%, 大专及以下占0.9%。 从学生专业类别来看, 人文社科占30.8%,理科占25.1%, 医科占27.3%, 工科占10.1%, 其他类别占6.7%。
调研人群年龄分布、 男女比例等较为均衡, 专业类别方面, 人文社科的教师超过半数, 学生则接近三分之一。 师生整体呈现出学历层次高、 宗教信仰少的特点。 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 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知晓率较高, 教师知晓程度优于学生
调研显示, 高校师生对党和国家的民族、 宗教相关政策了解程度总体情况较好。 有18.4%的教师和12.3%的学生对相关政策非常了解, 74.1%的教师和59%的学生基本了解, 6.8%的教师和27.3%的学生不太了解, 0.7%的教师和1.4%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数据显示, 高校教师对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要高于学生。
教师群体中, 中共党员对民族宗教相关政策“非常了解” 和 “基本了解” 的占比为93.1% (其中 “基本了解” 为74.7%); 民主党派成员对相关政策 “非常了解” 和 “基本了解” 占比为100%(其中 “基本了解” 为75%); 无党派人士、 共青团员这两个群体在回答 “是否了解相关政策” 时,100%选择了 “基本了解”; 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教师, 对相关政策“非常了解” 和“基本了解” 的占比87.5% (其中“基本了解” 50%)。
人文社科背景的教师对相关政策 “不太了解”的占5.7%, 理科教师 “不太了解” 的占6.7%, 医科教师“不太了解” 的占14.3%, 工科教师“不太了解” 的占5.6%。
数据显示, 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教师和医科背景的教师对政策的知晓率要低于其他政治面貌、 学科背景的教师。
学生群体中, 在回答认为自己“是否了解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相关政策” 这一问题时, 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选 “非常了解” 的占15.7%, “基本了解”的占58.6%; 理科学生选“非常了解” 的占15.8%,“基本了解” 的占61.4%; 医科学生选 “非常了解”的占4.8%, “基本了解” 的占61.3%; 工科学生选“非常了解” 的占13%, “基本了解” 的占47.8%。
结果显示, 人文社科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对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要高于医科和工科背景的学生。
2. 民族宗教政策具体内容的知晓率有待提高,尤其是对新近出台的政策, 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为更精确了解高校师生对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了解情况, 本次问卷挑选了8个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政策具体内容的问题, 包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否了解” “对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是否了解” “对‘五个认同’ ‘三个离不开’ ‘两个共同’ 是否了解” “对新修订的 《宗教事务条例》 是否了解” “对合法宗教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是否了解” “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否了解” “对理解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7 个要点是否了解” “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两个‘不得’ 和‘校园5 个严禁’ 是否了解”。
表1 高校教师对民族宗教政策具体内容的了解情况(%)
表2 高校学生对民族宗教政策具体内容的了解情况(%)
数据显示, 教师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具体内容较为了解, 但程度上仍有一定上升空间。 而高校学生对此了解程度则很不均衡, 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师生对于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如《宗教事务条例》), 了解程度相对偏低, “不太了解” 和 “完全不了解” 的教师占比27.2%, 学生占比61.7%,均明显高于其他, 提示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必须及时进行。
3. 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多依靠传统渠道,工作力度应进一步加强, 网络及新媒体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的潜力有待挖掘
调研显示, 关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的途径, 教师和学生选择 “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讲座或培训” 选项的人数均排在第三位。 被排在前两位的途径, 教师是通过 “网络及新媒体” “工作所需自学”, 学生则是通过 “课堂与课本学习” “网络及新媒体” (见图1、 图2),可见师生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很高。 而高校针对师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渠道中, 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 第一课堂教学、 讲座培训、 发放相关宣传资料等传统渠道较多, 网络及新媒体等渠道宣传教育比例并不高 (见图3、 图4)。 目前,以专题讲座或培训为代表的传统政策宣传教育渠道, 依然是大部分高校开展政策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同时, 高校也应深入挖掘用网络及新媒体方式开展宣传教育的潜力, 为高校师生了解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相关政策提供更为多样便捷的途径。
图1 教师了解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的途径
图2 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相关政策的途径
图3 高校针对教师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渠道
图4 高校针对学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渠道
4. 高校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频率可进一步提高
有37%的教师反映所在高校 “经常开展” 民族宗教政策教育, 47%反映 “偶尔开展”, 10%反映“很少开展”, 1%反映 “从不开展”, 5%反映不清楚; 学生问卷中, 21%的学生反映高校“经常开展” 民族宗教政策教育, 42%反映 “偶尔开展”,14%反映“很少开展”, 3%反映“从不开展”, 20%反映 “不清楚”。 由此可见, 针对师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频率可进一步提高。
5. 大部分师生对高校开设民族、 宗教类选修课持肯定态度; 有少数师生认为, 民族宗教问题相对敏感, 较难把握
绝大部分师生对开设宗教学相关课程持肯定态度, 认为在大学里开设宗教学相关选修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宗教是什么及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引导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 正确对待宗教, 并且认为开设课程或者去学习这类课程均与自身信仰没有直接关系; 但也有极少部分师生误认为宗教学就是关于如何信仰宗教的学问, 因此开设宗教学课程就是传教, 尤其是如果主讲老师自己信教, 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信仰宗教。 还有教师在开放题中提出了“专门开设民族宗教政策课程” “将政策内容纳入思政类课程”, 以及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了解民族宗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等建议。
对于一些人不够了解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原因, 大部分师生认为, 年轻一代对民族宗教政策的关心程度较低, 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 学校教育宣传不够到位或者不感兴趣等是主要原因。 也有部分同学认为网络资源不够丰富和课堂上老师不愿意多讲也是其中两个原因。 还有少数教师认为, 民族宗教问题属于敏感区域, 把握难度大, 不想承担风险。
综上所述, 上海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呈现出不同主体之间的层次度与差异性。 一定程度上, 相关调查对象在政策知悉、 内容掌握、 宣传途径、 工作力度、 教育频率等方面都存在多级分化和不充分、 不均衡的现象。 调研表明, 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现状与教育程度、 专业程度、 宣传程度等紧密相连, 面临着政策与现实、 传统与现代、 多元与同质上的挑战, 在宏观与微观上需要理论联系现实、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的分析视角与处理方法。
三、 上海高校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对策研究
(一) 做好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工作应把握的重点
1. 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 宗教问题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 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 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加强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 观点、 方法分析和对待民族、 宗教问题。
2. 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这一重要论断, 凸显了民族团结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在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师生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使 “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两个共同”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等理念深入人心, 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的美好氛围。
3.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
在民族、 宗教问题日益影响国际政治关系和国内社会稳定的情况下, 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将学校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加强师生思政、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稳定工作等政治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严格管理教育教学和思想文化阵地, 守住底线, 防范风险。 坚决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 维护校园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 坚决打击“三股势力” 破坏民族团结、 分裂国家的罪恶行为,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4. 增强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意识
深刻认识依法推进民族、 宗教工作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学习,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 宗教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建立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 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 帮助师生提高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性。
(二) 加强系统规划, 积极探索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高校应加强系统规划、 积极探索, 全方位、 多渠道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 要加强顶层设计, 将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与学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 意识形态阵地工作、 校园政治安全稳定工作, 以及思政理论课创优和课程思政建设、 学生教育管理、 校园文化建设等相结合, 开展分层次、多形式、 广参与、 讲实效的政策教育和宣传, 构建符合高校民族、 宗教工作实际需求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工作体系。
1.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开展教育教学及学生培养
首先,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强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学习, 提升当代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概论、 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形势与政策” “法律基础课” 等兼具理论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平台, 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丰富课程内容, 在课程中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内容, 加强民族知识和宗教常识教育, 帮助学生加强理论武装, 提高辨析能力, 增强法制观念。
其次, 要以 “三全育人” 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 积极拓展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渠道。 实施德智体美劳 “五维育德” 育人工程, 贯通第一课堂(教室)、 书院和学生生活园区、 科研与创新创业、 劳动和社会实践、 海外游学、 网络新媒体六度空间,打造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的融合性育人载体。在各民族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 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祖国观、 民族观和宗教观。 开展“五个认同” “三个离不开” “两个共同” 思想宣传。
再次, 要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开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 辅导员、 教师、 学工干部要经常深入学生之中, 开展谈心谈话, 切实关心学生的思想。 应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室、 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作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业、 心理、 生涯发展等全面帮扶的同时,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在少数民族新生入学教育中增设民族宗教类主题教育及法制教育、警示教育, 加强对《国家安全法》 《反恐怖主义法》等法规的宣传普及。 把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教育与安全教育相结合, 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学习、 明确校纪校规, 防止传教人员借新生入学、 寒暑假等时机和志愿服务、 社会实践、 项目资助等活动影响学生。
2. 分层分类点面结合, 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和培训
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对民族宗教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对民族宗教领域相关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体会不深、 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办法不多, 以及不同师生群体对民族宗教问题认识辨析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 高校有必要分层分类点面结合,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和培训。
一是加强民族宗教工作队伍教育培训。 面向学校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业务骨干, 以及校院二级党务工作队伍、 学生工作队伍、 校民族联骨干等, 定期召开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与形势任务的学习报告会, 开展民族宗教实务工作调研考察。 帮助工作队伍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当前我国民族宗教工作形势, 交流工作经验, 提升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整体认识和处置能力。
二是加强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 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纳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任务。 结合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和主题教育学习活动, 开展政策教育宣传。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牢记党的宗旨,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的核心要义。
三是强化全体教师理论武装。 全面推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将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作为政治理论学习内容之一, 加大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同时加强选派或组织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加教育部、 市教委或学校举办的思政理论、 形势政策、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等各类培训班。 在新进教职工岗前培训中, 增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 引导青年教师遵守师德规范。
四是做好信教师生的团结教育引导工作。 通过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规, 引导信教师生认清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实施西化、 分化的本质危害和严峻形势, 帮助他们对合法宗教有正确认识, 对非法宗教有较强免疫力, 理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 使信教师生在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上取得共识,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用好新媒体, 创新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方式
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挖掘各民族节庆活动的内涵和价值, 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体艺术活动, 作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有效载体。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 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加强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 帮助学生远离负面消极颓丧思想。
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高效、便捷、 海量等特点, 与时俱进, 创新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的方式, 构建积极健康和谐及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导向, 营造以“政治认同、 国家意识、 文化自信、 公民人格” 为主线的教育氛围。 利用学校网站、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 突出特色、 丰富内容, 多方位、 立体式地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 解读各项政策法规、介绍民族宗教相关知识, 报道民族团结、 宗教和顺、 社会和谐等进步成果, 对错误思潮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 让正确声音压倒错误声音, 牢牢筑起抵御渗透和分裂的思想防线。
注释:
①感谢复旦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赵东元对课题给予的指导,复旦大学学工部副部长于专宗、统战部和学工部的邱悦、哈利努、阿伊米拉、高艳,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研讨和所有问卷调研与数据分析,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