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9年以来大同-阳高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2020-06-29靳玉科张青玄马金平贾海玉侯玉文

山西地震 2020年2期
关键词:发震双差烈度

靳玉科,张青玄,马金平,杨 甜,贾海玉,侯玉文

(1.山西省地震局代县中心地震台,山西 代县 034200;2.太原大陆裂谷动力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山西 太原 030025)

0 引言

大同-阳高震区位于山西断陷系北段,是山西乃至华北地区较为活跃的震区之一。许多专家、学者对该地区密切关注,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如,赵新平等[1]对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进行系统研究,指出NEE走向的六棱山山前断裂是这组地震的控震构造,NE走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走向的团堡断裂是2条主要发震断层。刘巍等[2]对1991年3月26日山西大同-阳高5.8级地震进行研究,推测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大王村断裂。冯永革等[3]应用库伦应力和JHD定位方法对大同1989-1999年地震序列进行研究,得出3次地震余震分布在2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上,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

通过地震定位,可以获取精确的震源位置,提取、研究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断层参数。地震定位通常采用平均化的一维水平分层速度模型方法,而实际上,地壳介质在横向上是不均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定位的精度。双差定位法[4]是应用信号走时差反演震源位置,能消除震源至台站共同传播路径的效应,对地壳速度模型的依赖性相对较小,是目前成熟有效的地震定位方法之一。该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大同-阳高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各地震序列之间的差异。

1 方法简介

(1)

定位两个地震的位置变为对地震到时t求震源参数的偏导数,建立双重残差,则:

(2)

式(2)中:Δmi=(Δxi,Δyi,Δzi,Δτi)T是第i个地震震源参数(xi,yi,zi,τi)T的改变量;同理,第j个地震震源参数的改变量就成为Δmj。其中,发震时刻为τ,震源东西、南北和垂直方向坐标分别用x、y和z表示。

反演所有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位置就变为将所有台站地震对式(2)组成式(3)的线性方程组:

WGm=Wd,

(3)

式(3)中:G为一个M×4N阶的偏微商矩阵;M表示双差观测数目;N为地震数;d为双差资料矢量;m是由待定震源参数改变量构成的维数为4N的矢量;W表示对每个方程加权后的对角线矩阵。

在反演过程中,利用下式约束所有地震重新定位后平均位移为零,即其质心不动。通过进一步迭代,使定位残差逐步减小,从而得到最终的定位结果。

(4)

对式(3)的求解可用阻尼最小二乘法来实现,公式为:

(5)

式(5)中:I为单位矩阵;λ为阻尼因子。

用正则方程求得式(5)的解为:

(6)

式(7)是使用奇异值分解法(SVD)来解式(5),主要对非病态系统的小地震丛而言,即:

(7)

式(8)是采用共轭梯度法求式(5)的表达式,用于奇异值分解法无效时,即非病态系统地震丛较大时无法求解。

(8)

此次研究实际反演计算时采用的是共轭梯度法求解式(5),得到阻尼最小二乘法解。

2 资料选取

选取山西地震台网和原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大同-阳高1989年MS6.1、1991年MS5.8和1999年MS5.6的3次地震序列资料进行计算。经过筛选,挑选出不少于4个台站记录和盖格定位法结果走时残差小于3.0 s的2 910个地震事件。其中,p波和S波震相资料15 579条,记录的台站位置和山西台网地震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重新定位前震中分布和记录台站位置图Fig.1 Epicenter distribution and recording station location before relocation

3 计算求解过程

双差定位法是一种不依赖于主事件的相对地震定位法,定位时需要震源所在处精细的地震波速度结构模型。以往常规的绝对定位法得到的较长震中距上的平均地震波速度结构,已不能较好地应用于现代精确定位研究中。因此,此次研究参考张成科等对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的研究成果[5],最终确定此次计算所用的速度模型(见表1)。

表1 大同地区地壳P波速度模型Table 1 Crustal P-wave velocity model in Datong area

计算中,对P波和S波分别赋予1.0和0.8的权重,用共轭梯度法求解方程,得到阻尼最小二乘法。经过反复迭代,舍去残差大于截断值的震相数据,并用上一次迭代的结果更新震源位置、残差和矩阵,将每次迭代得到的残差大小作为下一轮迭代的加权函数,直到得到稳定的求解。

4 精定位后的结果

4.1 定位结果

通过对大同-阳高MS6.1、MS5.8、MS5.6的3次地震序列2 910次地震事件重新计算定位,共获得了2 345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反演精度平均均方根残差为0.51 s,第3页图2为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图。

4.2 定位后的发震断层

由于大同-阳高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在地表无明显出露,所以,对于3次地震序列的断层破裂方向,不同学者给出的解释不同。韦宝珠等[6]和朱艾斓等[7]认为,1989年以来大同-阳高3次5.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同一断层,走向为NNE;苏宗正和程新原[8]经过地质调查认为,1989年前震和余震沿NWW方向,主震沿NNE方向;徐建德[9]认为1989年前震破裂方向为近EW向,主震和余震破裂方向为NNE方向;王焱等[10]结合地震宏观烈度资料认为前震、主震走向为NNE,余震走向为NNW。

由图2可知,此次地震精定位前后地震分布差异较大,重新定位后地震呈人字形分布,震源位置更为集中。精定位后震中位置呈NNE和NNW向分布,这与苏宗正、王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近。

将三次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和烈度图[11]分别进行绘制(见第3页图3至第4页图5)。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震源位置呈人字形分布,与烈度图大体吻合。依据发震时间及前人的分析[1,2,7,10]认为,先由NNE方向大王村断裂发震,接着触发NNW方向团堡断裂发震;图4为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和烈度图,序列呈NNE向条带分布,与烈度图中的Ⅶ度、Ⅵ度和Ⅴ度区吻合,走向与图3中的大王村断裂方向一致;图5为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图,走向与图3中NNW向的团堡断裂方向一致,都为NNW向团堡断裂发震,烈度图方向与震源位置图基本相近。

图2 重新定位后震中分布和记录台站位置图Fig.2 Epicenter distribution and recording station location after relocation

4.3 重新定位前后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将原台网目录和重新定位后的震源深度频次分别进行绘图,第4页图6a为原台网地震目录平均震源深度频次图,平均震源深度为9.71 km,优势震源深度分布在8~16 km。第4页图6b为采用双差精定位后的震源深度频次图,发震深度集中在11~17 km,平均震源深度变为12.97 km。可以看出,震源深度较定位前更加集中。

5 结论与讨论

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反演计算了大同震区2 910个地震,最终重新得到2 345个精确震源参数用于研究。结果表明:

(1) 大同-阳高震区3次地震序列定位前平均深度为9.71 km,定位后为12.97 km。优势震源深度由精定位前的8~16 km,集中到11~17 km,震源深度较定位前更加集中。

(2) 重新定位后3次序列的震中位置变得更为集中,呈人字形的条带分布。其中,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为大王断裂和团堡断裂双断裂发震,主序列为NNE向的大王村断裂先发震,后引起NNW向团堡断裂发震;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呈NNE向条带状分布,同地震烈度走向一致,发震断裂为大王村断裂;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震中NNW向条带分布,与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发震位置和方向不同,认为该次地震序列发震断裂应为NNW向的团堡断裂。

图3 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序列精定位后震中位置分布和烈度图Fig.3 Epicenter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map after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Datong-Yanggao MS6.1 seismic sequence in 1989

(3) 此次研究定位精度较高,定位结果与地震烈度图大体吻合,这一结果对于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断层、震源深度等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图4 1991年大同-阳高MS5.8地震序列精定位后震中位置分布和烈度图Fig.4 Epicenter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map after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Datong-Yanggao MS5.8 seismic sequence in 1991

图5 1999年大同-阳高MS5.6地震序列精定位后震中位置分布和烈度图Fig.5 Epicenter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map after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Datong-Yanggao MS5.6 seismic sequence in 1999

图6 重新定位前后震源深度频次图Fig.6 Focal depth frequency before and after relocation

注:该文图中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位置依据苏宗正、程新原《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的地质环境与地震构造》一文给出的位置进行绘制。

猜你喜欢

发震双差烈度
基于构造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
——以盈江地区为例
虚拟地震台阵双差测深法及应用
BDS中长基线三频RTK算法研究
高烈度区域深基坑基坑支护设计
高烈度区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策略
基于钻孔应变观测约束的2016年新疆呼图壁M6.2地震的发震断层研究
高烈度地震区非规则多跨长联连续梁抗震分析
远距离下CORS的双差电离层延迟内插模型精度分析
大范围网络RTK基准站间整周模糊度实时快速解算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