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2020-06-29易玉枚董子文易灿南黄宏格
易玉枚,董子文,易灿南,黄宏格
(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安全生产日益高度重视,社会对应用型安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全国开办安全工程本科专业高校的数量也快速攀升。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已有172 所高校开设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1]。自2008年我国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2],截至2019年1月,已有34所高校通过了专业认证,其中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于2019年1月通过认证[3]。专业认证工作开展至今,在引导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4]。课程体系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专业认证背景下,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5],根据社会对安全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并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安全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都是依托自身院校的行业背景,由于各院校行业背景的差异较大,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缺乏普适性。通过分析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湖南工学院专业认证过程和企业调研反馈的信息,发现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性。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依托的行业背景不同,造成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各异,有些院校只重视技术类课程而开设管理类课程较少[6],因此课程设置统一性差。
(2) 课程名称不统一。不同高校同一门课程的名称不同,教材选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教学内容不统一,如“火灾爆炸”这门课程,有“防火防爆技术”、“建筑消防工程学”、“燃烧学”、“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等不同名称。
(3) 课程体系划分混乱。同一门课程在各高校划分的类型不同,有的划为专业基础课、有的划为专业核心课,有的划为专业选修课,且课程开设时间、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也不相同。
(4) 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连贯性,且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训练较少,造成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差。
(5) 非专业素质类课程较少。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将技术类课程设置的比例较大,而对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非专业素质类课程设置较少[7]。
(6) 课程体系与专业认证、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制度的衔接不紧[8]。
(7) 不同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复,且教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比如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重复;各高校在选用教材时缺乏统一性,且同一所学校选用的不同课程教材也均来自不同的出版单位,教材建设缺乏系统规划[9]。因此,各高校需要以学科体系为指导,统一合理规划教材建设。
此外,通过分析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认证和企业调研反馈信息发现,高校在设置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需注重以下几点:
(1) 体现服务地区经济建设。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建筑业大省,从近几年湖南工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显示,学生就业进入中交、中铁、中建等大型基建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应以所在湖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为依托,走通用型与行业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除通用安全管理及技术课程、工业生产安全方向课程外,还需要设置土力学与基坑安全、道路与桥梁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工程监理、地下工程安全技术等一系列建筑方向的选修课程。
(2) 强化学生的法律法规和环保意识。在课程体系优化时,除了要开设安全法规和环境工程概论课程外,还需要设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环境保护调查等实践环节。
(3) 加强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可通过安全专题、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以及素质拓展计划中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开设系列讲座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素质。
(4) 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1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2.1.1 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优化课程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的目的是提高安全工程教育质量,主要考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工业界的参与,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和社会的联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安全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其中,在通用标准中对课程体系设计的要求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至少占15%)课程;在补充标准中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特点提出了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要求。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时,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四大类,各类实践环节贯穿其中。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按照教育部工程专业的一般要求进行设置;学科基础教育类课程包括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包括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课程、素质拓展计划课程。此外,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时,还需要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以及解决复杂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注重拓宽基础、体现“大安全观”、坚持通用人才与行业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思路。
2.1.2 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细化课程
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明确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范围为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安全技术研究、检测检验、安全属性辨识,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估和安全中介机构,其考试科目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和《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我国《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安全评价师的基本要求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标准规范、安全评价技术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的要求细化到具体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见图1。其中,安全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安全生产管理、事故调查与分析;安全教育学课程主要考虑到实际工作中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针对教育培训能力进行训练。
图1 将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课程Fig.1 Required courses for registered engineer professional ability
2.1.3 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
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能力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基于产出,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结合,按照理论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设置对应的实践课程,以保证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形成分析解决复杂工程安全问题的能力。实践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主要安排基础实践课程,针对大三学生主要安排专业实践课程,针对大四学生主要安排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课程。
2.1.4 技术类与管理类课程并重
安全类人才的社会需求表明,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安全技术,还需要掌握安全管理知识与方法。若安全技术类课程开设过多而忽视安全管理类课程开设,不符合“大安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解决复杂工程能力的目标。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技术类与管理类课程并重,可开设安全学原理、安全管理学、安全评价、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职业卫生工程学、体系化管理(包含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内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安全管理类课程。
2.1.5 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联合培养
专业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方法、专业能力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10],非专业素质主要由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表达、团队协作、应变能力等)、心理素质等决定。国内外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将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性格、态度等非专业素质排在专业素质之前[11]。安全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整个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团结合作,安全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自身要具备安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善于沟通,能帮助他人提高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除了应开设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通识类课程之外,还应开设安全心理学、安全教育学、管理沟通等课程,并通过素质拓展计划中的社会实践等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2.2 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如下:
(1) 根据专业认证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合理,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将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安全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2) 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毕业要求(涵盖12个方面),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是支撑关系,并将毕业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指标点。
(3) 根据各个指标点构建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通过指标点与毕业要求联系起来,以成果为导向,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12],每个指标点主要落实到2~3门课程上。同时,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为达成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保障[13]。
图2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Fig.2 Course system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构建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见图2。实践环节分为课内实践、集中实践、素质拓展计划。其中,课内实践包括实验类(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普通化学、电子电工、安全人机、工业通风、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实训类(计算机基础应用、消防、应急救援与处置、安全检测、环境保护调查、职业卫生、安全工程制图、安全教育实训和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与理论课程教学同时进行;集中实践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工业通风课程设计、火灾与爆炸灾害控制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综合性实践、毕业设计;素质拓展计划包括科研创新训练(如立项、科研训练)、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安全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如安全支教、消防宣传、企业工作实践)、职业技能培训(如内审员资格培训)、综合素质训练(如专家系列讲座课程、社团活动),以学分形式计入培养方案中。
3 结 论
目前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依托自身院校的行业背景,课程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适性较差。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以及湖南工学院专业认证过程和企业调研信息,指出了我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技术与管理类课程并重和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联合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通过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能力要求细化成具体的课程,以湖南工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为例,在当前专业认证背景下,聚焦复杂安全工程问题,构建了通用型与行业型相结合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