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拟气泡病发生及治疗方法
2020-06-29谢国强李先明张伊帆尚向阳赵道全
谢国强, 李先明, 武 静, 刘 莎, 赵 彤, 张伊帆, 尚向阳, 赵道全
(1.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44; 2.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气泡病是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尤其鱼苗培育期间最为常见,发病后可造成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池覆没。2019年6月26日,课题组自繁的5万尾乌苏里拟鲿水花在水泥池网箱中培育, 发现气泡病大量发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鱼苗的大量死亡。
1 鱼类气泡病的成因
1.1 育苗培育的环境条件
乌苏里拟鲿鱼苗在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中心培育,由人工繁殖、地下室水槽孵化和水泥池网箱孵化,鱼苗开口前合并放入250 ㎡水泥池中的网箱内投喂冰鲜卤虫喂养。水深1.0 m,水温24.5~27℃,水泥池1/3顶棚用黑网布遮光,用1寸管的一半水量不断加17℃地下水入培育池,用于调节水温水质,用空气压缩泵不断往网箱中充气。
1.2 鱼苗气泡病成因
由于养殖水体过肥,水体溶解氧过饱和引起。当养殖水体溶解氧过饱和时,过饱和的氧气通过鳃经血液循环进入鱼体,血液流经鳍、鱼苗皮下毛细血管时,由于此时氧分压较低,氧气从血液中解离出来进入组织中,过剩的氧气滞留在组织中形成气泡,起初气泡很小,以后逐渐增大。鱼苗误吞氧气泡,在肠道内也形成气泡,吞入较多时,可形成较大的气泡。
2019年6月下旬,气温一直维持30~37℃的高温,水温在23~27℃之间,水色发绿,藻类繁殖很快,光合作用强烈,产生大量氧气,使水体中氧气过饱和,鱼苗吞下氧气泡,形成如图的气泡病。在显微镜下观察体内气泡明显。
鱼苗发病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头部、体表皮下、鳍膜、肠道及肠壁有大小不等的气泡;发病鱼苗浮于水面,游动困难,受惊后呈挣扎状,不摄食,不久即衰竭而死。
图1 鱼苗气泡病显微图片
2 治疗方法
2.1 大量注入井水,降低水温至23℃左右,同时调节了水质,减少了浮游植物数量,减缓了浮游植物产氧量。
2.2 用浓度为4~6 mg/L的食盐水全池泼洒,以改变鱼体皮肤渗透压,使患病鱼体内的气泡逸出体外。由于水泥池水体在不断交换,每天上午8:30和下午18:30各泼洒一次食盐水,连续用3 d。
3 治疗效果
3.1 本次育苗进入网箱开口的苗鱼50000尾,经过开口培育、气泡病治疗,出网箱下塘时共出鱼苗32300尾,成活率64%;前两批乌苏里拟鲿鱼苗没发病,鱼苗成活率分别为72%和79%,相比较而言,本次育苗成活率略低于没发病的育苗批次;同时用专用塑料箱充氧放入气泡病的鱼苗不做治疗,结果全部死亡。说明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了育苗成活率。
3.2 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导致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地下水含有过饱和氮气,没有经过充分曝气,立即导入池中,或者是池水中浮游植物过多,经日光照射,产生大量氧气,使得水体溶解氧过高。这些气体一旦进入鱼体组织中,会因栓塞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种症状与病变,如呼吸困难,突眼、贫血甚至死亡。气泡病易发生于夏季高水温期,可造成鱼苗100%的死亡率。
3.3 气泡病应做到以防为主
3.3.1 工厂化育苗车间,水源大部分是井水,进入车间鱼池前要充分曝气,排除过多氮气,曝气同时可增加氧气含量,起到增氧作用。目前,很多工厂化养殖车间配套有曝气池。
3.3.2 水泥池、室外鱼池,水源是井水要先曝气;高温季节棚上遮阳网,减缓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减少产氧量,避免氧气过饱和;加大池水换水量,调节水温、水质。
3.3.3 池塘育苗要在轮虫高峰期下塘,这一时期不但有充足的天然饵料,又避免浮游植物过多造成氧气过饱和而引发气泡病。随着鱼苗长大,浮游动物减少,浮游植物增加,如果鱼苗要养到初冬后才出池,可科学地放养一定数量白鲢调节水质,避免气泡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