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2020-06-29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良渚古城考古

陈 强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浙江 杭州 311113)

2019年7月6日14:42,在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是实证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5 000多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利于丰富世界早期文明理论的研究。

1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1.1 公园概况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遗址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遗址主要由4个片区组成,包括城址区、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和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图1)。其中城址区是良渚遗址的核心部分,集中了城门、城墙、宫殿、王陵、粮仓、作坊等重要遗址元素,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主要就是对城址区进行有序地保护利用和开放展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占地总面积约3.66 km2。

图1 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范围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2 规划设计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在规划设计阶段,由于古城遗址的重要性和遗址保护的严苛性,面临着不同于普通综合公园的多重挑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兼顾遗址保护与公园开发建设。根据上位规划的解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所在的区域均位于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实行最严格保护管理规定。包括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无关的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若涉及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保护设施与展示设施工程,必须在充分保障遗址安全性的前提下,报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这些上位规划对公园服务设施的数量、面积、选址及风貌等方面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去公园游览需求的必要基础服务设施外,其他一切设施及景点的设计必须以保护利用及遗址展示为目的。对植物种植的要求为植被根系深度不得超过30 cm。城址区遗址遗存共有69处,包括内城遗存41处、外城遗存19处、城址古河道遗存9处,基本覆盖全园。因此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对扰土深度的控制,公园内所有园路、场地及基础设施均采用浅基础做法,并选择浅根系植物品种。

(2)如何向市民大众展示古城遗址核心价值。遗址公园的建设应展示古城遗址的地形地貌及城址区的核心价值。城址区的功能分区完整清晰,包括含内城的城墙、城门、宫殿区、墓葬区、粮仓以及含作坊在内的居址区以及外城的各遗址点。古城内的“工”字型水系及外围的水利系统,展现了良渚“水城”的规划格局与营造技术,反映了人们在湿地环境中创造的城市和建筑特色景观(图2)。良渚古城作为中国典型的土遗址类型,其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人为破坏,地面以上的原始遗址风貌已所剩无几,经过多次保护性修复才逐步恢复昔日格局。对于面向广大市民开放的遗址公园,如何将遗址的核心价值向公众展示,以及采取何种方式展示,才能科学客观地对遗址进行展示,又能让毫无相关考古知识背景的普通游客认识理解,成为规划设计的又一个挑战。

图2 良渚古城遗址城址区结构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3)如何向公众普及考古知识传播遗址文化。遗址公园不仅要满足遗址保护、市民游赏的需求,还要向大众普及考古遗址方面的知识信息,承担考古文化传播的责任。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浅出”地向公众传达信息,要能激发公众的兴趣与情感。将遗址公园作为考古学家和公众相结合的一个平台,考古学家借助这个平台展示自我、对话公众,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文化品位。

1.3 国际上遗址公园建设与保护的通行做法

(1)明确遗址公园定位。针对遗址公园,这里的“公园”,既是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国家考古遗址的机构,又是保护和展示国家考古遗址的外在形态,而不是一般性质的公园。公园的形式得服从、服务和表现国家考古遗址这个内容,突出其自身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特性。遗址公园的建设要以考古遗址的保护为前提,要落实到考古遗址的保护上来。不仅如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及其他一切活动均要受保护的检验,遗址公园也要以持续的、与时俱进的考古工作为支撑,保护遗址公园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2)突出遗址的现场展示。遗址展示是考古遗址公园传达遗址价值与信息的重要手段。如意大利庞贝古城,强调将考古工作现场进行展示,完整地保留了古城的格局,游客可以完全走进每个建筑、每条古道,遥想当年繁华的庞贝市场、华丽的浴场和圆形的大剧场(图3)。同时也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对遗址进行虚拟展示,有助于向公众传达信息,却不会对遗址产生物理影响。这些数字技术包括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图3 庞贝古城内的住宅、商店建筑(来源:www.nipic.com)

(3)倡导公众开放参与。遗址公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封闭式的,而是注重对社会开放,致力于供公众使用。与其他公园相同,遗址公园允许私人、私营企业或其他实体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参与游客服务方面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公众可以通过获得特许经营权、捐赠、成为志愿者以及建立伙伴关系等方式,参与国家历史公园的运营与管理。如秘鲁马丘比丘遗址,是自然与文化的双重世界遗产,其建设有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专线,提供住宿、餐饮、购物及全景观光火车等服务功能(图4)。

图4 秘鲁马丘比丘遗址

1.4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思路

古城公园总体的设计定位是在对良渚遗址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主次区域、科学安排建设时序、谨慎对待遗产保护;打造特色鲜明、使用合理并兼顾远近的基础设施体系,以满足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服务需要。

设计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原则。为打造“5A”级遗址公园,面临规划范围广、工程周期短等挑战,现阶段应有的放矢地进行规划设计,以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提升为重点,注重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落地性;同时全面考虑公园的后续发展,制定分期目标,进行分期建设。二是保护与游赏相协调原则。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应全面、充分考虑考古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为达到公园开园运营标准,须协调考古保护与公园游赏的关系,有别于普通公园规划建设,突出其考古价值和文化特色。

(1)考古先行,最小人为干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必须以考古遗址的保护、研究为前提。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古城遗址范围广、价值高、情况复杂,规划设计工作与考古工作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因此在对其进行遗址保护及公园规划设计时必须注重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依据上位规划,对公园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及植物标识等方式,以展示遗迹本体为公园设计重点(图5)。

图5 反山墓葬现场展示(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尊重现状,划分重点区块。由于古城公园范围较大,遗址点位置较为分散,不可采用传统全线式游览方式。同时考虑开放时间的要求,因此结合遗址点展示、现状服务区等,将全园划分为10个主要游览区块,进行重点打造。其他区域以古城遗址要素标识、古城格局恢复为主。

(3)美在质朴,还原遗址原貌。良渚古城的崇高在于其考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古城的美在于遗址原始风貌的展现。5 000多年以前的人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其文明所蕴含的神秘感、质朴感、仪式感,正是当下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因此在对古城遗址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时,必须选择保留并延续这份质朴。在全园的10个重点区块内,所有的设计内容紧紧围绕遗址的展示和游客的游览体验,不做过多的无关设计。在景观设计手法上,采用自然流畅的线形,但不拘于完美弧线的构图。使道路、场地与现状地形地貌结合。在选材上,主要选用高湖石、夯土、茅草、原木等,与古城总体的氛围相协调。并且统一基础配套设施的色调,使其隐藏于草、木、台、城之中,削弱人工构筑的痕迹,凸显古城的质朴(图6)。

图6 雉山服务区自然式景观风貌(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4)现场展示,普及考古知识。对古城遗址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遗址公园内的现场展示,著名良渚考古学家张忠培曾提出“遗址定性公园、公园表现遗址、切忌公园化遗址”的原则。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研究古城内各遗址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通过采用生态环境展示、遗址本体、遗迹现场模拟展示、数字动画展示等方式,对古城的三重格局、湿地营城、城墙堆筑、手工作坊(图7)、分等级墓葬及考古发掘现场等进行全面的展示,以科学正确、形象易懂的方式,使游客真正认识学习到良渚古城遗址的内涵及价值。同时公园作为传播良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与良渚遗址考古所、国内外考古学家合作,在公园内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考察等活动,向普通市民游客提供文化学习的平台。

图7 手工作坊区模型复原展示(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5 公园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区域的内容

结合遗址点展示、现状服务区等,将全园划分为10个主要游览区块进行重点打造。包括3大入口区块(即南入口区块、西入口区块、东入口区块)、何村区块、雉山区块、反山区块、凤山一福院区块、莫角山区块、大观山区块、长命菜场区块(图8),全面增加了景区的观赏性、停留性及进入行,营造了具有质朴、开阔的古城遗址特色景观风貌。

图8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功能分区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5.1 三大入口区块

南入口区块:建筑总体风格采用茅草顶夯土墙的形式,通过设置片墙,增加了入口广场的围合感。建筑内部设置展览、游客服务、检票、公厕、售卖、后勤管理等必要的服务功能,作为公园最主要的功能性入口,满足大量游客的入园需求。同时广场内部及周边栽植的高大乔木,其高大的树冠、挺拔的树形,更加提升了主入口的形象景观。停车场设置大巴下客点,考虑人车分流设有入园专用通道。

西入口区块:西入口作为公园的次要功能性入口,主要服务瓶窑镇周边游客。设置小型游客服务中心,主要提供游客咨询、售票、公厕等服务。同时设置小型停车场。游客中心前广场依据现状肌理,设计地层展示景墙,结合微地形,营造序列小尺度空间。根据现状水系进行清理和适当的开挖,恢复西城墙外侧河道水系,水边增设栈道供访客步行(图9)。

图9 西入口区块效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东入口区块:结合由良渚博物院经良渚文化艺术走廊至公园的参访线路,东入口远期将接待主要的游客量,承担公园形象展示的职能。以东入口保留的厂房建筑改造成服务建筑,考虑将马西线禁行机动车,将长连线以西的区域总体打造为入口景区。设置电瓶车站,接待良渚博物院游客。新建主题文化标识,突出入口形象感。

1.5.2 长命菜场区块

定位为公园外围最主要的餐饮服务区,主要建设内容为将现状农贸市场建筑改造为餐饮美食广场,由东入口自由出入公园至此进行餐饮休憩。

1.5.3 何村区块

结合外迁农户的宅基地,设置必要的服务建筑,设置考古体验棚,开展亲子考古等体验活动。南部恢复水城门,设置南城墙展示点、木栈道,打造了一条由陆城门经南城墙与水城门至何村服务建筑的完整步行游线。

1.5.4 雉山区块

结合外迁农户的宅基地设置服务建筑,同时加强对雉山及宕口水面的利用,在水边建设木栈道、平台及水边茶室(图10)。设置登山步道,至山顶设有观景平台,可俯瞰莫角山宫殿区全貌,并且形成局部游览环线。

图10 雉山宕口水岸效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5.5 反山区块

以良渚晚期古河道形态为依据,对水系进行总体整治,保护性恢复西城墙东西两侧的古水系,并实现园区西部水系的贯通。设置木栈道,引导游人近距离游览,总体营造湿地的自然风貌(图11)。设置一条由反山王陵通向莫角山的砂石路,弥补局部路网的不足。

图11 反山区块古水系整治效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5.6 大观山区块

对大观山果园场部遗留的管理用房进行改造利用。其中西侧建筑改造为游客服务中心,为游人提供餐饮、休憩等服务功能,梳理林下空间,增设林下休憩场地(图12)。南部设有大片草坪和鹿苑,游客既可以零距离观赏萌鹿并进行喂养互动,也可以感受另一侧树林下的阴凉。东侧建筑改造为会议场所,利用植物并对建筑立面进行掩映,利用现状水塘设置观景木平台,提升绿化品质,总体打造精致化庭院景观。

图12 大观山果园场部整治效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1.5.7 凤山一福院区块

凤山一福院区块分为两个功能:凤山一福院区块主要是通过对现状建筑功能和环境的改造,将其打造为以考古、历史及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特色的青少年研学基地。提供住宿、餐饮及室内外教学等功能,满足团体研学的需求;凤山宕口区域为了满足公园游览高峰时期的停车、公园内电瓶车以及运营管理的需求,设计改造为停车场,可停放旅游大巴、小汽车和电瓶车。电瓶车可在该区域进行充电及停放。游客也可通过新建凤山宕口服务管理用房进入遗址公园进行换乘游览。

1.5.8 莫角山区块

莫角山区块作为古城的宫殿区,是整个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域。在此区域以保护修复为主,设计内容包括对莫角山南侧沙土广场的面层修复,并重新组织设计排水,保证广场区域排水通畅无积水。同时结合展陈及考古要求,对现状破损石板汀步进行更换和修复。

2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实施

2.1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EPC模式风景园林EPC工程总承包优点

设计采购施工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是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建设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进度、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等全面负责。

EPC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兴起后,在目标管理、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的优点被广泛采用,尤其在大型、复杂、技术难度高、工期要求紧的项目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工程总承包模式。风景园林工程E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近些年也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其实施的必要性与优势非常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在经历数10年的高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践行生态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成为重要国策,风景园林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的设计施工,展拓到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生态治理、遗产保护、海绵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等领域,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城乡规划建设等专业深度融合,行业的综合性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对行业内设计施工企业的资源集成、知识更新、专业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采取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进行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以设计为龙头、总承包统筹负责,利于资源整合、专业整合,充分发挥EPC以设计为龙头、单一责任主体的优势,从而创做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作品。

(2)较之化工、石油、电力、地铁等工程总承包业务开展较早的行业,风景园林工程具有投资相对小、牵涉专业广、影响质量目标因素多等特征。园林工程是综合科学、艺术、工程的融合创造,“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方面说明了施工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设计与施工的脱节,从而影响质量目标的控制。园林工程与现场、场地关系密切,在实施过程中,变更的可能性大、植物材料变化多。采用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EPC模式,既有利于设计目标、质量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项目造价的控制。

(3)以总承包能力为基础培育企业价值链的增值点,利于行业的发展,从而为“美丽中国”建设培育更多的生力军。风景园林EPC,可带动行业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技术和管理密集型的总承包企业。优化风景园林行业企业结构,形成综合承包类、专业承包类及劳务承包类等多层级、且企业分布合理的多层级结构,形成差异化的发展、服务定位,从而带动行业的总体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由于涉及考古要求、园区保护与开发、建设时序等各个方面因素,有其特殊的复杂性。采用EPC模式进行设计和施工,可发挥EPC模式管理、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优势,在施工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的策略和针对性的措施。项目建设时序上,于2019年2月完成项目招投标;2019年7月初施工基本完成,达到开园条件;2019年7月7日,举行遗址公园开园仪式。整个施工时间约5个月,满足了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公园开园的要求(图13)。

图13 开园时的公园南入口效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2 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难点与对策

2.2.1 难点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复杂性高、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施工需满足考古保护的要求。整体设计布局和施工过程需要结合历史遗产进行整体考虑。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一直持续进行着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因此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与考古发掘工作存在着交叉情况。施工建设如何与考古发掘工作相协调,是本工程的主要难点之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将面临广大游客的来访,为增加游览的舒适性和可游览性,需要建设必要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而根据一般公园的设计规范进行选址和建设,与遗址公园的历史遗存在矛盾。如何既能满足考古方面的要求,保护历史遗存,又能满足游客游览的必要需求,也是此工程的主要难点。根据保护规划的要求,城址区内进行建设,需要对扰土深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上位规划的限制对建筑、栈道等基础施工,以及大乔木的栽植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场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场地内存在河道、水塘、农田、山地、拆迁场地、遗存建筑等多种环境面貌,且地表下遗存较多,因此给设计和施工方进行现场勘查和准确设计、施工带来很大难度。

(3)公园内同时进行的施工建设带来的施工交叉。遗址公园内存在不同专业团队同时进行施工建设的情况,有多处重点施工面存在交叉,而施工时间又几乎是同步,因此也带来一定的设计施工难度。

(4)园区运营团队的介入带来的变化因素。园区运营团队的介入,从管理和运营角度对整体建设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部分设施已经建设完成,或处于建设当中。施工建设如何与园区运营相互协调配合,从而达到最佳开园效果,也是本工程的主要难点。

(5)满足场地整体风貌与开园必要设施之间的矛盾。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整体风貌特征明显,以开敞大气、自然野趣的景色为主。因此在建筑构筑选址建设、植物栽植等方面既要尊重遗址气质,又要满足游览配套和游客舒适度的需求。

2.2.2 主要对策

(1)各专业之间的沟通是提高效率重要方式。整个工程设计实施期间,加强考古专家、公园各设计建设团队、园区运营团队之间的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复设计调整和重复施工建设,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并且既可满足遗址公园的保护要求,又可以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

(2)注重现场勘查和复测工作,提高准确度。将工作方式进行改变,从常规的以室内工作方式,变为注重工地现场工作。加强现场勘查和复测工作,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程度。

(3)采用灵活的设计和建设方式。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完全依据设计规范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在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选址、乔木栽植等方面,结合现场情况和保护要求,灵活设计。

2.3 项目实施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2.3.1 新的砂土路面

砂土路面是遗址公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遗址公园的整体风貌协调,且绿色环保。公园内游步道及部分铺装场地采用砂土路面,路面利用当地现有的黄土或黏土,就地取材,整体呈现自然黄土色,与遗址公园自然、生态、野趣的特质相融合;传统砂土路面的观感和使用寿命,与配料组成和配比关联度很大,沙土、石灰等配料的配合比也不同,传统路面的黄土、砂石和石灰的配比通常为6:3:1,但因抗压性不足,会造成路面不抗水、不抗冻,使用寿命较短,观感较差等问题。

为克服现有技术不足存在的问题,即提供一种新的砂土路面,通过不同的配比及添加路液,使路面能有优越的抗水性、抗压性和抗冻性。

技术方案如下:路面从下往上依次为夯实的素土层、150 mm厚碾压的天然级配碎石、180 mm厚路液土和70 mm厚路液土;所述180 mm厚路液土内至少掺有土体重量2%的石灰和2%的PC325水泥,同时每立方米土体至少加入0.2 L路液;所述70 mm厚路液土内至少掺有土体重量30%的粗砂以及至少土体重量2%的石灰和2%的PC325水泥,同时每立方米土体至少加入0.2 L路液(图14)。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后即将迎来大量游客,采用此方案进行的砂土路面铺设,可进一步增强土壤黏结性,从而提高路面的抗压抗冻性能和牢固度,提高耐用程度(图15)。

图14 砂土路面结构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图15 砂土路面建成后效果(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3.2 遗址区新型钢木结构施工工艺运用研究

为了与遗址公园的原始环境协调,公园内运用了较多的木结构建筑及构筑物,伴随着各种钢木结构的大量运用,并经过经验总结,得到了一种新型钢木结构施工工艺,以更好地指导项目设计施工。

木结构稳定性一般,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木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上都存在较多的限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木柱脚开裂导致木柱与地面连接不够紧密,若伴随一些其他因素(如短时狂风,梁柱连接开裂等),均有可能使木结构建筑瞬间破坏,形成灾难性后果。因此,解决木结构柱底与基础面间的连接问题,是传统仿古建筑木结构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针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钢木结构构筑物的柱与基础的连接形式,总结出一套更为便捷高效的木柱脚施工工艺,且总体上满足了设计的要求,实际效果得到各方认可。

技术方案为:组合式古建筑支撑景观柱,包括木支撑柱、底座及连接结构。底座为非木材质的底座(一般为钢筋混凝土),连接结构一端与底座配合在一起,连接结构另一端与木支撑柱配合,且底座的轴心线与木支撑柱的轴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底座用于跟地面接触(图16)。

方案通过在木支撑柱的下方设置一个底座,通过底座来跟地面接触,可避免木支撑柱直接接触地面。上述设计使木支撑柱在支撑时相对于地面抬升了一定高度,可避免当地面上方有雨水时木支撑柱接触雨水,从而避免了雨水浸泡及蚂蚁的蚕食。

方案中木支撑柱脱离地面,使得木支撑柱与地面之间存在一个架空区间,使柱底脱离了潮湿多蚁甚至是积水的环境,防止了由木支撑柱腐坏而引起的结构性倒塌。

图16 组合式古建筑支撑景观柱结构示意简图(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2.3.3 一种便捷修复传统建筑仿水泥瓦屋面构造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涉及原有老旧建筑改造。然而,原有建筑往往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特别是屋面部分,传统屋面做法为清水瓦,无防水卷材,故而屋面渗漏,构件腐朽是常态。按现行屋面常用构造做法,需要在防水卷材之上增加一道配钢丝网水泥砂浆保护层,并采用灰砂作浆的方式固定水泥瓦,此施工方案会大大增加原有屋架的承重,很有可能造成屋面倾覆或构件变形,不能起到保护利用的目的且费工费时。

现提出一种保护修复传统建筑仿水泥瓦屋面构造做法,既能方便施工、满足仿旧效果,又能保证屋面防水性及原有屋架安全性。

技术方案为:

(1)更换腐朽木构件,新做木望板,铺防水卷材一道;

(2)在卷材上钉顺水条,附加防水卷材一道保护顺水条钉眼,卷材搭接宽度不少于100 mm;

(3)采用挂瓦条固定沥青金属瓦、仿水泥瓦。

该方案的优势:

(1)取消防水保护层及灰砂坐浆,减轻屋面重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屋架的影响;

(2)取消防水保护层及灰砂坐浆,改为顺水条挂瓦条构造,施工简便,绿色节能;

(3)增加防水卷材及顺水条附加卷材保护,增强屋面排水性、防水性及抗渗性;

(4)沥青金属瓦仿真效果佳、自重轻、耐久度好,便于更换、后期维护成本低。

2.4 对古城遗址公园成功实施的启示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于2019年7月实施完成并面向游客开园,受到了各方的认可。反观公园的成功实施,有以下几点启示。

(1)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建立在对良渚遗址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合理划分主次区域、科学安排建设时序、谨慎对待遗产保护。打造特色鲜明、使用合理并兼顾远近的基础设施体系。

(2)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建设者始终以游览者的角度亲身体验,感受场地,充分考虑让游览者在舒适游赏的同时,感受良渚古城历史的厚重感,并通过参观体验,提升民族自豪感。

(3)EPC的建设模式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发挥了其优势,在这种模式下,建设方、EPC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考古研究所充分沟通,对保障工程进度和保证完成效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3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实施后的深远影响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建成开园在国内景观设计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开园至今,已经接待了许多景观设计单位、相关研究学者的实地考察,并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好评。首先,采用EPC工程总承包的方式,可以将设计理念、方案贯彻始终,对施工后的质量、效果有较高的保证。其次,针对遗址保护的特殊性,采用了三大主要创新技术,包括砂石路面做法、新型钢木结构施工、便捷修复传统建筑仿水泥瓦屋面构造,从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所采用的设计理念、创新技术及建设模式等都对未来同类型遗址保护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面对大型土遗址保护难、展示难的世界性难题,怎样通过全面、系统、整体的展示,帮助公众直观解读古城遗址的丰富内涵,增进公众对于大型遗址考古和有效保护的认识和理解,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均进行了摸索与探讨。全面统筹好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始终坚持以遗址保护为根本、以遗产价值为核心、以考古成果为依据、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尽力复原遗址的原真性,使公众在园区参访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解遗产知识、传播遗产价值、参与遗产保护的目的。

猜你喜欢

良渚古城考古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考古”测一测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良渚古城
良渚人有文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