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永年:中国为什么缺少真正的企业家?

2020-06-29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20年6期
关键词:商人企业家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企业家辈出的时代。人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称为企业家的时代。一些人即使不是企业家,也认为自己具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可以说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的关键词。

但是,近来人们发现中国的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人们期望的企业家较少,人们一直挂在口头上的企业家精神十分欠缺。

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家精神,关键在于企业家。为什么说中国缺少真正的企业家?这里需要先来看看所谓的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依经验来看,人们不难观察到企业家群体中普遍存在着(至少)如下一些特征。

一是以钱的数量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和企业的成功,赚钱变成了自己和企业的唯一目标;二是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几个最赚钱、能赚快钱的行业,例如早期的煤炭企业和很长时间以来的房地产;三是“跟风”现象严重,哪个地方可以赚钱了,企业家就会蜂拥而至,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向下竞争;四是企业大多是加工业,即为别人(别国)加工,中国尽管被视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许多企业尚未形成“中国制造”,更不用说“中国智造”了,充其量只是“中国组装”;五是依靠市场的简单并且无限扩张而赚取微薄的利润,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六是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到了中年在企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就成为简单的消费者,有了钱就进行大量的个人消费;七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经不起折腾,企业出生率高,死亡率也同样高。

如果这些是中国某些“企业家”的主要特征,那么这个群体充其量也只是商人。商人一直被定义为“以别人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贸易,从而赚取利润的人”,也被称为生意人。中国传统上有士农工商四民,工、商是两个不同的阶层。工指的是工匠,有技术含量。较之商,工更接近企业家。商人的范畴要比企业家广,但并不是所有商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

以企业家精神区分商人和企业家

近代以来,商业已不局限于过去的贩运和零售的运作状态,而是渗透进各个行业。因为整个社会都在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本状态,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不过,中国的许多商人并没有从传统的“低端”文化中解放出来,这个群体的行为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并没有把自己提升为企业家。

这和西方社会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西方商人的地位历来就比较高。西方近代以来,经济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很多商人转变成为企业家。一般说来,企业家被视为是能够自己创立并运营企业的人。企业家对整个企业承担责任,并为企业长远利益着想谋划。一个人如果接手前任所拥有的事业,并且做法不具创新、突破或者变革的特点,就不符合企业创立的意义,也就是说不会被视为企业家。如果企业传承于接班人或者第二代,而在发展方面展现求变、模式与前任有显著不同的特征,那么,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企业家。

所以说,尽管在人们的概念中商人和企业家不是那么容易区分,但人们也很清楚,不是每一位经商、从商或者有频繁商业行为的人都可以称为企业家。把商人和企业家区分开来的就是经济学家们一直在讨论的企业家精神。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企业家”定义最为经典。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毁灭性创新”,实现经济要素创新组合的人。和熊彼特一样,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就是创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创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

如果人们把社会对商人和对企业家的看法作比较,就可以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即冒险家和创新者。因此,在经济学里面,企业家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身份和职务。

而当代人们频繁讨论的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反而是次要的,主要是要企业家去照顾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企业社会责任也是为了通过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无疑,企业家界也涌现出不少企业家。但和西方比较,中国企业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多数企业侧重于现有技术的应用,而非创造新的技术;第二,企业家侧重于内部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外部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赚钱,赚更快、更多的钱。结果,中国原创性的技术少之又少。总体上,因为企业家没有强烈的使命感,企业不能提升自己,尤其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企业家自身也不能得到提升,仍然维持在“唯利是图”的商人水平。

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更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从传统到现代,人们在中国看到了商业模式的变化,但看不见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对西方社会而言的。这种或者其他的分类,的确表明西方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发生的巨大历史变化。而经济的变化又导致政治的变化,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这五种社会形态也是政治形态。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是质变还是量变呢?中国的经济结构肯定变了,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商业社会、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但主导商人的文化有没有变化?答案是显然的:变化并不大。直到今天,商人仍然是商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仍然鲜有。

企业家及其企业的目标仍然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它们没有公共目标,对社会和国家也没有多少使命感。简单地说,企业家缺少格局。有人说,中国的商人赚再多的钱也仍然是“穷人”,这并非没有道理。

不管如何,企业家仍然有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所面临的难以克服的瓶颈。如何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为企业家群体的产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仍然是中国改革所面临的最难的问题之一。

(来源:正和岛)

猜你喜欢

商人企业家群体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言而无信的商人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威尼斯商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商人求宿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