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解决”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思维图示的运用

2020-06-28林迎迎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核心素养

林迎迎

摘 要:“问题解决”是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思维图示符合学生求知基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致;能助力理解问题本质,开拓解问思路;有利于立足实践求解,帮助获得直接经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解决;思维图示

“问题解决”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实践创新”素养一个具体要点,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理念。“问题解决”指由一定情景引起,按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三个特征:接受性——愿意解决并具有解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障碍性——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深度思考才能解决;探究性——不可按照常规套路,需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想问”——思维图示符合学生求知基础,激发学习兴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主题的产生就应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捕捉动态生成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寻求解答兴致,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动手实践的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考问题时若能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情境,想法才能源源不绝。长期以来,大量研究也提出:思考问题时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情境,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利用绘制图示来客观解释、分析和表达自己所要阐述的意思,可以让思考更流畅合理,可激发更多创意想法,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图示”由美国著名思维教育专家David Hyerle在1988年开发,已被世界多国机构及个人证实可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将生活实际或大量信息进行可视化记录、分析、总结,在面临许多生活及学习的实际问题时,有效促使创意的产生,产生更合理高效的行动去解决问题。思维图示都是形象生动又简单易懂的基本图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学龄特点。当学生能借助一张张简单的直观图示感知到周围事物的特点或梳理出发展规律就更易引发对其探研的欲望,主动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才能保持求知的积极性,去追寻想探知的未解之谜,获得真知与能力的提升。

二、“可问”——思维图示助力理解问题本质,开拓解问思路

发现和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在探知过程中对获取到的信息能进行有效理解和分析,可自主通过各种形式应用经验和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但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大都缺乏此类经验基础。那就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能直观理解且便于操作的方法去尝试分析问题。

(一) 圆圈图——联系已知,打开思路

利用小学生喜欢涂涂画画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当已有知识经验与行动目标出现空缺时,可借助绘制结构图示拓展思路,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再生纸的美丽变身》活动,当学生思路受限,想不出把再生纸进行何种创意改变时,让学生画一个小圆圈,中间写上“纸”,外面画上一个大圈,往圈里写出大量与“纸”有关想法,再梳理提炼哪些内容适合用再生纸制作,不少创意设想在简单易画的“圆圈图”引导下自然而然产生了,学生也兴致高涨。

(二)树形图——归类整理,发现方法

问题有时是大量信息的聚集,使人无法思路清晰地找到解决的途径。一般应先用分类法归类整理信息,使大量繁杂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便于从中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认识具体事物或解决问题提供向导。“树形图”是基于分类法的思维图示,由主题、类别、项目构成,将大量信息根据需求分类,能直观地从中发现对应的处理方法,利于思路清晰有序,也利于在同类项中进行分析、比较、择优。如《制作再生纸》活动需要引导对制作再生纸的工具进行选择,利用“树形图”梳理列举各步骤所需物品,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最佳工具,也有利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或对比调换。

(三)括号图——分解思维,重建认知

人类思维本质决定了其具有分解性。分解思維,指将事物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合理分解,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将大事物分解为小事物,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各个击破,实现最终的目的。“括号图”是表示“整体——部分”关系的思维图示,适用对事物进行拆分。让我们既关注整体,也关注到内部组成部分,才能建立对事物全面客观的认识,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有助于分析具有复杂构造的事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理收纳小妙招》活动,指导利用“括号图”把书桌先分成几部分来观察,就很容易帮助学生“化整为散”,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部分进行重点思考可放置哪些物品,最终对物品进行有效收纳摆放。

三、“解问”——思维图示立足实践求解,获得直接经验

“问题解决”一般有四个步骤:界定问题(在特定情境中明确问题、分析要素)——提出解决策略——对解问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得出结论并评价。每个步骤都是基于前步骤的实际探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引导下一步的顺利开展,教师的机械讲授或直接提供意见对学生毫无益处,只有学生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及寻求解决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思维图示并非只用于分析问题阶段,而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主题生成时,借助绘制结构图示将发现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进行归纳分析;制定活动计划时,借助绘制结构图示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开展实践活动时,处于特定情境下,根据给定条件,借助绘制图示来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活动总结阶段,利用图示来进行梳理汇总能更直观完整地表述。

思维图示让学生不断深入事物内部,了解问题本质规律,知道生活中的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分析,并逐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助其面对此类问题时能更快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提出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达到“问题解决”素养不断得以发展和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0

[2]《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3]戴维·H·乔纳森《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核心素养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