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伪大师展”说不一般冯翊

2020-06-28

收藏·拍卖 2020年2期
关键词:草间特展芬奇

仍记得数年前,听闻在某商业中心举行西方大师作品展,顿感机遇难得,花去一百多元门票钱,不曾想收获的却是一场失望。通观展览,未见一件大师原作绘画,大部分只是复制性版画,唯一能称之为原作的是艺术家的手稿。如此“标题党”式的做法,只能无奈叹息:“不会再有下次。”但当这类展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商业机构甚至进入学术机构时,则不免开始担忧起来,也意识到这值得业界警惕,因为这已不仅涉及消费者的权益,更关系艺术界生态的良性发展。

乱象,雨后春笋般的“大师展”

自从2014年上海K11举办的“莫奈特展”引发观展热潮后,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商业机构开始纷纷将目光投向艺术展览。尤其是众多艺术大师带来的粉丝效应能为商业机构带来可观的流量。于是,在商机的驱动下,“文艺复兴三杰特展”“波普大师特展”“毕加索回顾展”等各种名目的艺术特展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通常,这些特展号称与海外机构合作,多件大师作品集中展示,并结合新媒体技术实现沉浸式观展体验等,可谓噱头十足。而动辄百元以上的票价,对于热衷追赶潮流的年轻人来说,可谓物超所值。不仅可以将购物、娱乐與观看艺术展览无缝连接,还可以亲临现场拍照打卡、体验炫目的场景,收获艺术熏陶的“成就感”。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发朋友圈、微博等渠道的扩散,又进一步加速展览的传播,让更多人趋之若骛,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展”。如此一来,商业性艺术展带来的可观收益让越来越多机构参与进来分上杯羹。

不过,在商业机构缺乏专业艺术顾问及策展团队的情况下,则会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策展专业力量的稀缺,做大众艺术展的机构如果没有海外资金、意识、渠道,所以势必会导致用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来做展览。随之而来的是展览水平参差不齐,乱象丛生。不少商业展侧重于以大师名头吸人眼球,实则挂羊头卖狗肉,所谓的大师原作实则只有一张手稿,甚至无一张大师原作展出,而是结合声光电的多媒体技术还原出来的3D影像,与宣传鼓吹的形成巨大落差。凡是以大师作为宣传噱头,在内容上注入过多水分,或展出内容与宣传不相符合的,这类误导消费者展览可暂且称之为“伪大师展”。

早在2015年,上海的“不朽的梵高”展在宣传中称:“35分钟,3000多幅画面,梵高的一生及其创作的杰出艺术作品将以多媒体影像形式展现”并以“颠覆传统”的理念闻名,然而,由于展出的并非梵高真迹,有不少买票进场的观众在参观后表示“不买账”,参观者认为花费100多元票价,不过看了一场多媒体展,不过,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的“梵高展”既完成了艺术普及和教育,这类多媒体技术撑起的“大师展”已属“业界良心”。

愈演愈烈的“伪大师展”,甚至出现一些商业机构故意采用低成本的“假展”来吸引客流,将赝品堂而皇之地公开展出,打着大师旗号辗转多个城市吸金。自然,捅到“马蜂窝”者很快出现,2018年10月,《日本经济新闻》爆出,在中国广州、上海、深圳等多座城市购物中心巡展的“草间弥生X村上隆藏品双联展”为充斥着赝品的“假展”,日媒对此形容为“闻所未闻的赝品展览会”。报道一出。艺术界一片哗然,舆论持续发酵。当事人草间弥生的官方表态指出这些展览的“展品”不仅为未经授权或假冒签名的赝品,还对草间弥生在国际间的品牌与信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声称此举侵犯了草间弥生著作权、国际品牌以及该财团权益,对此行为表示严厉谴责,并表示采取法律行动。

对于“草间弥生X村上隆藏品双联展”主办方这种侵权行为不仅缺乏道德意识,还严重侵犯艺术工作者的原创性与著作权益,只会自毁招牌,甚至“丢人丢到国外去”。

警惕,“伪大师展”攻占学术高地

如果说在商业机构打造的众多“伪大师展”让众多艺术专业者不屑,那么在高等艺术学府举行的商业展则具有说服力得多。2019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名为“达芬奇与他的艺术群体”的展览,就被该校毕业的一名专业人士在微博上爆出该展的达·芬奇真迹存疑,并称展览的达。芬奇与其学生和追随者的绘画作品技法拙劣。尽管央美美术馆官方称20件展品皆为私人收藏。除了四幅作品与达·芬奇有关外,其余皆由达·芬奇的艺术追随者创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几乎所有观众都是冲着达·芬奇来的。

在作品真伪遭到质疑后,央美美术馆官方表示此次属于交流展,作品真伪由意大利方负责,并称被质疑的达芬奇自画像获得意方80%专家的认可。显然,央美美术馆在策展时缺少独立的学术评价环节,并未作出自己的审核与筛选,而是选择完全信任对方提供的信息与概念。对此,艺术评论人梁克刚表示:“近年来国内开办的西方艺术展,大多是由一些商业机构做背后推手,促成国内外美术馆的合作,一些在高等艺术学府举办的商业展,出于成本考虑,收取一定门票费用以弥补办展支出也属情理之中。但学术高地举办商业展就需要保持警惕,在作品的来源、真伪上均要亲自仔细审核、鉴定真伪等,一旦出现纰漏,便会给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名誉损害。尤其是像达·芬奇这种项级大师作品的真伪向来最受争议,对于受争议的作品,学术机构应尽力避免,央美美术馆此次展览显然未能尽责。”

对于如何避免学术高地被“伪大师展”攻陷,梁克刚则进一步表示:“当前这一方面仍旧缺乏有效监管,艺术品真伪鉴别门槛较高,一般监管难以实施,故在此种情况下需要行业自律,而作为学术高地的美术馆、高等艺术学府则更需要尽力完善自身机制,在展览引进、作品审核等方面形成规范制度。”

慧眼,识破“文字游戏”

实际上,广泛出现的各种“伪大师展”已对业界生态带来恶劣影响,不仅影响了艺术家声誉,也损害了参观者的权益,后者花了钱,并未看到货真价实的作品,还有可能被蒙在鼓里,接受的可能是假画的“艺术熏陶”,这样显然对高雅艺术的传播起到了消极作用。那么,如何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才能不为各类拙劣的“伪大师展”所“套路”?

首先,但凡是大师作品,往往收藏在大型、顶尖艺术机构手中,而一场展览的海报会标识该展的主办方、合作方等信息,所以一定要首先了解作品提供方的信息,包括其背景是否知名,是否具有一定收藏实力等;其次,多关注国内国立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动态,而通常来说,越是水平高的国外展览方,越会选择与国内项尖的艺术机构合办展览。一方面,强强联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学术机构具备专业的学术团队与策划能力,还拥有条件更好的展陈空间。

而在商业机构举行的“大师展”,要辨别其是否值得一看,从其官方放出的宣传中也往往能找出蛛丝马迹。“伪大师展”往往还在文字表述上含糊其辞,声称将展出某某大师原作,但原作并不等于佳作,再者,还要仔细斟酌主办方关于“原作”的表述,如果是艺术大师具有代表性的原作,一般会列出该作品的名称,如无,则可能展出某某大师的手稿、素描等,因为这些也属于大师的原作。

也有一些“伪大师展”会采取“展出某某大师作品”这样的表述,同样需要分析其详细的表述,因为“作品”往往有可能是结合多媒体技术还原的画像,也有可能是某大师作品的复制性版画。

以上文所述的“草间弥生X村上隆藏品双联展”为例,展览标题含有“藏品”二字,实则表明这并非两位艺术大师的双个展,而是所谓“藏品展”,而“藏品”就可解释为某人或某机构收藏的草间弥生与村上隆作品。另外,这一展览在重庆展出时,官方表述为:“将展现草间弥生和村上隆这两位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日本现代艺术家的25幅作品,涵盖原版版画、油画、水彩等艺术形式……”这里仅仅轻描淡写地说是“作品”,而下一旬“涵盖原版版画、油画、水彩等艺术形式”则可以理解为展览涵盖这些艺术门类的作品,但不定是两位艺术大师亲手所作。

针对“假展”事件,草间弥生本人曾表示:“听说很多人以为是我作品的展览会而造访,我感到很吃惊。我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艺术创造,我的作品却被人掠夺并以错误的方式进入大家的视野,真是遗憾。中国的诸位,以及全世界的诸位,请马上停止这种赝品展览会。请用自己的眼睛直接观看我的艺术的真正面貌。我诚恳地希望我们可以渡过这些难关并联手成就个伟大世界,我衷心为此祈祷。”

所以,要识破“伪大师展”实则不难,只要多留意,多搜寻相关资料即可。只有当越来越多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后,不再一味盲目崇拜大师,而更多关注展览自身的策划、内容以及观众互动等方面,那么,以各种大师为噱头的展览也自然失去市场,不复生存的土壤。

当然,以当前的展览机制仍将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短期内也无法杜绝,只能依靠艺术展览机构、策展人、艺术家的自律以及社会机制的淘汰来实现。中国需要尽快建立自己在展览机制方面的规则,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促进展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猜你喜欢

草间特展芬奇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草间情话
乾隆重臣刘峨故里寻古
走进草间弥生圆点万花筒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三)
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二)
特展的现在和未来
特展的草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