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印收藏“冷指南”
2020-06-28无眼者
无眼者
当下珠饰收藏群体中最火的门类当然属“印珠”无疑。“印珠”顾名思义,指那些能作为珠子佩戴使用的印章,虽然并非科学严谨的定义,但坊间流传已久、约定俗成。它们既拥有珠子的精巧和装饰陸,又带有古代文明的“烙印”,是比寻常古珠更为有趣的收藏品。
萨珊印珠指的是萨珊波斯帝国(224-651)存续期间使用的印章,而所谓“印珠”最早为人熟知的便是此类。不过一些关于它的“冷”知识,大多数人则不一定了解,甚至在市场和书上也不一定能学到,稍作学习对于收藏鉴赏会有所裨益。
萨珊“王印”,内有门道
首先要澄清下萨珊波斯时期的“王”。萨珊波斯是帝制,全国划分一些行省,首脑为总督。另则有些属国有封王,多为皇亲,唯个别的自治领,如亚美尼亚,有自己的藩王,但是在用印上基本也模仿萨珊波斯。而此处主要讨论的便是皇家用印,属国和自治领的“王印”则可以类比。
框定了讨论范围,接下来就好说了,所谓“王印”简单来说分三种:官印、私印和闲章。
首先,皇族身份本身不是官职,但是大部分皇族都有自己的官职(比如内阁大臣),所以他们的官印也就是对应官职的官印,不过这个不在本文范围内了。有趣的是,一些皇族身份也有对应的“官印”,比如萨珊皇帝的“帝印”,不过这种印的用途至今并未厘清,或许只限于宫廷中使用,或者可能是发布最高政令的凭据。
市场坊间往往有自称“王印”或“帝印”者,其实多为罔谬。据目前所知,存世发表过的唯一一件“帝印”来自科威特阿尔萨巴赫王室收藏(2018年故宫《铭心撷珍》大展的古代部分展品即由该收藏提供)。当然也不是外国的花儿香,笔者在伦敦一家古董大行处也曾见过两件所谓“帝印”,其中一件可能是私印,另一件则显然是仿制品。
此处展示的一个例证则来自佳士得,不过是块带有“帝印”的大泥巴——封泥。(图1)
熟悉萨珊钱币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帝印”的纹饰和钱币上非常接近:铭文较钱币更为详细,各类抬头包括官职(王中之王)、名字、家系一个不少。尤其是冠式,和钱币上完全如出一辙。阿尔萨巴赫收藏中的那件同理,因此或可以推断“帝印”和该皇帝的钱币必然相契合。
阿尔萨巴赫收藏中还有一件属国的“王印”,其制式和“帝印”相似,尺寸略小,冠式则是萨珊贵族中流行的圆帽,在高级官印上很常见,铭文则细数其所辖。藩王视为一种官职,却是没有问题。
再说私印,除炫耀外,此类印章有何实用功能同样令人疑惑。也或许它们是令“见者肃立”的身份标签。无论如何,存世的皇帝私印确有其物,如大英博物馆所藏某巴赫兰皇帝的戒面——没有铭文,不过人物的冠式透露出它是确凿无疑的帝王之物。(图3)
至于闲章,则多为自勉或怡情用。萨珊皇帝使用闲章的证据源自阿拉伯人的记载,据说有胆大者刨开了库思老皇帝的棺材。见其面貌栩栩如生,手上戴着数枚戒指,上写警句格言。不过这种记录只是零星出现,加上此类印其他身份亦可使用,萨珊又无印谱流传,要——对应属实难于登天。
形制有别
萨珊印珠,坊间多见为半球形,也有一些变体如半磨盘、半算盘、戒圈等等……除此之外,镶嵌用的印记戒面也不少见,平面凸面球面均有。(图4、图5)
上述的帝印封泥,其印戳部分的直径超过8cm,它是用什么样的印章印出来的呢?下面这件封泥上的印戳,直径也在5cn以上,且印面周边明显有一条光滑的、没有纹饰的边缘。它又是什么样的印章印出来的呢?(图6)
坊间可见的半球印一般直径也就是在3cm以下,极端大者也极少有5cm。而常见的戒面印就更为细小了。不过,大英博物馆等大型收藏中倒是可以找到个别尺寸巨大的“戒面”印,它们显然不能真的作为戒面佩戴,而且有个共同点——都是高级官印和皇族“官印”。(图7)
所谓“高级官印”一般由宫廷的重要官员、大将军或穆贝德(高级祭司)拥有,和皇族“官印”类似,迄今为止存世的均为大尺寸的“戒面”,但原有的镶嵌并无存世者,不过可以推测它们都镶嵌了金属的柄,“戒面”周边也有厚厚的包镶——印戳上光滑的边缘带就是包镶部分留下的。然而,这些印章极可能并不作为首饰佩戴,而只是一件华丽的手持平面印。其实和萨珊波斯同时期,隋唐中原的官印就是手持平面印,只不过是整体铸造的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些极少见的形制,比如滚筒、塔形印等。(图8)
尺寸,不能盲从“十大九不亏”
有不少人常困惑萨珊印珠通常有多大,也有所谓资深玩家曾宣称“不过二(2cm)”的萨珊印珠不够“品级”。萨珊印珠的品级和尺寸的关系是否真的和其他不少古董收藏品类样,十大九不亏呢?
有人统计过一位伊朗大藏家的萨珊印珠。平均在1.5cm左右。收藏家的确都喜欢大尺寸印珠,但是绝非大就是好,如著名的就是“盖约马德”印珠,有些尺寸超过3cm的,连孔都不打,底下的雕刻功夫也就是寥寥数条直线。
前述高级官印确实都是大尺寸印珠,尺寸基本在3cm以上,皇族和将军的均超过5cm。它们也是萨珊印珠里尺寸最大的类型(其实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算“印珠”了,因为没法佩戴)。
如果再放宽一些标准,把不作为印章用途的那些萨珊宝石雕刻也算进去。那么单件最大的萨珊印珠就是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件凸雕了。(图10)
这件凸雕描绘了两位骑士的战斗,尺寸超过10cm,无愧萨珊第一大。印面描绘的其实足萨珊皇帝沙普尔生擒罗马皇帝瓦雷良的“幻想”场景(事实是瓦雷良打输了仗,被诓去萨珊大营和谈,然后被俘虏)。这是一枚“纪念章”,雕刻师显然是罗马工匠,当时罗马的很多凸雕就是作为摆件的,多尺寸雄伟者。
至于一般的半球印,尺寸通常不会超过3cm,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前面提到的“盖约马德”印和地方官的官印。(图11)
和高级官印不同,地方官的官印都是只有铭文没有图像的半球印,印面周边往往饰连珠纹,其直径多在2cm以上,甚至超过4cm,尤其是封泥上留下了不少大家伙的“印跡”。
所以,“十大九不亏”是没错,不过还是要看功能和工艺水准。
古人如何佩戴萨珊印珠?
中东盗掘之风,自古有之,而19世纪后犹盛,盗掘之风猖獗之下造成了两个问题:
首先,“传世”的萨珊印珠为后世人镶嵌,式样多五花八门——阿拉伯式、拜占庭式、欧式、美式、中式等;其次,贵金属的镶嵌材料常被重新熔炼,艰难幸存的“原装”镶嵌多朴素,不能说明问题。不过根据残存的浮雕、钱币、银盘装饰等资料,我们至少可以知道萨珊人会把印珠当挂坠和戒指。(图12)
收藏界所谓“指环形印珠”,也就是一些孔特别大像个环子一样的印珠。此名其实并不准确,这些“环子”的内圈直径大部分在2cm以下,很多只有1.5cm,很多其实还是当挂坠用的。(图13)
萨珊的用印
用印制度的问题过于复杂,甚至能单独成书,不过此处捡段截说。萨珊印珠按用途分两种:用作印章与不用作印章的。
先论不作印章的那些。闲章或者纯装饰的自不用多说,余下还有一类较为特别,通常用于驱邪、镇宅。通灵。降神等,或曰“给鬼神看的”,外国人叫“巫术印”。其实就是护身符的一种。比如刚卯、严卯,波斯人还把这类印做成戒面。最常见的“巫术印”是前面提过几次的“盖约马德”印。描绘的是一位毛人和一条狗。所谓“盖约马德”是拜火教中人类始祖的名字,但是这一题材最近的学者考证认为是恶魔的形象。(图14)
另则,区别纯装饰的“印珠”的一个方法是可以看字是正刻还是倒刻的。
再論作印章的那些。这类自然可以参考封泥上的情况。在成堆的盗掘和出土的萨珊封泥里,可以稍微找到一些规律。比如通常来说都会有一个主章的印戳,尺寸特大,雕刻也很深,往往带有铭文,有一些是高级官员或者地方官的用印,也有大型的族徽印(可能为家主所用)。有时会出现两到三个主章的情况(参看图11)。主章可能是主事人,也可能只是监督者的角色。(图15)
主章周边通常会有零到多个小印章,但是小印章多数没有铭文,其用途很难揣测。或许为说明封泥用途的补章,或许为见证人、参与者的私章等。有些比较特别的封泥上会出现几十个大小不同的印章,但没有主章。这些封泥的用途至今也是个谜。总之,关于用印制度的研究还在进展中,能说的并不多。
萨珊印珠的分布地域
萨珊王朝稳定控制的地方包括两河流域、伊朗、安纳托利亚东部等。另外对东西方都有阶段性的影响。
先说东方,在萨珊波斯兴起前,贵霜、“白匈奴”等多个游牧民族在中亚兴盛一时,还有在中亚做了千年生意的粟特人等,都在某个时期受到过萨珊波斯的文化影响,也有使用萨珊印珠的记录。有趣的是,萨珊波斯对整个中亚产生影响的时期,在政治或军事上却并没有完全控制中亚,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波斯文化的辐射力。
在帝国的西面,波斯曾数次入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并且一度打下过埃及。不过由于顽固势力——拜占庭帝国的影响力,萨珊印珠反而不是很流行。
不管影响小或大,萨珊印珠上还是留下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们的面容。这也是收藏萨珊印珠之大趣味。(图16)
经典萨珊印珠观摩指南
要看萨珊印珠,首选自然是大英博物馆,官方收藏数量来说首屈一指了,高级官印和地方官印的数量也是翘楚。还有大英博物馆德尔萨珊印图录,在这一领域可谓经典,为后世许多著作效仿。大英博物馆有一批非常特别的萨珊印珠,均出土于我国新疆,由著名中亚古文字学家霍恩累收藏并捐赠,遗憾的是仅展出极少数,其详细信息可以在博物馆网站上找到。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萨珊藏品不算太多,也不够精美,但是他们有一批重要的收藏品——出土于波斯波利斯附近的一个要塞遗址的萨珊印珠,在这个考古出土比例极低的古物门类中颇为难得。
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萨珊印珠的数量无法和大英博物馆媲美,但有一件“沙普尔爱妃”印,以及“尺寸最大”的萨珊浮雕,其他还有不少重要藏品。
相比欧美的博物馆,伊朗、沙特、阿联酋等中东的国家级博物馆藏品反而有点“寒酸”,不过中东的私人收藏绝不简单,如前文提到的阿尔萨巴赫王室收藏,以及伊朗的萨伊德收藏(遗憾的是今已流散)等。
总的来说,萨珊印珠传世数量较大,考古出土少,因此博物馆入藏率不高,因此既可以在一些大型博物馆中观赏,也有机会接触甚至人手国内外专业收藏的精品,是个较为“亲民”的品类,但是近年来盗掘出土量增多,需要谨慎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