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海概论“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探索

2020-06-28郑尚龙杨神化曹宝根

关键词:概论航海专业课程

郑尚龙,杨神化,曹宝根

(1.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集美大学教务处,福建 厦门 361021)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思想素养、社会文化等方面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在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存在着普遍性人为的“割裂剥离”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载体功能和专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上,缺少对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理念引领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正确认识以及将两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贯穿融合的职责意识;二是教师的思政能力上,自身德育水平在与时俱进的完善提升方面缺少主观意识、积极能动性,以及开展专业课程思政能力上缺少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三是学科的培养方案上,思政教育的实际执行情况、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既定目标要求存在着一定现实差距,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与思政元素并未得到充分系统挖掘和有效教学运用;四是教学的管理上,缺少对专业课程教师思政教育的开展情况、思政能力、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长期有效跟踪、监督、评价、奖惩的完善机制和健全制度。这些现象和问题归根结底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全树立起来,致使专业课程的德育思政存在“脱钩”及“两张皮”现象,从而未能实现敦促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由单一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双向融合发展的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推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根本政策和原则指导,要求专业课程教师清楚认识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与重点方向,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渠道功能与专业优势,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贯彻落实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强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解决高校贯彻落实“三全十育人”教育方针的最后一公里问题[2]。

为认真贯彻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效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2019年4月集美大学出台了《集美大学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通知》,明确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为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改革以及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学校特邀课程思政的名师专家举办系列“课程思政”培训讲座,并组织课程思政工作坊、交流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大赛等活动。笔者通过期间参与线上线下“课程思政”的系统学习以及教师间研讨交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改革策略、教学方法、思政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与提高,结合对“课程思政”的整体理解与实践感悟,以海上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程“航海概论”为例,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与思路、“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促进更加深入探索和有效实践航海概论“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改革。

一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与思路

海上交通运输是以船舶、港口、航道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为核心的系统工程,航海概论作为海上交通运输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介绍船舶基础知识,航海基本理论,船舶与人员管理等方面航海知识。课程内容包含有船舶概念分类与性能、航海基础知识、航海气象、潮汐潮流、船舶通信、船舶定位、航行方法、船舶操纵与避碰、船舶管理以及船员职责与管理等相关知识[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系统构建海上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框架与知识体系,加强海上交通运输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同时促使学生对船舶与航海文化的了解以及增进海洋意识的培养,更是其它专业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航海概论课程是海上交通运输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思政课程教学,受传统教育及考核模式的影响,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精神、人文品格与思想政治等方面培养。在当前海上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中就存在着专业理解模糊,职业思想不稳,对国家大事关注热度不足,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现象,且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具有较高国际化和较强涉外性,其个人日常言行举止会折射反映着国家力量与民族形象[4]。因此,在当前“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渠道、新模式背景下,航海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学科德育、课程思政非常必要,既是国家法律文件和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航海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方向,更是引领学生增强海运强国战略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同时,在航海概论课程内容中,相关专业领域涉及面大、知识涵盖面广,蕴含较为丰富的德育素材和思政元素,且内容特点、课程性质、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

因此,在航海概论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一段渠”的思政功能,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有意识、针对性地深入挖掘、系统梳理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内涵与思政元素,并秉承“细处入口,以小见大,融入无声”的教学思路,思政层次上从专业客观认识、正确职业规划、延承海运精神,到海运强国战略意识、爱岗爱国情怀以及新时代使命感。每个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应做到无缝衔接、不刻意、不空洞,专业理论知识和德育思政元素隐性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满足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实现全方位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课程专业目标:面向海上交通运输专业学生讲授船舶基本常识与航行性能,航海基本理论,包括地理坐标、方位距离、航向航速、助航物标及航海图书等,海上天气海况、潮汐潮流及其对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船舶海上通信、导航、定位及航行方法;船舶操纵原理与海上避碰规则;船舶管理的国际公约条款、法律法规,船员职责与管理等方面内容。通过该课程内容系统学习,使学生对船舶概念、海上航行、安全管理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交通运输过程中生产、经营和管理各环节所必备的航海知识,培养学生从航海理论知识和海运行业特色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交通运输专业其它必修课程学习以及及学生未来工作实践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目标:在学生学习航海概论课程内容知识的同时,通过德育思政潜移默化的滋润,增强专业认识,提高职业认同感,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传承“乘风破浪,不畏艰险,同舟共济”的航海精神,树立符合国家海运强国战略的奋斗目标与理想抱负,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形成新时代背景下的责任与使命感,激发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内动力。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尚品格、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强、人文素养高、政治思想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国家海洋战略需求的复合型海运人才。

二 “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根据航海概论课程具有内容基础性强,航海领域涉及多,知识涵盖面广等特点,为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德育素材和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知识点针对性地融合德育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可行有效地利用一张图片、一段故事、一个案例或一则热点新闻作为“药引”进行导引切入、分享讨论、提炼总结。在不增加课程学时、不改变课程性质、不减少专业知识讲授的前提下,使航海概论的思政元素悄声自然融入,与课程内容和谐衔接。以邱志雄主编的《航海概论》为例,表1为航海概论课程部分“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表1 航海概论“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续表1 航海概论“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三 “课程思政”融合教育改革方法

(一)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树立“课程思政”理念

以往航海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一般围绕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思想教育归类为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的“一亩三分地”,从而忽视德育思政教育在航海概论课程教学各环节中的要求,且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时对兼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观意识和积极能动性。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举措[5]。专业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与主导者,是有效贯彻“课程思政”的主要力量与关键环节,首先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加强课程思政理念,提高育人意识,转变教学方法,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程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应实现的育人目标,专业知识传播和学生灵魂塑造都属于专业教师不可分割的岗位职责。思想牵引着人们行为方式与情感方法,教学观念的改变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是有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前提与条件。所以要求教师在面对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应深入思考、提高认识、统一理念、应势而动,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理念引领有效融洽结合,将教书与育人的职责始终落实贯彻到课堂教学当中,践行课程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育人目标[6]。

(二)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培养“课程思政”能力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思维形象会深深影响着学生,尤其对专业职业的认识理解,治学态度与职业精神上的情感评价,有时甚至会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专业课程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导师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水平与丰富专业实践能力,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更是实施“课程思政”成效与否的关键性因素。身教胜于言教,高尚行为本身就具感染力和思政引领效果,所以教师要由日常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勤、备课、讲学、互动等局部细节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形象、职业修养、品格品质与个人魅力,行为上展现出矩步方行、温文儒雅、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等积极正面人生态度给予学生率先垂范。

此外,教师应避免为思政而思政,刻意嫁接、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等伪思政,应分析自身专业课程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学情现况,将具有专业特色、针对性强的德育素材和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效融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无缝对接、悄然融合以达到浑然天成、不留痕迹、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思政效果。通过“课程思政”专家讲座、线上网络思政课程学习、课程组讨论交流及集体备课等途径方式,不断汲取营养,充电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将所学习“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改革途径、融合方法结合专业课程实际特点转化为“课程思政”实际应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以逐步提高能力,积累经验。

同时,学校应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和实施细则,采取学校统一部署,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逐级严格管理模式;完善教师思政培训与发展制度,通过邀请校外“课程思政”专家开展思政教学讲座,举办工作坊、“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公开课、优秀“课程思政”教案设计大赛等活动,为专业课程教师搭建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的学习平台与交流渠道,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主观意识以及课堂思政能力水平;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有效奖励机制,以激发教师投入课程思政的内心激情与主观能动性,促进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逐步推动所有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教师统一思想、同步行动,形成整体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氛围。

(三)深研专业课程内容,科学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课程是基础。从专业课程内容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与专业知识完美融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专业课程教师首先应立足专业课程内容,分析课程性质特点,深研知识点内在逻辑,积累外延通识知识,结合学生学习与思想现况,才可能系统梳理针对性强的德育素材与思政元素。

科学“挖掘”是起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综合探索,挖掘课程蕴含思政元素,通过课程组教师共同探讨、集体备课、教学反馈等方式,梳理整合课程中所隐含的针对性强且可行有效思政元素。“融入”是落脚点,要求契合度高,

根据不同章节内容,不同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育人点,并且教师应从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以及外延“课程思政”素材先行认识、先受教育,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自然接受并产生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合力作用,从而推动课程围绕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折射新思想,彰显价值观,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为保障“课程思政”教学的长期、科学、有效开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保障和督促机制,切实贯穿和落实到教学每个环节。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载体,首先从课程教学材料源头抓起,课程组教师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合理教学方案,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通过开展课程组集体备课,展开教学经验交流、博采众长、梳理融合形成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航海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支撑材料。从而实现该“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的材料完整,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实践有效并始终贯穿于课程人才培养体系。

为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教师需结合需因地制宜地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风格多样化,提高思政效果。相比传统的直白讲述和枯燥文字,可通过收集整理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新闻等素材,在课堂中通过图像呈现、数据比对及案例分析,结合探究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得更为形象生动、立体真实,触动感染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隐性“课程思政”教育的兴趣和效果。例如,航海概论课程讲解科考船时可以播放“雪龙2”号首航热点新闻,结合我国破冰船发展背景、历史以及“雪龙2”号船舶性能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船舶建造和极地科考领域的突飞猛进发展和巨大科研成果。同时呈现出“集大人”在“雪龙2”号首航时合影,船长、两名大副都毕业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其中学院教师周建文担任驾驶人员,通过身边熟悉人物更能感受到面对极地恶劣天气海况条件下,航海学子心怀的时代责任感、职业热爱、崇高信念,以及为国家科考事业所展现不畏困难的航海精神与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

还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网上网下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建设合为一体[7]。例如建立课程微信群、QQ群等方式作为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和新平台,将行业动态信息、热点新闻等素材发送群里供学生课余知识学习,课外素质拓展,也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和优化。教师定期制定相关专业或职业主题供学生们进行脑机激荡、思考交流,以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提高专业课程兴趣,从而增强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探索实践与改革途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坚定思政理念,充分认识并理解课程教学各环节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与时代需求;明确教师职责,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新时代价值理念引领有效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需求基础上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概论航海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大航海争霸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航海博物馆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