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28

河西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中药材药材

梁 淑 贞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河西走廊是祖国西部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气候寒冷干燥,冬冷夏热多风沙,光照充足.历史时期气候亦寒冷干燥多沙,如甘州“山近四时常见雪,地寒终岁不闻雷”①,沙州因境内多黄沙命名,且盛夏夜晚亦肃肃常寒,鲜有降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据统计“可作为中草药的品种有600多种,绝大部分为国家药典颁布可入药的品种”②.

当今社会中药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亟待提升,加之中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使中药材资源不足问题尤为突出,充分合理地利用中药材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界关于历史时期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阙如,本文拟从地方志、本草著作、敦煌宝藏等典籍中整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的利用形式,以期理清七至十九世纪干旱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利用方式,为当今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思路与参考.

1 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

中药材资源在古代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解除病痛,还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亦是商品交易和土贡的重要物品.

1.1 药用价值

中药材,毋庸置疑,其主要作用是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的病症疼痛.河西走廊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首先被医药学家开发利用.中药材治病救人之功能具体体现在每种药材的药效及古代医生所开药方上.

如甘草历来为河西走廊道地药材,被称为“国之药老”.据《本草纲目》载,其根、稍、头皆可入药:根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稍“生用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玄胡索、苦楝子尤妙”、头“生用能行足厥阴、阳明二经污浊之血,消肿导毒”③.甘草无毒,久服多服不伤人,可延年益寿,除自身有主治功效,在大多药方中有参与,固有十方九甘之说法.又如锁阳出肃州,“主大补阴气,益精血利大便虚,人便结燥者啖之可带苁蓉煮粥弥佳”④,道出锁阳之功效.再如枸杞以甘州者为绝品,“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不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便”⑤.以一知万,不同中药材具有不同功效,这些均为古代医药学家所探究记录,体现中药材资源的药用价值.

除此,中药材的药用价值还体现在药方上,中医药方注重对症下药,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医方.《敦煌宝藏》中收录不少医方药方⑥,是古代人民利用中药材治愈病患的珍贵史料,现仅摘录其中一例:

S·1467⑦《医方》载:

疗盧癣性热咳嗽久为骨蒸极验方 柴胡四两、白术三两、枳皮三两

疗人患骨蒸疗在脚胵上生者方 取藜芦、酢浆涂之

疗□⑧尸骨蒸疮在脚蜀柒九至之渐变并小儿性热方 恒山二两、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牡历二两、蜀柒一两、大黄三两、黄岑二两

疗骨蒸下利方力酌方 苦参三两、青葙二两

疗骨蒸以骨汁淋方 枯朽、桃皮三大对、柳皮三大升、枯棘□大升、断伏连二匙

疗髓虚方 羌活二两、芎二两、人参四两、枣肉一升研为末、大麻二升、羊髓一升、牛髓一升

文书载疗骨蒸诸方与疗髓虚方.根据骨蒸的不同病症有不同医方,如疗卢癣、咳嗽引起的骨蒸,需柴胡、白术、枳皮三种药材各一定量;脚胵生骨蒸,涂藜芦、酢浆;若想骨蒸下利,苦参、青葙即可.疗髓虚则需羌活、芎䓖各二两,人参四两,枣肉末和牛羊髓各一升,大麻二升.

史籍对河西走廊道地药材药效的记录和医方的收载,无不体现历史时期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最主要的利用方式——解除病痛.

1.2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媒介

河西走廊自古就有很多民族繁衍生息,民族间互相交往贯穿历史始末,其中“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内容,交融是本质”⑨,民族交往交流的内容丰富,中药材的引种、中药材参与商品贸易、中药材充当土贡物品等都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

中药材的引种始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通过式传播是经由河西走廊所进行的物质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⑩.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各国一些植物种子引进中国,其中不乏中药材品种.《本草纲目》卷二十三言:“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葡萄、苜蓿原亦大宛所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年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11].蒲陶即葡萄,大宛用作葡萄酒,是财富的象征,苜蓿本为马之食料,被引入后本草著作将此二种录入中药材之列.红花,具有药用、染色等效,大蒜现已为烹饪必备,常食可提高免疫力,均为张骞“得种于西域”[12].由上文可知,胡麻、葡萄、苜蓿、红花、大蒜等均为张骞通西域带回之异域物种,亦是民族间物资交流之重要体现.河西走廊是这些物种进入中原的必经之道,对这些物种试种的首先选择.

中药材以物品或商品的形式参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如唐代河西地区土贡物品中以药材居多,后文有详细叙述,此处不再赘述.河西走廊与西域、中亚、南亚以及欧洲有密切的经济联系,是西域与中原进行药材贸易的纽带,内地药材亦经河西运销至新疆各地,如镇番县地“枸杞、苁蓉有就近销行者,有驼运至陕西直隶各省销行者,锁阳出产无多故罕有运外销售者.京货、洋货、广货自北京、天津运至本境,销售者数”[13],枸杞、苁蓉和甘草是区内著名特色药材,枸杞、苁蓉远销陕西各省,锁阳囿于产量少罕有运外者,京货、洋货、广货自北京、天津运至镇番进行销售.高台药材“远若新陕近则甘凉肃皆取给焉,比年以来如羌活、大黄、苁蓉、黄柏、甘草等驮运出境,动数百擔洵天然利源土产之大宗也.”[14]药材流通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物质,中药材进一步充实民族交流的内涵与形式,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1.3 商品交易物资

中药材在古代经济生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经济贸易活动中重要的交易商品.河西走廊著名药材如羌活、大黄、苁蓉、黄柏、甘草、麝香、鹿茸等参与商品交易活动且成为交易之大宗.

据史料载,河西走廊中药材参与商品交易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著名医学家陶隐居云:“雄黄始以齐初凉州互市,微有所得,将至都下”[15],指出雄黄南朝齐时在河西走廊参与互市,后因利润可观,范围逐步扩大.自此之后,中药材一直是商品交易的重要物资.如隋代张掖成为河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西北对外贸易的窗口,商人云集商业活跃.宋时,西蕃商人以河西道地药材胡桐泪为货进行交易.至此,参与商品交易的药材基本为原材料,鲜有加工.自元代始,河西走廊出现加工后参与商品交易的药材且交易中存在作伪现象,后代更甚,如河西地区人们待葡萄成熟将其采下经过一定工艺制成葡萄干,货之四方;罂子桐待到成熟收子制成为油货之;绿矾形成不易“货者多杂以沙土为块”[16],药材中杂以沙土以假乱真,虽会增加利润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影响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清代中叶河西药材交易活动非常活跃,河西走廊一度成为药材贸易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如临泽“药材以苁蓉、甘草为大宗”[17];镇番县甘草成为药材交易之大宗;东乐县居民将麝香、鹿茸作为可以交易的货物;鹿茸“南山番民多取以出售”[18].中药材参与商品贸易的实例枚不胜举,唐至清代中药材在经济交易中的地位及数量骎骎日上.

河西走廊地区将药材作为货物参与买卖,一方面充实经济活动的内容,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对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作为货物进行售卖的物品一般为一地所特有或独佳的产品,河西走廊被用作商品的中药材资源多为本区道地产品,验证了本草著作对河西走廊道地药材记载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1.4 土贡物品

土贡制度是历代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权利博弈和进行交流的一种传统方式,经历了萌芽、发展、完备、走向灭亡的漫长历史过程,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土贡主要是地方政权以朝贡形式进献土产于中央王朝以示服从和衷心,是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政治权威的象征.

唐代河西地区贡品以药材居多.据相关史料统计唐代河西地区土贡物品如下:

表4-1 唐代河西地区土贡物品表

由表可知,不同史籍对唐代凉、甘、肃、瓜、沙州土贡物品的记录不尽相同.凉州差异最大且仅《新唐书》中有药材芎,甘州药材较多,有麝香、枸杞、冬柰、白柰4种,肉苁蓉、百脉根一直为肃州土贡,黄矾、绛矾、绿矾均为矾石之类,与胡桐律(即胡桐泪)为瓜州土贡,沙州土贡差别较大,麝香、黄矾、石膏、羖羊角均被收入.尽管对唐代土贡物品的记录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其中以药材居多.

自张义潮收复河西而后中原多不经略,作为地方政权,为与中原王朝保持联系并取得后盾保障,不得不依赖进献土产这种方式来维持,敦煌文书S·4398[23]《曹元忠献硇砂状》记载了归义军节度使进贡硇砂的情况:

新授归义军节度观祭留□□禄大夫检枚可空兼中央大夫谯县開国男食

邑三百□□

硇砂壹拾斤

右件砂诚非异玩实愧珎纎冒渎台嚴无任战越之至谨差步军教练使兼为

御史中丞梁□通茅谨随状

献到望俯赐

容纳谨録状上

□件状如前谨县

天福十四年五月日新授归义军节度观察留□□禄大夫检枚可空兼中央

大夫谯县开国男食邑三百□□

曹元忠为五代十国末宋初归义军的一任节度使,以上为贡硇砂十斤之文书,硇砂是河西走廊道地药材.

西夏建国前经常向宋朝进贡土产,“先朝,西夏持师子来献,使人兼贡葡萄”[24].辽国势力崛起后,西夏国又向辽进贡“细马二十匹,粗马四十匹,驼一百绮,绵二百匹织成棉被褥五合,苁蓉、甘石、石井盐各一千斤,沙狐皮一千张,兔鹘五只,犬子十只”[25]以示友好,除此,甘州、沙州、凉州进贡方物硇砂等为保一方安宁.

元代肃州药产“杏核仁甘,元人用为贡”[26].明代土贡药物数量有很大变化,“永乐年间,宫廷用药仅为5·55万斤,但是到嘉靖、万历年间,用药激增到了26·42万斤和24·96万斤,为永乐年间的五倍之多.”[27]降及清代,土贡包括药材数量减少且成为惩治官员的工具. 当时“土贡较唐制不过十存一二而已”[28],乾隆年间甘肃省州县任职官员陈辉祖、闵鄂元捏造灾害冒领赈济,为惩罚其贪赃枉法,帝因其尚属能事只是降低官阶,然谕“嗣后,陈辉祖、闵鹗元俱不许呈进贡物,如陈辉祖等仍前奏进贡品,即行驳回,不必转为呈进.”[29]嘉庆继承乾隆之政策,除宫廷必需品外不再准许进献.道光年间“仍照例呈进土贡……务当比照从前酌加核减”.清代土贡物品减少且药材记载阙如,与此时封建制度已走向衰亡相呼应,亦与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息息相关.

河西走廊道地药材作为土贡物品由来已久.唐代本区道地药材在朝贡物品中占大多数,其后道地药材亦是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地方州县进献土产于宫廷,满足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绝对权威,保证双方关系良好的发展态势,进而维持地区稳定.另一方面,土贡制度无形中为河西走廊道地药材做了宣传,促进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2 其它价值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社会,除上文所述的主要利用方式外,中药材资源还是佛教传播教义的重要内容,是美容养颜的佳品,是重要的生活物资和景观种植的不二选择.

2.1 佛教传播教义的工具

佛教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印度,后经传播逐步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智计百出,在传播的众多方式中,中药材亦被列入其中.以中药材作为工具应该更能事半功倍,这源于中药材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必不可少且易于为普通大众接受的特征.

敦煌文书北4977—5003号,北5004—5072号皆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药草喻品经》,数量庞大,文中仅摘录北4977号[30]《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至化城喻品第七》部分经文如下:

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

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之蒙润各得生

……

何法念以何法忍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却有如来如实见之明

了无閡如彼卉花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

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

……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惠云含润 电光晃耀 雷声远震 令众悦务

日光掩蔽 地上清凉 叆气垂山 如可承榄

其雨普寺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帅主充洽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蒲桃 雨之所润 无不豊之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云所生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蘲枝叶 华菓光色 一两所及 皆得鲜泽

如其體相 尘谷大小 所润是一 而□□茂

佛尔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处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雨之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 枯燎众生 皆令离菩 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本文书认为经文用药草喻品,一切卉木包括药草为佛教普度的对象,诸药草种性相异,可在云雨滋润下各自生存.佛教出现于世,犹如云雨,滋润众生,远离苦难得安逸乐、涅槃乐.

P·2637[31]《药方书》载:

观音菩萨最胜妙香丸法 尔时观世音菩萨告大梵天王却后未来五濁恶世之时十魔□□三灾八难力兵饥馑劫诸难生时若有比丘入于涞山座禅持咒修无道饥大再迫我为人说妙香丸法合此比丘永得解脱不遭水火之难大小便利息比断绝得如来大圆镜海寿千万岁获五神通妙香丸法但依至修合.毗夜耶鹤虱、诺迦多仁枣、必屑、独眷、摩耶朱砂、达多夜松脂练过、菅众属、石余、朱膝、茯苓、白蜜.右件药各一两新好者细梼为末炼密为丸丸如弹子大若要服时松

“观音菩萨最胜妙香丸法”于丸药名称前冠以佛教菩萨名,所用药毗夜耶鹤虱、诺迦多仁枣、摩耶朱砂、达多夜松脂,诸中药材前冠以佛教人名,将中药材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

药草喻品经数量众多,内容充实.将晦涩难懂的经文加以通俗化,用人们熟悉的药草来做比喻,使更多的人能听懂、看懂,这无疑扩大佛教传播的对象.药方愈加神奇,中药材合佛教咒语,可达到永脱世间之苦效果.如若经文只是靠说辞打开众生内心,使其心理接受佛教,那么药方所达到的神奇效果则是外在实质的益处,怎会不吸引众生.由此,中药材充当了佛教传播过程中的工具和手段,促进佛教的传播及扩大.

2.2 美容养颜

美容养颜是人类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话题,在美容技术不甚发达的古代社会,人们只能从天然资源着手,寻找有洁面美肌香体之效的生物.

甘松香作汤浴令人身香,可作香料使用;燕脂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矾石初生皆是石,采到后煎炼即可成矾,矾有白、绿、黄、黑、绛五种,白、绿、黄矾皆可入药,惟黑矾“亦谓之皂矾,染须鬓药或用之”[32],黑矾用于染发,突破人类对生老自然规律无能为力的模式,满足再驻黑发的需求.敦煌文书中亦载许多妇女美容养颜药方,S·4329[33]背面即为《香药方》,如下:

白芷、白蚕、萎莛、白术、杏仁、桃仁、李仁,以上各一两梼和棉裹洗面即用之

白珂、珊瑚、白附子、鹰熏,以上四味各一两细研为屑乳和夜上用之

面膏方 蚕一八、生岩石一八、白石脂一八、杏仁半两,四味捣碎和鸡子合以涂面上,以上井华水洗之老之与少同年色异也.

丁香三八,甘草五八,细辛五两,柱心十两,芎蓉四两,右件五味梼节蜜为丸如弹子大,临卧服两丸□□□□,发落不□□,常以马酸脂涂之即自生不可细说也

玉屑面□方 玉屑四八,芎四八,章陆根一八,土爪根四两,辛夷仁二两,黄苓二八,防风一八,蒿本一八,栝楼三八,桔梗三八,白附子四八,白僵蚕三八,萎蕤四八,木兰□三八,冬凤仁五八,白芷三八,蜀水花四八,桃仁四八,鹰矢白四八,熏桂香四八,茯苓二八……

以上诸方为洁面、涂面乳等,均有所需药材名称、用量、用法及效果,记述清晰详细,甚至依方可达老之与少同年色异之效.利用天然药物洁面美容,可见人类对美容之需求古来有之,而香药方则体现中药材在这一领域的价值及意义.

2.3 生活物资

五行百产之精华为人类生存所需,大多中药材可充当蔬菜、水果、食用粮食等,五谷、水果、蔬菜等类多为本草书籍收录.药材亦蔬亦果的特性,体现其被利用为人类生活物资的价值.

大黄为河西走廊著名药材,“回夷人畜俱赖以食用大黄,故入贡还时满载以归总督杨一清闭关绝贡蔬”[34],贡大黄可免贡蔬,说明大黄可用作蔬菜.又如锁阳为河西地区特色药材,人类对其利用随着节气的发展而不同“三九者佳,和面作饼味甘可食,入春尚可用,入夏则取以饲豕,质老而味苦也”[35],三九天所产可和面作香甜可口之饼,待入夏则因味苦人类已无法食用,只能当作猪的食料.白鼓钉“今沙漠所产,人以作菜茹”、黄花地丁“人多采食之,烹调适口”[36],车前子常常被作为蔬菜食用,草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37],以上大黄、白鼓钉、黄花地丁、车前子、草蒿等类皆为植物药,概可作疏.大豆有黑、青、黄、白、斑数色,黑者入药,黄、白豆可炒食作腐、造酱榨油.苘麻“北人用来引火,其嫩子,小儿亦食之”[38],可药用、引火、食用.枸杞“三月采其叶可为茶叶……其树为耕樵采砍伐……园圃中亦有移置者”[39],可为茶为薪为栽.杏结子甘美可食,园圃中恒植之,恶实、无名精、酸浆叶可食,荭草炒熟亦可食.牡荆处处山野多有,樵采为薪.在没有灯光照明的时代,河西土人多以石脑油燃灯.

除此,唐至清代河西药材青木香、景天、大黄、麝香、戎盐等还被用作民间防害.隋代武威太守樊子盖“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霭”[40],青木香有消除雾霭之功效.景天多种于中庭,有避火之意.“大黄不去则人畜受暑热之灾,麝香不求则床榻盘蛇蝎之害”[41],是故人们倚大黄消暑,靠麝香制蛇.戎盐佩戴为饰物云可作兽辟恶.

2.4 种植景观

中药材中有许多美丽有观赏之效的种类,被植于庭院或田地,以作景观之用.

迎春花、月季花“处处人家栽插之”、玉簪“处处人家栽为花草”[42],凤仙、曼陀罗花生于北土,人家多种于庭院,紫荆木人多种于庭院间,蓝实划出专门的一块地种植.楸树皮植园林以为材用,络石俗名耐冬,源于其冬日不落之特性,种于园中,作为景观,使冬日的萧条稍减几分.

综上,唐至清代河西走廊的中药材资源利用方式多样,其主要功能为治病救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媒介,重要的商品和土贡物品.除此,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是佛教传播教义的工具,有时充当生活物资且有时可用作防害,为人们美容养颜所需,亦有许多植物药资源被作为景观移种园中.

3 结语

唐至清代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历史探索,不仅丰富“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内涵,更能为当今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西北干旱区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思路与参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中药材是河西地区重要的经济资源,研究历史时期的利用情况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山区人民的脱贫致富和城乡人民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其次,以中药材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研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再次,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中药材资源如锁阳在防止沙漠合拢、治理北方沙尘暴灾害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态防护价值.最后,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境”[[43],笔者之研究对河西走廊中药材资源的利用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注释:

①[清]钟赓起,纂.张志纯,等,校点.甘州府志校注[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688.

②张云虎.河西走廊中草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13(2):8-12.

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92.

④[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03.

⑤[唐]孙思邈,撰.鲁兆麟,等,点校.千金翼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3.

⑥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其中S·1467、S·3347、S·3395、S·4433背面、S·5435、S·5795、S·6052、S·6084、S·6177背面、P·2565、P·2662、P·2755背面、P·2882、P·3093背面、P·3378背面、P·3595背面、P·3731、P·3885背面、P·3930、P·4038、P·5549等为医方记载,然叫法有别,除医方外,有称药方书,有称经验医方,有称残药方.大多字迹模糊或者潦草,无法辨认摘录.

⑦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1册)[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12-114.

⑧此符号代表原文中此处之文字无法辨识,后文这一符号亦是此意.

⑨金炳镐,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6-69.

⑩张力仁.文化交流与空间整合——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

[1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2751.

[1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第966页载“红蓝花,张骞得种于西域”;第1594页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

[13] 光绪镇番县乡土志[C]∥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485.

[14][民国]徐家瑞,等.新纂高台县志[C]∥中国西北文献续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24.

[15][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93.

[1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77.

[17][民国]王存德,修.高增贵,纂.临泽县志[C]∥中国方志丛书[M].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42.

[18] 光绪肃州新志[C]∥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志县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544.

[19][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69.

[2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44-1045.

[2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19-1028.

[22][宋]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656.

[23]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35册)[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680.

[24][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555.

[25][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2994.

[26] 乾隆重修肃州新志[C]∥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志县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187.

[27] 唐廷猷.中国药业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史,2007:134.

[28][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211.

[29]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917.

[30]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87册)[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61-377.

[31]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23册)[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5:68.

[32][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74.

[33]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35册)[M].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2:351-352.

[34] 光绪肃州新志[C]∥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M].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97.

[35] 乾隆镇番县志·地理志[C]∥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238.

[36][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47-349.

[37][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88.

[3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79.

[39] 乾隆镇番县志·地理志[C]∥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238.

[40][宋]唐慎微,撰.尚志钧,等,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68.

[41] 光绪肃州新志[C]∥国西北文献丛书·西北稀见方志文献[M].兰州: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97.

[4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53,1208.

[43] 朱伟群,王丽君,等.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世界中医药,2018(7):1752-1755.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中药材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在河西走廊聆听
继续向北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河西走廊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