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江商路与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外销

2020-06-28曾丽洁

关键词:韩江潮州青花瓷

曾丽洁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韩江商路是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以韩江水道为主要通道,以韩江流域及周边地区山海交换和对外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交通贸易网络”。[1]韩江北接闽粤赣边区,南达南海,航运条件良好,历史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南北交通干线。明清时期,依托韩江便利的水运条件,流域形成了以广东潮州、梅州和福建汀州三州为中心,辐射到漳、循、惠、赣、抚数州的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共同构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网络。[2]韩江流域的交通地位和历史发展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饶宗颐、陈春声、杜经国、黄挺、廖大珂、王元林等学者都在相关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3-11]近些年,关于韩江经济史的研究热度不减,王日根等学者的成果很有代表性。[12]学者研究显示,明清时期,作为南北通道的韩江水道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以及江西东部和南部的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海上运输线路、海外市场、国内产地等情况已经逐渐清晰,内陆运输通道成为“海丝”文化研究的新课题。陶瓷贸易是“海丝”的主要内容。这些年,在陶瓷外销方面,考古发掘、对外文化传播、对内对外影响、纹饰欣赏、技术演变等方面的研究热度持续高涨,并取得丰硕成果。内陆运输是陶瓷对外贸易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中国陶瓷史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明清时期,由于海禁、匪患、税收变化、交通发展等原因,外销瓷的内陆运输通道较前代有了一些变化。景德镇青花瓷是明清时期响彻全球的外销瓷,借助考古材料和历代典籍,可以对其变化试作探寻。

一、韩江商路与江西省的渊源

韩江流域处在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北源汀江发源于武夷山西南麓,即今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古汀州府宁化县),自北往南;西源梅江发源于今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与汕尾市陆河县交界的莲花山,自西南往东北。汀、梅两江和梅潭河在今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镇汇合之后一路南奔,在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即古潮州府)注入南海。韩江流域主要由山地丘陵和三角洲平原构成,其中山地丘陵约占95%,平原约占5%。陆路不便,历来流域内部交通以韩江水道为主。

韩江商路对江西的影响从鱼盐输入开始。韩江三角洲盐业发达,是我国南部沿海著名的产盐区。由于有韩江便捷的运输条件,进入韩江上游梅江流域的潮盐量足价廉。处在韩江上游汀江流域的汀州,行政上隶属福建省,原来运福(州)盐,漳(州)盐,江西南部的赣州原来运淮(南)盐。历来汀、赣两州皆有到粤属循州和程乡(今梅州)贩运私盐的事实存在。史载:“二州之民多盗贩广南盐以射利”。[13]南宋绍定五年(1232)闽西汀州获准运潮州盐,进入汀州的潮州盐量足价廉,梅汀之间的私盐贩运才终止。明天顺初年,两广多地发生盗乱,为了筹备军费,天顺四年(1460),两广巡抚叶盛把广东盐销往外省获得军饷,“至此,粤盐正式合法地销往南安和赣州,并基本成为定制。”[14]明正德六年(1511),汀州盐获许越闽赣边界进入赣州:“……闽盐自汀州过会昌羊角水,广盐自黄田江、九渡水来者,未经折梅亭,在赣州府发卖,每十引抽一引;愿装至袁、临、吉三府发卖,每十引又抽一引。”[15]明时的汀州盐来自潮州,由广济桥榷场发运,通过韩江商路送达,俗称“广济桥盐”。也就是说正德六年潮州盐通过汀州过会昌羊角水销往赣州东南部,瑞金、会昌、石城、兴国、宁都7 县属潮盐销售区。乾隆《潮州府志·盐法》载:“潮桥(即潮州广济桥)为东路总汇,七场所产以给二十九埠,运道达于闽汀,讫乎江赣”;又载29 埠包括汀属之长汀、宁化、清流、上杭、归化、连城、武平、永定;赣属之长宁、雩都、兴国、会昌;宁都州之宁都、瑞金、石城。[16]374,377-378由于盐运关系,潮赣、梅赣、汀赣之间的联系一直非常密切。

盐粮交换在韩江上游梅赣、汀赣之间长期存在。韩江内陆汀、梅两江流域处在大山之中,粮食种植面积小,产量低。宋代以来,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汀州、梅州粮食逐渐不能满足本地需求。进入南宋之后,缺粮问题更加严重。南赣宁都、兴国、雩都、信丰、南康等县盛产谷物,粮食略有盈余,梅赣、汀赣之间长期存在盐粮交换的事实。明代王阳明守南赣时把这种盐粮交换合法化:“盐关,明王守仁抚赣时设关于古城,任瑞邑米贩抵汀以来易盐,饥而不征,民甚便之,今废。”[17]法令虽废,因为汀赣两府之民都得益,故以盐易粮长期存在。清代《长汀县志》载:“山多田少,产谷不敷民食,江右人肩挑负,以米易盐,汀民赖以接济”。[18]康熙《连城县志》载:“瘠壤也,男耕不足于食,女力织不足于衣”,“赖江西及清、宁等县贩米接济”。[19]清代杨澜《临汀汇考》载:“迨至绍定间郡守李华始申请汀州更运潮盐,自后汀人不复食福盐,盐寇乃绝,惟虔州苦患盐法如故,而汀境食米不敷,半仰给于邻境之肩贩,常有遏粜之恐。于是乃许虔民担米来汀,贸盐而返,以有易无,二州民胥赖之。”[20]乾隆《赣州府志》也有相关记载:“瑞金食盐自古不知有盐埠、盐行之名,亦不知有官盐、私盐之分。邑人负米至汀易盐而回,路近而价贱,官与商从无过问。”[21]

元代潮州在建置上隶属江西行省,由行省治所隆兴(今南昌)至潮州交通成为行省工作要务。至元二十一年(1884)初,广东道宣慰使月的迷失开辟了江西隆兴(今南昌)取道抚州(今临川),经邵武、汀州,下延平(今南平)至泉州,再经海路达潮州的驿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这条驿路至闽西长汀改为下汀江,入韩江,行程缩短750 里。[9]具体路线是由抚州进入建昌江,在广昌转入梅川水(即虔化水+宁都水),在雩都转入贡水,在会昌转入绵江(也称绵水),至瑞金、古城,步运至长汀,进入汀江,进而下韩江达潮州。此路会昌以北部分基本与秦汉以来存的在赣东南古道重合。明代隆庆年间徽州商人黄汴编撰的《一统路程图记》载为,“赣州府至福建汀潮二府水陆”:

赣州府。水。六十里岑口岗。六十里雩都县。百二十里会昌县。八十里瑞金县。十担小船。四十里古城。陆路。五十里汀州府。下水。九十里三洲驿。九十里蓝屋驿。七十里上杭县。四十里大孤市。七十里峰头。遇山。一十里石上。属潮州。六十里大埔县。四十里三河驿。百里产溪驿。七十里潮州府。

陆路自赣州六十里,岑口冈又六十里,沉香村宿。又六十里瑞金县。四十里古城。五十里汀州,下舡。赣州两浮桥,东去汀州,西去两广。虔镇者御史驻扎,惠、潮、汀、赣、南安、韶州六府隶焉。[22]

可见,明代韩江商路已完全融入江西的商业交通网络中。

明万历十一年(1583),在潮州府知事郭子章、平远令黄郁桂等人的带领下,梅江支流石窟河河道被凿通。石窟河又名石窟溪、蕉岭河,发源于福建省武平县洋石坝,自北往南流经武平县、梅州市平远县、蕉岭县,在梅县丙村镇东州坝注入梅江,长约130 里,因多石窟而名。原来河道布有阻流巨石,“舟楫不可渡也”,凿通之后,“为江西雩都、兴国、会昌、宁都、瑞金,福建武平等埠运道。”[23]石窟河-梅江-韩江成为赣州南部和闽西南武平县出海最便捷的通道。

二、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通过韩江商路输出

“明代早、中期,梅关古道仍然是景德镇瓷器外销南洋的主要内陆航道”;“从明万历初年至清代初年,景德镇外销瓷的内陆运输线已由梅关古道转移至了赣东南古道。”[24]薛翘、刘劲峰二位先生通过对梅关古道和赣东南古道出土景德镇青花瓷的分析得出以上结论。同时,二位先生还提出此期景德镇瓷器沿抚河溯水至广昌,在广昌上岸后分成三路的观点,具体为:“一路由广昌经石城步运至福建宁化,然后转小船沿清溪河运抵永安,再自永安步运到漳平,在漳平换大船顺九龙江运至漳州、厦门。另一路由广昌经石城驿前镇步运到小松,再由小松用小船运至大犹坪,在大犹坪上岸,步运至福建长汀。再自长汀以小船沿汀江运抵广东梅县之大埔镇,在大埔转换大船,顺韩江运抵潮州。第三路由广昌经头陂步运至宁都县东山坝,再自东山坝以大小船顺梅江(笔者按:即梅川水,或称虔化水),入贡江,转湘江、溯水而至会昌筠门岭。在筠门岭上岸,步运至福建武平县属之下坝。从下坝用小船运抵广东镇平,在镇平转换大船顺韩江运至潮州。”[24]这三条线路中第二条线正是至元二十五年之后赣东南古道至潮州的驿路,第三条即为石窟河-梅江-韩江线,即赣南、闽西出海最为便捷的通道。

1971 年初,汕头市阀门厂工人在市郊金沙农机厂前面沙丘中挖沙时挖到64 件完整的明代青花瓷器,计有碗、碟、杯、罐、器盖5 种器型。纹饰有菊花、兰草、花卉、蜜蜂花卉、花鸟山水、花鸟山水人物、狮子戏球、博古、鱼藻和喜字等。其中5 个碗、3 个杯和10 个碟底部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款。器物的胎体有白地釉色较纯的,也有白胎或灰白胎,白地釉色白中微带蓝色的(原注即天蓝色),都细洁坚硬。青花有颜色较鲜艳的,有蓝中微带灰色(原注即蓝灰色)、蓝中微带白色。碗、碟底遗留有细沙垫烧痕迹。这批器物集中完整地埋在海边深约2 米的沙丘冲积层中,没有其他遗物伴随出土。当时应邀而来的广东省博物馆专家们认为是景德镇民窑万历仿成化的产品,“是当时出口的一宗商品,因货船沉没而被海水冲击至沙层中所遗留下来的。”[25]

韩江沿岸有大量古瓷窑,皆为外销窑口,流域夏季多暴雨,瓷片等物常被冲到河里。韩江水道陶瓷运输时间长,数量大,江中遗留可观的历代陶瓷器和陶瓷碎片,这些器物随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下来。上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建设的发展,大量河沙被挖上来造房子,随河沙出水的古陶瓷很多,这种出水瓷民间俗称“搭沙器”。韩江三角洲逐渐形成一个收集、收藏、买卖韩江出水瓷的群体,“搭沙器”也在潮州民间大量流传和收藏。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收集到五六大箱子的韩江出水景德镇瓷片和小部分完整器,今汕头市澄海县“搭沙器”经营者周镇炎先生经手的出水景德镇青花瓷器(片)“说不清具体数量”。这些瓷器(片)包括盘、碗、碟、杯、罐等多种器型,底款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成化年制”“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丁未年制”“大清丙午年制”等纪年款,也有“长命富贵”“万福攸同”“宝贵佳器”“永保长春”“寿比南山”,或单字“福”“寿”等吉祥、祝颂款,还有“合时佳器”“玉堂佳器”双鱼等赞誉款或花押款。纹饰除上文阀门厂工地已有的之外,还有高士图、婴戏图、鱼、虾、蟹、鹿、鹤、鸭戏春水、鸳鸯莲,山水楼台、亭台小景、博古图、八仙图、仙翁图,有龙腾有鱼跃,有书生苦读,也有渔樵图、垂钓图。画面多活泼生动,用笔自如,线条奔放酣畅。有一些图文并茂,或画配二句诗,或配整首诗。周镇炎先生收集的瓷片中有四块配的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但画面图案并不相同(见图1、图2)。这些同样可以证明上述薛、刘二位先生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通过韩江商路外销的观点。

图1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藏韩江出水景德镇青花瓷片图

图2 周镇炎收集韩江出水景德镇青花瓷片图

由于研究重点在线路“变迁”,薛、刘二位先生对景德镇外销瓷运输线路转向赣东南古道后3 条线路的内容点到为止,并没做进一步探究。货物的运输线路关系到货物的成本、国家的税收,也关系到沿线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生存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明末清初是我国商品经济的萌芽期,对商品运输路线的历史考察显然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准备结合历史记录,在明末清初景德镇外销青花瓷内陆运输线方面作一些补充,重点谈谈韩江商路与景德镇外销青花瓷的关系。在上述薛、刘二位先生所说的3 条路中,第一条路线的主干为九龙江水系,第二、第三条以韩江水道为主干。九龙江是南宋绍定五年之前漳盐入汀的线路,绍定五年汀州郡守李华申请改运潮盐时,不仅提出原来搬运福盐的长汀、清流、宁化三县变更,连原来搬运漳盐的上杭、莲城、武平3 县也一起改变,可见从汀州至沿海地区,韩江水道较九龙江便捷。

汀州获准改运潮盐之后,为了改善盐路的运输条件,地方政府对汀江航道进行了3 次大规模整治。绍定六年(1233),汀州知州赵崇模开辟了上杭至峰市的航道;端平三年(1236)长汀知县宋慈辟滩炸石,开辟了长汀至回龙段的航道;明嘉靖三十年(1551),汀州知府陈洪范雇石匠炸开回龙滩,使汀江航道可以上溯到长汀水口,至此福建长汀至广东大埔河段全线开通,汀江-韩江航运条件有了大幅度提高,汀州特产多改从韩江输出。今福建省永定县峰市和广东省大埔县石市之间的棉花滩是汀江最险要的河段,这里布满巨礁,激流澎湃,波涛汹涌,不适合航运。从长汀、上杭下行的货物和从韩江上行的货物在峰市和石市分别上岸步运,越过棉花滩再重新装运。明中期以后峰市发展迅速,万历十八年(1558)被升级为上杭分县,在原有“抚民馆城”的基础上,在其中心坪又增筑了“河头城”,街市上“会馆林立”,说明其时汀江上下货物运量极大。

明万历十一年石窟河凿通之后,赣南多地物资改走石窟河-梅江一线。“从赣州溯贡水而上至湘水(笔者按:贡水的一段),到达筠门岭后,或换小船至罗塘再挑越筠门岭,或直接挑越筠门岭,抵达镇平县新铺,然后船运通过石窟河经梅溪至嘉应州”。[26]寻乌县罗塘乡是松溪河的源头,与贡水的南源羊角水只隔筠门岭。松溪河发源于“江西寻乌县罗塘乡、项山乡以及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下坝乡土细河,河水由福建流入差干加丰村,呈西北向东南流向,于加丰村和湍溪村交界合溪峰流入差干河。”[27]差干河是石窟河的源头之一,就是说来自贡水的货物到达羊角水后只要翻越筠门岭即可顺水至石窟河,从而汇入韩江水系水道交通网络。

历史上松溪河-差干河是粤盐北上和赣米南下的古道。清乾隆四十年(1775)《潮州府志》之《盐法》载:“武平埠在下坝,去县城六十里,至潮州府城六百一十里”;“武平埠例就潮桥配运,每程用萝船二只,在广济桥下兑变散贮舟中验放上桥,另以高头船厂十三四只不等搬运,经由葛布塘、三河坝查验,由镇平县属之新铺至镇平县本门外艾子坝停泊水路五百一十里报镇平埠登号析为小篓,每篓盐一十一斤,仍由水运至县属之下坝总埠收仓销售。”[16]381,405-406筠门岭和下坝墟是石窟河线上两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这两个地方经济非常繁荣。据筠门岭多个村落族谱资料显示,明代末期至清代初年,筠门岭持续有广东、福建人迁入,证明此期此地社会经济具有较强吸引力。[28]1985 年11 月,筠门岭曾出土54 公斤窖藏铜钱,品种多达37 种,其中多数为相当于中国明清时期的安南钱、日本钱。[29]筠门岭的发展演变和这批铜钱的发现,都说明此地明清时期商贸繁荣,对外交流兴旺。毛泽东1930 年代《寻乌调查》关于寻乌县的交通有详细记录,其中陆路为:“以石排下为中心,分为四条大路:一条经过吉潭(三十里)、澄江(六十里)、盘古隘,通筠门岭(一百一十里),为兴国、于都、会昌通广东的大路……另有几条小些的路:一条从澄江通安远挖补界之罗塘(三十里),再由罗塘南往下坝,北往门岭。”罗塘是连接筠门岭和下坝的节点。《寻乌调查》显示,20 世纪30 年代,梅县至筠门岭物资进出数量巨大,可见这条路直至民国时期仍然非常繁忙。[30]

景德镇青花瓷从韩江商路下来之后,在何处装运?

2007 年5 月,在南澳岛以南约2 海里的云澳海域发现了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出水文物中瓷器数量最多,以青花瓷为主。实验检测结果证明船中青花瓷部分来自景德镇民窑,部分来自福建漳州的平和窑。[31]青花瓷底款包括“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福”“寿”等。[32]

那么这艘距离南澳岛只有2 海里的沉船有没有可能在南澳岛或潮州某处港口装运呢?这种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

南澳岛处在韩江口,与陆地距离约8 公里,海禁时期走私贸易兴盛,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走私贸易港。韩江商路是南澳港的内陆运输通道,明代郑舜功《日本一鉴》载:“于时倭夷常乘小舟,直抵潮州广济桥,接买货财,往来南澳”。[33]韩江出水瓷中有大量底款为“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福”“寿”等景德镇青花器或青花瓷片,说明船上景德镇青花器有可能通过韩江商路输送。

以韩江为内陆运输通道的港口其实不只南澳一地,柘林港也是明清时期韩江口的重要口岸,在距南澳约10 公里,隔海相望。嘉靖《潮州府志》“柘林澳”条曰:“柘林澳,暹罗诸倭及海寇常泊巨舟为患,今调拔潮碣二卫军士更番哨守,益以募夫以指挥一员领之。水寨,凡舟之过秋溪及樟水港者,必由之。洪武初置石城,造战舰以拒番舶,今官军往来防御,以夏秋为期。”[34]柘林港是广义韩江三角洲港口之一,与南澳隔海相望,两者相距约10 公里,海禁时期,柘林港也常有诸倭及海寇泊巨舟。隆庆元年(1567)漳州月港开放贸易之后,周边地区海禁政策略有松弛。万历三年(1575)南澳建镇,设副总兵,同时开通贸易,“就洋抽税”,岛上中外贸易合法化。[35]万历以来,从韩江商路下来的景德镇青花瓷完全有可能在南澳岛或柘林港等地装运。

如果“南澳一号”上的景德镇青花瓷是在柘林或南澳装运,那么船上平和窑青花器又从何而来?

福建省平和县与广东省大埔县毗邻,境内有大小溪流137 条,分别属九龙江、韩江、漳江三大水系。清代蓝鼎元《鹿洲初集》载:“大河(按:梅潭河)在县西,上接神泉河,合大靖、小靖诸溪之流,凡水自平和、南靖、永定、上杭来者皆入焉,潮人赴闽、汀、江、浙必由之道也。”[36]梅潭河为韩江上游汀江一级支流,源出福建省平和县葛竹山,在平和、南靖两县有众多支流。平和县古窑址分布在南胜、五寨、文峰、九峰、小溪、大溪、霞寨、坂仔、霞峰等镇,“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粗者出赤草埔、山隔”。九峰镇与潮州的大埔、饶平两县相接壤,素为闽粤边境重镇,1949 年以前是平和县县城。赤草埔就在九峰镇。九峰溪是梅潭河上游支流,流贯九峰镇全境,蜿蜒而西,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入韩江。平和县年降雨量1600 多毫米,九峰溪全年可通航。明清时期,潮州船可延江通航至九峰镇陈彩赤笔村。“九峰-上坪-下坪-陈彩-大埔县-白土-双溪-高陂-(以下水路)-韩江-潮汕”是明清时期九峰对外商贸的重要路线。[37]九峰镇的瓷器自来通过韩江出口。也就是说“南澳一号”平和窑青花瓷存在通过九峰溪进入韩江的可能。

结语

明清时期是韩江商路的兴盛期,韩江水道的航运条件己经非常成熟,在闽粤赣边区乃至江西东部出海通道中具有路途短、转运次数少、步运距离短等优势。石窟河凿通之后,石窟河-梅江-韩江更成为赣南、赣东和闽西南武平县广大地区向南出海最为便捷的通道。位于韩江口的潮州各港和南澳岛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成为景德镇外销瓷改走韩江商路的另一重要因素。韩江出水瓷为景德镇青花瓷通过韩江商路输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景德镇青花瓷改走韩江商路,也说明明代后期韩江流域经济区的影响远达江西北部。

(韩江出水瓷资料得到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和潮州古陶瓷经营爱好者周镇炎先生的支持和帮助,谨此表示衷心的谢忱!)

猜你喜欢

韩江潮州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奇奇怪怪儿童乐园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纯净的青花瓷
温暖流年的一句话
青花瓷
自卑的窗外也可以开出繁花
空中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