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研究现状分析

2020-06-28程梁茵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伦理资助文化遗产

程梁茵

一、背景与研究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6 月正式确定的概念。2003年10 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了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非遗概念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自上而下逐步影响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推动了我国非遗保护活动的发展。在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背景中,十几年来的非遗保护发展一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伦理方面潜在的挑战和质疑。

“后申遗时期”背景对当下非遗的保护发展进行反思,探索新时期非遗保护开发的中国模式,树立中国标准,是非遗的保护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变得更美好应有的题中之意。

二、数据获取与分析指标设计

(一)数据获取

本次分析的文献样本由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组成。

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和以“非遗”结合“伦理”或“反思”为主题进行检索所得,2003年1 月1 日至2018年12 月1 日发表的所有期刊论文,共有33 篇。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按照相同的方法检索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献,共有65 篇文章。

外文文献主要来源于SpringerLink 电子期刊,根据上述相关关键词和主题搜索2003—2018年的文献:以“the eth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主题进行检索,所得文章共452 篇;以“critical think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主题进行检索,所得文章共695 篇;以“the ethics of cultural heritage”为主题进行检索,所得文章共5635 篇;以“critical thinking of cultural heritage”为主题进行检索,所得文章共9421篇。

以上文献中除去重复、一稿多投、涉密文章和非英语文章,再剔除非学术性的散议、笔谈、综述、新闻报道以及和主题无明显相关的文章之后,最终符合本次要求的中文文献为58篇,外文文献为788 篇,国内外文献分析样本总额为846篇。

(二)分析指标设计

运用Excel 分析样本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统计分析的标准包括发表时间、所属学科、研究资助、文献合作率、科学共同体、研究内容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总体情况

1.发表时间

首先对关于非遗保护发展伦理问题研究论文的时间分布进行了统计,以便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

由图1 可以发现,15年来国内外关于非遗保护发展伦理领域的论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16年以后,论文的数量出现快速增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除了学术自觉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12 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Ethical Principles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使这一领域的问题在国际上受到更广泛关注。

同一时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公布,非遗保护发展工作受到决策层的高度关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成为“十三五”规划中一项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

在2011—2013年间,文化部相继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等文件,学术界在“后申遗时期”的背景之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公平性、数字化保护工程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学术成果于2012年达到顶峰。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言,我国学术界关于非遗保护发展的伦理反思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也表明,非遗保护开发伦理问题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在国外学术界初具雏形。

2.所属学科

由于非遗保护开发的伦理问题是一个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所以难以对每篇论文所属的学科进行准确的划分。因此综合论文的内容、来源以及期刊性质,将本次样本中的论文分为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与管理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工程科技Ⅱ辑以及医药卫生科技等6个类别,并对所有论文进行了描述统计(中文文献部分存在多类别重复分类),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所属学科类别

从图2 可以看出,基于哲学与人文科学学科视角的研究文献数量最多,占文献总数的47.72%,其次是经济与管理学视角的研究文献,占文献总数的24.2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哲学与人文科学以及经管类学科在非遗保护开发的伦理问题领域率先予以关注和研究,而这种研究倾向正与非遗所含的人文属性、经济属性相契合。

在剩下的四个学科类别中,相对而言,来自工程科技Ⅱ辑的文献较多,占文献总数的15.22%,基于工业、建筑科学、水利水电、机械、新能源等理科、工科视角对非遗保护开发进行更具体、更可操作化的分析。而来自社会科学Ⅰ辑的文献数量相对最少,换而言之,现有的学术成果中缺乏运用法学、思想政治等学科逻辑对现实伦理问题进行思考,缺乏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执行力度、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研究。

3.研究资助

针对我国对于学术研究给予的制度性支持和资助,特别将中文文献按照不同的资助来源进行整理、对比。这些资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制度、政府部门、民间团体等不同主体对学术研究的关注,以及这些制度性支持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因此,将样本内58 篇中文文献分别按国家级基金、省市(部)级基金、无资金资助等三类不同资助来源进行整理,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中文文献的资助来源

由图3 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伦理问题学术研究的资助非常匮乏,能够获得研究资助的论文总共为10 篇,占总数的17%,其中8 篇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相对而言,在本学术研究领域,来自国家级基金的资助最多。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在非遗反思领域所取得的重大学术成果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层面对相关学术研究持支持、肯定态度。

就当前中文文献的学术研究资助来源角度而言,现有的研究资助类别少且层次单一,缺少校级基金、事业单位横向基金等方面的研究资助来源。这种现状反映出,相较于学术界积极开展研究而言,社会大众对非遗保护开发的伦理问题关注不够,支持力度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反思”背后所具有的深刻理论意义无法持续地、大规模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二)研究者

1.文献的合作率

文献的合作率主要根据每篇文献的作者数量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出一个作者和两个以上作者的文献数量占文献总数的比例,统计结果见图 4。

图4 文献作者的合作率

根据图4 可知,只有一个作者的文献有686 篇,占总数80%以上,有两名以上作者的有160 篇,占比约20%。通过文献合作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个领域合作研究的情况较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再一次验证了非遗保护开发过程中伦理问题的跨专业、跨学科性。

2.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社会效果和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表现出 来的。

判断某个领域是否存在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分析是否有一批研究者持续发表该领域的学术论文(丁煌,2012)。对样本文献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相关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数量

在非遗伦理问题反思的领域,这15年来,所有研究者当中发表2 篇论文的作者居多,发表5 篇或者5 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不在少数。在大量发表论文的251 位作者中,大部分作者的研究主题并不完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只不过他们的论文中或多或少会涉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判”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学术界处于“后文化遗产”时代的研究前沿,从立意更高的维度思考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思路。

但遗憾的是,在上述图表数据中,仅有2位中国学者发表了2 篇相关的论文,占中文文献总作者比例的5%,他们分别是来自河南大学的张先飞副教授和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巨山副教授。这意味着其余的中国学者只发表了1篇相关内容的学术论文,大部分国内研究者并没有持续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只是这个领域内的匆匆过客。因此,尽管非遗反思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不同系统、具有不同学术身份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但目前并未形成一个持续专注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共同体。

(三)研究内容

本次样本中的文献根据理论类、实践类和其他三个议题类别对样本论文的研究议题进行了划分。除去小部分难以确定其所属研究议题的文献外,样本中大部分文献均可以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划分到两个大类别中。

1.理论类议题

在理论类议题的研究中,外文文献中涉及相关内容的文章甚少,或文章论述内容关联度较低,故此指标分析样本中的中文文献部分、相关文献可统一归类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理论研究”。这类研究的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非遗及其保护进行理论剖析和诠释。

诚然,如果严格依据研究方法来评定,这类研究里鲜有纯粹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因为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是从一般意义上对非遗保护开发的伦理理论进行描述性分析,大多数研究以“理论思考”“伦理探析”和“伦理意识”等作为研究主题。这一类的论文多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作为理论和价值基础,或基于某一理论视角,对非遗保护开发进行伦理反思和理论剖析。

尽管绝大多数理论研究鲜有对非遗保护开发的伦理问题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在这些研究中仍然回答和解释了“什么是非遗保护开发中的伦理及其问题”,在理念和理论的层面,为非遗保护和开发的文化持有者(原住民社区/共同体、群体和个人)发出了批判思考的声音。

2.实践类议题

实践类论文的数量较多,尽管必要时会辅以一定理论进行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阐述,但研究的着重点仍然是实证。根据研究聚焦的内容,又可以细分为产业案例研究、事件分析研究两种。

(1)产业案例研究

产业案例研究是针对某一或多个具体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或非遗保护开发相关的产业进行分析。主要是以实证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或收集二手资料作为研究支撑,以具体产业作为案例的研究方式,通过梳理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或描述产业存在的伦理问题,引入非遗保护开发伦理层面的反思。在这一类的文献中,文化旅游业和博物馆业是被广泛关注的两大产业。

史蒂夫·沃森(Steve Watson)在Ethics and Heritage Tourism一文中就是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具体案例,探讨伦理道德和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同时探求如何构建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框架,对现有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检验的体系。史蒂夫·沃森在论述了遗产景观化现象、文化旅游业发展历史之后,进一步提出了“反遗产倾向”(antiheritage animus)的观点,并阐释了相关的文化伦理争论,凸显了文化遗产保护中仍有一部分文化持有者对遗产开发文化旅游持反对意见。故而史蒂夫·沃森最后呼吁国家、政府开发文化旅游的同时,要在伦理层从个人、社区甚至地区等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切莫将发展“文化旅游”当成理所当然。

在博物馆业研究方面,张瀚予在《当代博物馆伦理问题研究》中认为,博物馆应该是对今天的状态更为客观、更为积极的存在,从伦理学的视角,从人的权利、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责任等角度,讨论了博物馆现状、运行机制、存在性质等方面的伦理合理性与合法性,更深入地运用多种文化研究理论,对博物馆在保存、继承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2)事件分析研究

研究者通常从具体事件切入,从人权、立法、权利与义务等角度进行实践研究,探讨背后的伦理规范。如亚当·迪克森(Adam B.Dickerson)等人(Adam B.Dickerson、Erika R.Ceeney,2014)关注古人类遗骸遣返,苏姗·麦金泰尔—塔姆胡伊(Susan McIntyre-Tamwoy)等人(Susan McIntyre-Tamwoy,Susan Barr,John Hurd,2015)关注大洋洲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影响,特雷西·爱尔兰(Tracy Ireland)(Tracy Ireland,2015)讨论殖民主义问题等。

也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分析,包括传播过程、管理体系、研究方法等,以期反思不足,总结相关经验,促进未来的发展。如卡拉·米拉尔(Carla C.J.M.Millar)的Advertising and Knowledge Intermediaries:Managing the Ethical Challenges of Intangibles、祁庆富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兰东兴的《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伦理和方法》等。

通过对以上两种研究内容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内外的研究中,从产业层面进行非遗保护开发伦理问题反思的成果相对较少,相比之下,对事件分析的研究更多。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产业研究需花费较长时间积累大量数据和案例,并对相关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数据描述和统计分析来展示研究成果并提高研究的可信度,而目前从事产业研究的研究者尚不具备这两种研究能力。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我国实践方面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强调非遗保护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而国外的研究尝试从对现行的保护开发模式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层面的审视,将非遗保护开发的主体、客体、法律法规等已有的体系、框架列入批判反思之中。

四、结论

通过对上述各类指标的统计,可以对国内外非遗保护发展伦理问题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做出如下总结:

(一)缺乏对核心概念的明确界定

虽然当前的研究对非遗保护发展的伦理问题展开了不同程度和不同领域的探讨,然而从文献梳理和检索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伦理问题”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的界定。

(二)吸引了一批研究者,但研究层次不高,且缺乏持续关注

我国的非遗领域一直以来吸引着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身份的研究者,但在保护发展的伦理问题研究方面,研究的总体层次较低。一是发表在较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很少;二是研究主要是由较低学术身份的研究者完成的;三是研究虽然得到了来自实践部门的资助,但资助的力度还相当有限;四是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除了哲学与人文科学、经济学之外,其他相关学科的贡献明显不足;五是研究缺乏持续的关注,没有形成一个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科学共同体。

(三)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重复性研究众多,且质量不高

总体而言,研究内容同质化程度高,质量总体较低。该领域中实践类论文数量很多,但其中大部分都是重复性研究。在数据的统计和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想要了解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现状、开发模式、伦理问题等内容,只要阅读其中一两篇论文即可,因为很多论文都是该内容在不同程度上的重复。另外,致力于理论诠释和理论构建的论文数量很少,相关的研究缺乏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深层次的理论解读。

(四)研究方法陈旧、单一,实证研究匮乏

大量的研究成果采用问题式理论研究的方法,很多实践类的论文缺乏运用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搜集一手资料,只停留在收集二手资料进行论述阶段,呈现出一种“宏大叙事”倾向。伦理问题的研究固然不能一味依靠数据,但实证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也是可行之道。

猜你喜欢

伦理资助文化遗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